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中菲南海險撞船 美撐菲促華「停挑釁」

<轉載自20235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與中國船舶上周日(423)在南沙群島水域幾乎相撞,雙方互指挑釁及各自重申維護領土權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上周六(429)發表撐菲言論,呼籲中方停止在南海「採取挑釁及危險的行為」,指任何針對菲律賓武裝部隊的攻擊都會引致美國作出回應。

當天涉事載有記者的菲國巡邏船正駛近南沙群島的仁愛礁,後來一艘體型是其兩倍多的中國海警船駛進前者航道,幾乎發生碰撞,有法新社記者從附近另一艘菲國巡邏船目擊過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菲國總統小馬可斯出發訪美前發聲明,指上周事件顯明中國在有主權爭議的水域對菲國船舶「騷擾及恐嚇」,他呼籲中國政府停止「挑釁及危險」的行為。

菲國海岸防衛隊上周五指摘中方船舶「採取危險舉動及作出挑釁」;菲國外交部指菲方在「自家水域」例行巡邏,既不可能預先策劃,也不可能是挑釁,今後會繼續行使法律權利。中國外交部同日指摘菲方兩艘海警船未經中方允許擅闖仁愛礁海域,是有預謀挑釁行為,中方海警船依法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和海上秩序。

馬英九籲兩岸避戰 台總統府:盡所能維和

<轉載自20235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昨日呼籲各方敦促兩岸進行避戰對話以謀和平。台總統府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已經是個很清楚的事實;也希望盡其所能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

中央社報道,馬英九結束希臘「德爾菲經濟論壇」行程並於昨清晨返台,他呼籲各方敦促兩岸進行避戰對話以謀和平,也要求民進黨政府確實遵照憲法跟「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推動兩岸關係。

對此,台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重申,馬英九對兩岸政策的看法是1970年代論述,該講法與現在已有一些差距。林聿禪說,以現在情境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已經是個很清楚的事實」。處理兩岸關係最高目標,就是要確保台灣人民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時確保台灣人民的人權,也希望盡其所能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中菲船隻險撞 美籲華停在南海挑釁

<轉載自20234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一艘中國海警船上周在南海逼近攔截一艘載有記者的菲律賓海岸防衞隊巡邏艦,雙方船艦差點相撞。美國上周六(29)呼籲中國停止在南海的挑釁與不安全行為。

在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白宮接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所發布的聲明中,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這事件提醒人們,中國在爭議海域「騷擾並恐嚇」菲律賓船隻。

米勒呼籲北京停止其挑釁與不安全行為,還指針對菲律賓武裝部隊的任何攻擊都將引來美國的回應。

菲律賓海岸防衞隊船隻上周日(23)在仁愛礁附近被中國海警船52014202攔截。中國外交部上周五(28)表示,菲律賓船隻未經許可駛入中國領海,屬於有預謀的挑釁行為。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達沙回應指:「在我們自家水域例行巡邏既不可能是預先策劃的,也不可能是挑釁的。這是我們行使的法律權利,而且我們會繼續行使」。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周日(30)啟程前往美國訪問,翌日會與總統拜登會談,討論加強兩國合作。華府高層官員表示,預料兩人將會就加強商業聯繫及軍事力量達成協議,認為不可能低估菲律賓的戰略重要性。作為促進商業聯繫一部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將率領代表團前往菲律賓。


 










2023423日中國海警船攔截菲律賓海岸防衞隊巡邏船。

柯文哲倡組聯合政府 走出藍綠互鬥團結台灣

<轉載自20234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聯合政府,他昨天(29)表示,台灣要想辦法走出藍綠互鬥的泥淖,台灣現在還是明顯的意識形態對抗,還是一個分裂的台灣,要讓台灣重新團結一次。

中央社報道,柯文哲昨參加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行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有關為何主張組聯合政府,柯文哲指出,台灣要想辦法走出藍綠互鬥的泥淖,30幾年也差不多了,現在還是很明顯意識形態的對抗。台灣從30幾年前分裂到現在,要讓台灣重新團結一次。

柯文哲表示,他一直思考台灣能不能重新成為團結的台灣。這次出訪美國很多人問到,台總統蔡英文訪美、前總統馬英九訪陸,因為在外國人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分裂的台灣。

前天,柯文哲率團訪美返台。他在桃園機場受訪時也表示,不贊成下架民進黨、非綠聯盟,台灣應該團結、不再分裂,台灣是大家的,不可能把另一個顏色消滅掉,剩下一半可以成就一個完整的台灣,所以他還是主張聯合政府。

對於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柯文哲表示將去領表登記總統初選、辦手續,等報名完審核、黨內通過後,預計520日之前會有正式記者會。

錯失一帶一路商機 拉美國紛棄台親陸

<轉載自2023430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2017年以來,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巴拿馬、多米尼加到最近的洪都拉斯等拉丁美洲國家先後改跟北京建交。因此,巴拉圭出現棄台投陸聲音,只是北京在拉美影響力擴大的縮影,而經濟考量是關鍵因素。許多跟台建交的國家過去幾年錯失北京「一帶一路」倡議等發展投資,也無緣進入大陸市場,這種「台灣成本」(Taiwan Cost)促使更多中南美洲國家毋視美國反對改跟北京建交。有巴拉圭前官員坦言該國急需外來投資,這是台方未能給予的。

在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28日舉行的研討會上,曾擔任巴拉圭財政部和產業暨商務部首席顧問的馬西(Fernando Masi)坦言,台缺乏巴拉圭所需外來直接投資(FDI),援贈的公共建設資金僅屬「象徵意義」,故該國把寄望轉到大陸的市場和潛在投資。他說,巴拉圭轉投對中國也有政經好處,政治上減少台灣邦交國數量,經濟上則有助中國跟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貿易協議。英國華威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台灣在2005年至2014年間在巴拉圭的發展項目平均每年投資400萬美元和援助1480萬美元。這與巴拉圭鄰國從中國直接投資或市場准入上給予的好處,實屬小巫見大巫。巴西等大部分巴拉圭鄰國都有參與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總體而言,中國在2005年至2020年間合共在拉美投資約1300億美元。負責研究的國際關係學者形容這些錯失的財政機會構成了所謂的「台灣成本」。

然而,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拉美研究教授艾利斯(Evan Ellis)指出,以其他區內國家的經驗看,受惠者只有少數政商關係良好的出口商,就連公共建設的標案也多數被中企搶走,不要「浪漫地」以為人人都能致富。惟艾利斯承認,如要跟北京競爭,華府需要在資源分配、外援和軍事合作為巴拉圭做得更多,例如給予更高優先權,另一做法是幫助巴拉圭開拓出口市場。

巴拉圭今大選 對台立場成焦點 駐當地歐外交官料兩年內改投北京

<轉載自2023430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台灣在南美最後一個邦交國巴拉圭周日(30)舉行大選,反對派主要候選人阿萊格雷日前聲言傾向與北京建交,讓國內牛肉、大豆等農產品得以打進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與阿萊格雷支持度相若的執政紅黨候選人培尼亞則支持與台灣保持關係,令台灣問題成為今次選舉焦點之一。執政逾70年的紅黨近年受貪污醜聞和經濟低迷影響,支持度下滑,多項民調都顯示其支持度落後。路透社引述歐洲駐當地外交官認為,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巴拉圭都很大機會在兩年內改與北京建交。

執政黨代表:將捍衛與台歷史關係

巴拉圭與台灣於1957年建交,前者領導保守紅黨(Colorado Party)掌權至1989年的軍事獨裁者斯特羅斯納,因反共與台灣已故領導人蔣介石志同道合。雙方政界高層的密切關係延續至將在8月卸任的巴拉圭現總統阿布多。今年2月阿布多隨巴拉圭跨政黨代表團訪台,其間稱兩地民眾是享有「共同命運的兄弟」。今屆紅黨總統候選人、44歲前財長培尼亞(Santiago Pena)早前曾承諾,若當選「將捍衛與台灣的歷史性關係」。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四引述60歲的中間偏左在野「新巴拉圭政黨聯盟」(Concertacion Nacional)候選人阿萊格雷(Efrain Alegre)說:「我們看不到台灣作出巴拉圭同樣(經濟方面)的犧牲……我們並不是指必須要和中國大陸建交……但我們不能漠視自己的國家利益。」他又表示台灣需要「補償巴拉圭錯失的機會,我們不是說要多大金額……只不過想表達當下台灣的承諾微小,而我們認為他們可以並有能力做得更多。」

冀農產品打進陸龐大市場

與台灣邦交影響導致的經濟利益,令巴拉圭國內要求改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壓力逐漸增加。巴拉圭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的大豆出口國和第八大的牛肉出口國,近年該國強大的農業游說力量一直投訴,因承認台灣政府而損失數以十億美元計出口額。路透社上周一引述「巴拉圭農郊聯盟」(ARP)主席加利(Pedro Galli)說,巴拉圭作為一個糧食生產國,卻無法出口予中國大陸這全球最大食物買家。

一名歐洲高級外交官向路透社表示,他認為無論最終誰人執政,鑑於國內商界壓力和當下全球經濟脆弱,巴拉圭轉與北京建交只是「時間問題」,估計「兩年內」便可能成真。

今次巴拉圭總統大選共有13名候選人競逐,大部分最新民調均顯示阿萊格雷支持度稍微領先第二位的培尼亞最多5個百分點。今年3月有民調顯示,多達六成五的受訪選民最關注貪污議題,影響飽受貪污醜聞和經濟低迷困擾的紅黨。巴拉圭國會去年10月一份報告指出,現紅黨主席兼前總統卡特斯涉嫌洗黑錢、販毒、走私等大量犯罪。

美國財政部今年初則以「貪污猖獗」為由制裁卡特斯及巴拉圭副總統貝拉斯克斯,二人否認指控。紅黨內部亦分裂成兩派,分別由阿布多和卡特斯領導。

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中菲南海「短兵相接」 菲軍官:如大衛遇歌利亞

<轉載自20234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周五(28)表示,該部隊本月1824日在南海海域執行巡航任務期間,麾下一艘載有記者的巡邏船在周日(23)跟中國海警船幾乎相撞,船上記者引述軍官指,情况有如「大衛與歌利亞」。菲方指摘中方船舶對菲方船舶採取「危險舉動」及作出挑釁,對菲方船舶及船員構成「重大安全威脅」。中國外交部斥菲方兩艘海警船未經中方允許擅闖仁愛礁海域,是「有預謀挑釁行為」。

隨同兩艘菲國巡邏船參與巡航的有法新社等傳媒記者,事發時菲國船舶正駛近南沙群島的仁愛礁。

載着記者的菲國船駛近淺水處時,一艘體型是其兩倍多的中國海警船駛進前者航道,法新社記者從另一艘菲國巡邏船目擊過程。

涉事菲國船舶指揮官稱,中方船舶距離他的船不到45米,他採取快速行動才避免相撞,形容菲中船舶像「大衛與歌利亞」。

菲律海岸防衛隊昨稱1艘中國船舶對距離約45米的菲國船舶做出危險動作,另外2艘中國船舶則展示挑釁行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菲律賓2艘海警船未經中方允許擅闖仁愛礁海域,中方海警船是依法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和海上秩序。

她形容菲方船舶有記者隨行,是有預謀挑釁行為,中方對此嚴正抗議和強烈不滿。菲律賓外交部回應指,菲方在「自家水域」例行巡邏,既不可能預先策劃,也不可能是挑釁,今後會繼續行使法律權利。


 










2023423日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船舶(前)駛近南沙群島仁愛礁時, 中國海警船(後)駛近,雙方幾乎碰撞。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國台辦:台長期限大量陸產品輸入 損陸企利益

<轉載自20234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商務部近日首次宣布調查台灣貿易壁壘。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解釋,台當局長期單方面限制大量大陸產品輸入,損害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也損害台灣消費者利益;兩岸在非歧視原則下公平貿易,更有利於推進貿易良性發展、產業和企業優勢互補。

中央社引述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稱,2455項被調查商品約1000多項涉及農業,約三成多的台灣農產品要評估「全面開放」的影響性。

台業者擔心調查會影響《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朱鳳蓮僅表示民進黨壓縮台灣經濟發展空間,損害廣大台灣同胞切身利益;她又就台灣一季度出口減少19.2%指出,民進黨「倚美謀獨」配合美國對大陸「脫鈎斷鏈」,拱手相讓島內核心優勢產業,令台灣技術人才和經濟財富大量流失。

陸證台書商富察涉危國安受查

<轉載自20234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3月赴大陸後失聯,國台辦昨日證實,李延賀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正在接受國家安全機關調查。消息指富察此次赴陸是為註銷戶籍,以完成入籍台灣手續。台灣陸委會則稱從未要求當事人必須親身赴陸,着台人赴陸評估相關風險。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應詢確認了李延賀的動向,但沒進一步透露案情,僅稱有關方面將依法保障其各項合法權益。

朱鳳蓮又談及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被控涉嫌分裂國家罪一事,表示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台獨分裂分子刑事責任,進一步敲響嚴懲台獨分裂勢力的警鐘,「任何以身試法者,都難逃國家法律的制裁 」。

台媒:富察赴陸為註銷戶籍

台灣《自由時報》周一引消息稱,富察此次到上海是為了註銷大陸戶籍。報道指,富察已取得台灣身分證,依規定,中國大陸籍人士取得台灣身分證後,須3個月內回大陸註銷戶籍,再持相關證明文件返台,才算完成程序。

陸委會籲台人赴陸須評估風險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昨指出,楊智淵在台行使相關自由權利,完全合法無罪,批評中共長臂管轄製造寒蟬效應,「我方堅持捍衛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他又提醒台灣民眾赴陸務必評估相關風險,以保障自身權益。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昨亦表示,楊智淵和富察案相當敏感也正在進行中,政府與海基會積極認真保障當事人權益,希望能合法、合理及合情解決。

李表示,兩岸問題即使小問題也可以非常複雜,不敢保證這段時間會持續多久,但政府一定有所作為,且「跳探戈要兩個人,不能只有單方面積極,需兩方面認真努力」。

社評:區議會改制去政治化 非政權組織不宜封閉

<轉載自2023427 明報 社評>

政府即將完成地方行政檢討,區議會將保留,但要回復《基本法》列明的「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定位,產生方法亦將改變。反修例風暴後,中央落實愛國者治港,區議會要專注民生,政治化是死胡同,與此同時,區議會作為反映地方居民意見的組織,開放性愈高,愈能反映社會多元多樣。選舉政治有時可以變得民粹和極端,但不應因此抹殺選舉問責、選民監督的作用,公眾參與度愈高愈好,區議會直選成分不宜大幅壓縮。區議會的權力與規模,過去數十年持續擴大,倘若當局打算削減區議會的職能、權力及直選議席,是否還有必要維持現在的規模、耗用那麼多的公帑與津貼,值得商榷。

糾正昔日區會亂象 不必大減民選成分

現屆區議會任期今年底結束,政府檢討區議會組成及功能,已接近尾聲。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區議會值得保留,來屆議席與現屆相若,區議員薪津不變,不過產生方法要改變,議員會以「多種方式」產生,同時將「保留一定選舉成分」,外界解讀是未來區議會將恢復委任制,至於具體安排為何,有待當局公布,李家超談的主要是一些大原則,包括:1)要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區議會要去政治化,回到《基本法》第97條所提及的「非政權性區域諮詢組織」屬性;2)地區治理須由愛國者掌握,確保特區有效管治;3)強化地區治理架構,體現行政主導,加強地區動員能力。

首屆區議會1982年由民選、委任、當然和官守議員組成,40多年間,無論角色、職能及權力,都在不斷演變。論構成,大方向是民選議席比例持續增加,官守議席只維持很短時間,至於委任議員,儘管回歸前後出現轉折,但2016年,區議會委任議席亦全數取消,只保留27名當然議員。論角色職能,區議會的「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憲制定位,雖然從未改變,但實權持續擴大。2010年政改方案,立法會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由區議員選出,另外又賦權區議會推選117名選委會成員,標誌區議員有了選舉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的政治權力;地區事務方面,特區政府下放權力,讓區議會自行處理一些地區小型工程項目,亦令區議會握有更多資源運用的實權。

當然,這些年來,區議員們有否好好運用這些權力,則是另一回事。2010年代,香港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區議會成為政治鬥爭的戰場,現屆區議會於反修例風暴高峰期選出,政治化情况更一度推到極致,區議員會上集體唱帶有港獨色彩的反修例歌曲,有區議員借出辦事處舉行民主派初選,又支持政治攬炒。民生事務方面,過去十年八載,一些由區議會推動的地區工程項目,都被批評是「小白象」亂花錢,「不能避雨亭」、「阻街石墩」等更淪為笑柄。另外,政黨政客為了選票,將地區小我利益置於社會大我之先,也是屢見不鮮,反對馬料水填海以免影響對岸私人屋苑景觀,正是一例。檢討地方行政改革區議會,有其合理性,問題是怎樣改。

反修例風暴後,中央落實愛國者治港,不容反中亂港、宣揚港獨的人進入政治體制之內。即使區議會只屬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但始終是體制一環,選舉制度修改,不會只觸及選委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而不及區議會。可以相信,日後有意循直選方式角逐區議會的參選人,將跟立法會參選人一樣,需要通過資格審查,另外還有宣誓制度及DQ (取消資格)機制。問題是既然有了這些機制確保區議員愛國愛港,是否一定要大幅減少民選議席。

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選舉制度亦然。近十年八載,右翼民粹主義抬頭、政治極端化加劇社會撕裂對立,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然而不應因此抹殺選舉一個最關鍵的功能,也就是讓選民可以運用選票,將表現不稱職的民意代表撤換,從而體現監督與問責。區議會職責是反映地區居民意見,雖然民意表達方式不一而足,但直接選舉肯定是其中一個開放度最高、最能體現問責精神的方法。香港是多元社會,中央修改立法會選舉制度時,強調無意搞清一色,既然區議會要「回歸基本」,作為只具諮詢功能的非政權組織,無論開放度還是公眾參與度,應該愈高愈好。就算當局真的認為,有必要因應過去幾年狀况,減少直選成分、防止政治極端化,民選席位比例亦不宜降至五成以下。

區會角色職能若大削 議員人數薪津應調整

過去兩年的政治及選舉制度變化,已經大大強化特區行政主導能力,只要當局敢於向既得利益說不,絕對有能力避免小我利益凌駕大我。未來區議會的職能,細節有待揭盅,其中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何避免與關愛隊、分區委員會等組織的功能重疊,倘若改制後的區議會職能大幅減少,部分地區工作跟關愛隊重疊,民選成分又低,這樣的區議會,是否還有必要維持現有規模,值得商榷。過去數十年,區議會規模不斷擴大,政府為區議員所提供的薪津亦水船漲高,一大原因是很多區議員都是全職議員、全職從政。倘若未來的區議員,變成以兼職及委任為主,市民必然會問,繼續花這麼多公帑於數百名區議員身上,是否物有所值。

District Councils Should Not Become A Black Box

The term of office of the current district councils will conclude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and the government's review of their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is also coming to a close. Chief Executive John Lee recently stated that district councils are worth keeping. The number of seats in the next session will be similar to the current one, with the salary and allowances of councillors remaining the same, but the method for their selection will be changed into "multiple ways" while "certain electoral elements will be retained", he said.

Observers have interpreted this as the resumption of an appointment system for future district councils. It remain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announce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s. John Lee mainly talked about guiding principles, including: 1) national security should be the top priority, so district councils should be depoliticised and should revert to one of the "district organisations which are not organs of political power... to be consulted by the government"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97 of the Basic Law; 2) district governance must be in the hands of patriot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SAR; 3) the structure for district governance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reflect the executive-led system and improve district mobilisation capabilities.

The first district boards in 1982 were composed of elected, appointed, [rural committee] ex officio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members. Over more than 40 years, the roles,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the district boards — later councils — have evolved constantly. In terms of their composition, the general trend has been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elected seats, while official seats only lasted for a short time. Although appointed seats saw a turn at the time of the Handover [when they were reintroduced], all of them were abolished in 2016, with only 27 ex officio members remaining.

In terms of their roles and functions, the councils' constitutional status as "district organisations which are not organs of political power... to be consulted by the government" has never changed. However, their real power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2010 political reform package added five Legislative Council seats for the District Council (Second) constituency — dubbed "Super Seats" — to be contested by district councillors. At the same time, district councils were empowered to elect 117 members of the Election Committee, signalling district councillors' new political power to elect Legco members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As for district affairs, the SAR government devolved power to district councils to handle some minor works in their own areas, which also gave them more real power in terms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The duty of a district council is to reflect the views of residents in its communities. Although public opinion is shown in many ways, direct elections are definitely one of the ways which are the most open and actualise the notion of accountabilit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Hong Kong is a pluralistic society. Wh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vised Legco's electoral system, it emphasised that it had no intention of making it a place of uniform political allegiance. For district councils to "return to the basics" and revert to their original roles as solely consultative district organisations which are not organs of political power,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as high as possible. Even if the authorities genuinely believe that the situat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 necessitates reducing direct election elements to prevent political extremism, it is still unsuitable for the proportion of elected seats to fall below 50%.

區議會改制去政治化 非政權組織不宜封閉

現屆區議會任期今年底結束,政府檢討區議會組成及功能,已接近尾聲。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區議會值得保留,來屆議席與現屆相若,區議員薪津不變,不過產生方法要改變,議員會以「多種方式」產生,同時將「保留一定選舉成分」。

外界解讀是未來區議會將恢復委任制,至於具體安排為何,有待當局公布,李家超談的主要是一些大原則,包括:1)要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區議會要去政治化,回到《基本法》第97條所提及的「非政權性區域諮詢組織」屬性;2)地區治理須由愛國者掌握,確保特區有效管治;3)強化地區治理架構,體現行政主導,加強地區動員能力。

首屆區議會1982年由民選、委任、當然和官守議員組成,40多年間,無論角色、職能及權力,都在不斷演變。論構成,大方向是民選議席比例持續增加,官守議席只維持很短時間,至於委任議員,儘管回歸前後出現轉折,但2016年亦全數取消,只保留27名當然議員。

論角色職能,區議會的「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憲制定位,雖然從未改變,但實權持續擴大。2010年政改方案,立法會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由區議員選出,另外又賦權區議會推選117名選委會成員,標誌區議員有了選舉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的政治權力;地區事務方面,特區政府下放權力,讓區議會自行處理一些地區小型工程項目,亦令區議會握有更多資源運用的實權。

區議會職責是反映地區居民意見,雖然民意表達方式不一而足,但直接選舉肯定是其中一個開放度最高、最能體現問責精神的方法。香港是多元社會,中央修改立法會選舉制度時,強調無意搞清一色,既然區議會要「回歸基本」,作為只具諮詢功能的非政權組織,無論開放度還是公眾參與度,應該愈高愈好。就算當局真的認為,有必要因應過去幾年狀况,減少直選成分、防止政治極端化,民選席位比例亦不宜降至五成以下。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兩呼「老友」 危地馬拉總統籲國際撐台 北京斥「助紂為虐」 指違國際大勢

<轉載自2023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正在台灣訪問的危地馬拉總統賈馬特(Alejandro Giammattei,又譯賈馬太)昨於立法院演講,談及危台關係時連說兩次「世間上再也沒有比老友間更堅定的情誼」,呼籲國際社會及「自由世界」支持台灣,又稱台長期飽受對岸威脅。在北京,外交部回應稱,奉勸賈馬特政府不要「助紂為虐」,為謀一己之私,違背國際大勢和危地馬拉人民的心聲。

賈馬特昨率團訪問台立法院並發表演說。據中央社報道,這是睽違13年再度有國家元首到台議會演說,此前最近一次受邀到立法院演說的外國元首是時任基里巴斯總統艾諾特.湯(Anote Tong)。基里巴斯2019年與台斷交、改跟北京建交。

陸外交部:台求外援「自欺欺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奉勸賈馬特政府不要助紂為虐,她表示,中國與182個國家建交的事實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台灣民進黨當局拓展「國際空間」的計劃已道盡途窮,「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毛並稱,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台獨」沒有出路,任何無視世界潮流和國際大義,頑固堅持錯誤立場的舉動都注定失敗。

另據路透社,危地馬拉經濟部長羅薩萊斯(Janio Moacyr Rosales)在台北舉辦的投資說明會上表示,危國和台灣之間沒有債務問題,但希望擁有更平衡的貿易關係,因為危地馬拉目前與台灣是貿易逆差。他說,危地馬拉不盼台灣送錢,也不會像洪都拉斯一樣欠債,而會尋求台灣展開長期投資與貿易。


















2023
425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左一)在台北以軍禮,歡迎危地馬拉總統賈馬特(左二)率團訪台。

台民族黨楊智淵控分裂罪 正式批捕 陳建仁促大陸放人 陸委會斥肆意逮捕

<轉載自2023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兩岸關係近日愈趨緊張,大陸放言要挫敗任何台獨分裂行徑,被捕8個多月的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昨日確認罪名。最高檢察院通報,台灣疑犯楊智淵涉嫌分裂國家罪一案,由浙江溫州國家安全局偵查終結,溫州檢察院日前以涉嫌分裂國家罪,批准逮捕楊智淵;該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台陸委會昨以書面表示,20228月至今,多次通過渠道表達應盡速安全釋放楊智淵,均未獲正面回應。陸委會強調,近來一再發生類似案件,在兩岸新冠疫情趨緩、雙方人民希望兩岸恢復正常往來之際,陸方肆意逮捕台灣民眾,嚴重傷害台灣人權益,製造恐懼,勢必不利兩岸間交流互動。

台行政院:兩岸和平 人權保障是前提

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受訪時說,與楊智淵家屬一直保持聯繫,提供必要援助,呼籲大陸及早讓楊智淵回到台灣;同時希望大陸保障好前往當地的台灣民眾人身安全。陳建仁說,兩岸交流頻繁,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時應注意自身安全。

陳建仁稱,兩岸間和平、穩定、健康交流,必須建立在雙方都提供赴當地民眾保障為前提;再次呼籲只有人權得到很好保障情況下,兩岸交流才有可能更穩定、更健康。

現年33歲的楊智淵是台中人,2019年接任台灣民族黨副主席。去年83日,時任美國眾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大陸隨即宣布,溫州市國安局依法對長期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疑犯楊智淵實施刑事拘傳審查。次日,溫州國安以涉嫌分裂國家犯罪、煽動分裂國家犯罪,將楊智淵變更刑事強制措施,由拘傳轉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被捕8 受指定居所監視

當時大陸官方報道稱,楊智淵長期受台獨思想毒害,2006年就讀中學期間開始從事台獨分裂活動,2008年在「野草莓學運」中表現活躍,被民進黨選中「重點培植」,任命為民進黨台中市黨部青年會會長,成為台獨勢力重要成員。2011年,楊智淵參與組建台灣民族黨,積極策劃實施一系列台獨分裂活動,推動「公投建國」。2019年,楊出任該黨副主席代理主席黨務後,高調推行「急獨」路線,同年應台灣前總統陳水扁邀請,代表「一邊一國行動黨」參選新北市區立委,選舉中宣揚「謀獨拒統」,煽動兩岸對立。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楊高調串聯分裂勢力為「港獨」站台,鼓動「多獨合流」,公然挑釁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陸指倡「急獨」 推「多獨合流」

根據大陸刑法規定,分裂國家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不過楊智淵被捕後,有曾和他於2014年組成「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台灣友人稱,楊的政治立場「絕非台獨」,指其還跟統促黨總裁「白狼」張安樂面談合作,「理論上應是統派」,楊於被捕前赴大陸是為參與圍棋比賽,同時有些經商活動。

友人稱屬統派 曾偕白狼商合作

有國民黨青年表示,楊智淵2018年創立「國民陣線」,積極在網上與藍營及統派青年聯絡,不少藍營青年對其被捕感到驚訝。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危地馬拉總統訪台 今立院演說

<轉載自20234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危地馬拉總統賈馬太(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 Falla)應台灣政府邀請,於24日至27日率團訪台。台外長吳釗燮昨清晨在桃園國際機場接機。台總統蔡英文今日將以隆重軍禮歡迎,以示對賈馬太表達禮遇與重視。台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鑑於賈馬太因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需拄着拐杖行走,為了讓他不要走太多的路及爬太多的階梯,立院將讓禮賓車破例直接開到議場前門口,以表達最高歡迎之意。

隆重軍禮歡迎 禮賓車駛至議場

據中央社報道,吳釗燮在機場接機,並擁抱賈馬太,但賈馬太未發表談話,隨後由台外交部人員引導離去。台外交部指出,賈馬太在台期間將接受副總統賴清德及吳釗燮款宴,拜會立法院長游錫堃並發表演說,接見危國留學生,赴台中參訪華德動能科技公司,及出席「危地馬拉咖啡文化月」暨「咖啡胖卡全台走透透」開幕活動,進一步提升台危雙邊經貿投資關係。

這次訪台,是賈馬太自201910月以總統當選人身分來訪後,首次以總統身分訪台。此前,蔡英文曾於本月初訪問危地馬拉,並在返程時過境美國洛杉磯會晤美眾議長麥卡錫,隨後引發解放軍一連3日展開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游錫堃昨晚在facebook發文表示,誠摯歡迎賈馬太及危議長李薇拉於今日訪問台立法院,此為立院睽違13年後,再度有國家元首到議場演說,更是首度有國會議長陪同蒞臨。


 
















危地馬拉總統賈馬太(右三)應台灣政府邀請,於
2023424日至27日率團訪台;台外長吳釗燮(右二)昨清晨在桃園國際機場接機並擁抱賈馬太。

社評:考察灣區知己知彼 臨淵羨魚不如結網

<轉載自2023425 明報 社評>

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5名司局長及83名立法會議員,完成4天大灣區考察返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是重要切入點,知己知彼,才能通力合作。今次是特區當局歷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大灣區考察團,對於加深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了解與聯繫,具有積極意義。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最重要是擺正心態,不應自我膨脹,亦不應妄自菲薄。過去10多年,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地發展迅速,別人成功的經驗,當然值得香港借鑑;與此同時,特區官員議員亦要認清香港的角色、定位及強弱,多從大灣區整體發展高度,思考分工互補問題,避免本位主義又或東施效顰。

互補共贏擺正心態 香港毋須妄自菲薄

特區當局這次考察大灣區,3天半行程相當充實,除了與穗深莞佛4市領導會晤,也安排了很多參觀交流活動,當中又以考察創科及市政設施為主。造訪龍頭科技企業方面,考察團分別去了深圳的騰迅、大疆及比亞迪汽車基地,東莞的華為研發基地,以及佛山兩間機械人生產公司;市政、文化保育及青年發展方面,考察團造訪了東莞的華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及鰜魚洲文創園、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及活化古蹟景點南頭古城、佛山的嶺南天地、廣州的瀝滘地下式淨水廠,等等。

今次是香港與內地通關復常以來,立法會議員第一次集體往內地訪問參觀,絕大多數議員都有參與,這在以往政治壁壘分明、行政立法關係劍拔弩張時期,可說難以想像。2017年,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協議,為大灣區建設訂下合作目標及框架。回看這6年,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先後受政治社會環境及疫情影響,進展緩慢,蹉跎歲月,現在確須快馬加鞭追落後。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總結行程,談及「三成果三體會」,當中亦提到要「追時間、追結果和追前列」。

這十年八載,深穗莞佛發展一日千里,經濟增長可觀,創科產業興旺。以東莞為例,當地早已不是港商設廠、聲色犬馬之地,過去10多年轉型升級成功,令東莞一躍成為大灣區內一個科技重鎮,既有國家級實驗室,華為亦將基地遷往當地。這次特區考察團參觀「華為小鎮」等地方,恍若劉姥姥入大觀園,某程度上反映香港與內地過去隔閡實在太多,以至太不了解其他大灣區城市發展狀况,當局這次考察,對於鼓勵港人重新認識深穗莞佛,具有積極意義。

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過去長期受歷史、文化、政治及意識形態因素影響,很多人心態都沒有擺正。有些人抱着「高人一等」心態,認為香港比內地優越,合作等於「益」內地,有些人更是壓根兒抗拒內地,處處都要高築「防火牆」;有些人則懷疑中央政策不過是「高大空」政治口號,嘴上說配合,實際不作為;亦有些人抱着「拿着數」心態,希望中央多給香港好處,一些要求甚至是「利己損人」。這些心態所折射的是本位主義以己為尊,以及對內地發展不了解。現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重要是擺正心態。大灣區建設,重點在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香港不應自驕自傲,也不應因為這幾年發展不如意,便妄自菲薄,只懂羨慕別人。

發揮香港所長 結合灣區所需

比亞迪及騰訊均為深圳龍頭科技企業,前者是實體經濟典範,後者是數字經濟先驅。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可以借鑑深圳經驗,但如何培養明星級創科企業,必須考慮香港獨特環境及優勢所在。舉例說,汽車工業發展佔地多,香港在這方面局限太大,就算一些相關研究有成,亦必須結合內地生產;相比之下,發展生物科技及醫藥,便較為適合香港。

考察比亞迪期間,不少議員對「雲巴」甚感興趣,主張在東九龍引入,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則認為,東九龍已發展地區密度極高,看不到建設架空運輸系統的可行性。「雲巴」捷運系統有其優點,但是否適合移植到東九龍,始終要研究,不能想當然;就算原則上可行,亦可能要兼顧本地特殊環境,正如政府試驗引入比亞迪電動的士,惟本港山多斜坡多,供港使用的電動的士,上斜能力須特別強,才適合本地環境。

大灣區發展,重點既然是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香港當然先要知己知彼。特區當局這次考察,首務是加深了解區內其他城市,認清各自定位及優勢,為日後政策對接、科研產業對接、攜手共建灣區鋪路,不能止於觀摩見識,又或只想着引入哪些內地硬件設施。考察團此行其中一站,是到東莞參觀機管局的「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先導計劃設施,有關計劃是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禁區的跨境海空聯運項目,能為大灣區貨物提供無縫便捷的國際空運網絡,這正是一個發揮香港所長、結合灣區需要的項目;香港強於科研,內地則有完善產業鏈,加強合作對接,同樣大有可為。內地機械人技術發展迅速,在專業及標準化上都有很大突破,但現時本港在引入機械人方面,不少標準仍「墨守成規」只跟外國。解決有關問題,比起討論是否引入建築工程機械人,其實更為迫切。

Stop Envying, Hong Kong: Utilise Your Advantages

Led by Chief Executive John Lee, five senior ministers and 83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s have completed a four-day survey tour to the Greater Bay Area (GBA) and returned to Hong Kong.

During this GBA visit, the SAR authorities had a rather packed schedule. In addition to meetings with officials of Guangzhou, Shenzhen, Dongguan and Foshan, the delegation also participated in many visits and exchanges, mainly to stud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municipal facilities.

In 2017,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government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signed an agreement in Hong Kong to set cooperation goals and a frame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BA. Looking back over the past six years, Hong Kong has made slow progres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GBA's development, initially due to the city's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later because of COVID. Having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its feet, Hong Kong must work flat out to catch up now. Chief Executive John Lee mentioned the need to "catch up with time, results and prospects" as well, when concluding yesterday (24 April) that the trip had offered "three outcomes and three understandings".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the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Guangzhou, Dongguan and Foshan has been rapid. Their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considerable, and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is thriving there. Dongguan, for example, is no longer somewhere for Hong Kong merchants to set up factories or a rowdy area for entertainment. It has transformed and upgraded successfully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or so, becoming one of the technology hubs within the GBA with national-level laboratories and Huawei's relocated base.

A wide-eyed SAR delegation has found wonder visiting places such as "Huawei Town". To some extent, this reflects that there were too many barriers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and that knowledge of other GBA cities' development is way too lacking. This visit by the authorities was a positive step in encouraging people in Hong Kong to refres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henzhen, Guangzhou, Dongguan and Foshan.

Hong Kong'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were long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e mentality of many people reflects sectionalism, self-centredness and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Now that Hong Ko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che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traighten out the mindset. The focus of the GBA's development is on complementarity and mutual benefits. While Hong Kong should not be arrogant, it should not abase itself and only envy others because of its unrealise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either.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can learn from Shenzhen's experience. Yet to cultivate top-tie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Hong Kong must consider its unique environment and advantages. For example, developing the motor vehicle industry requires a lot of land. Over this, Hong Kong has its hands tightly tied. Even if the city succeeds in related research, it must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on in mainland China. In contrast,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s is more suitable for Hong Kong.

Give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BA focuses on complementarity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Hong Kong must first understand itself and others. In the SAR authorities' visit this time, the priority was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other cities in the area and recognising each city's respective position and advantages. This will pave the way for future cooperation over their poli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dustries and the GBA construction. The trip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broadening horizons or simply thinking about importing hardware facilities from mainland China.

考察灣區知己知彼 臨淵羨魚不如結網

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5名司局長及83名立法會議員,完成4天大灣區考察返港。

特區當局這次考察大灣區,行程相當充實,除了與穗深莞佛4市領導會晤,也安排了很多參觀交流活動,當中又以考察創科及市政設施為主。

2017年,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協議,為大灣區建設訂下合作目標及框架。回看這6年,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先後受政治社會環境及疫情影響,進展緩慢,蹉跎歲月,現在確須快馬加鞭追落後。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總結行程,談及「三成果三體會」,當中亦提到要「追時間、追結果和追前列」。

這十年八載,深穗莞佛發展一日千里,經濟增長可觀,創科產業興旺。以東莞為例,當地早已不是港商設廠、聲色犬馬之地,過去10多年轉型升級成功,令東莞一躍成為大灣區內一個科技重鎮,既有國家級實驗室,華為亦將基地遷往當地。

這次特區考察團參觀「華為小鎮」等地方,恍若劉姥姥入大觀園,某程度上反映香港與內地過去隔閡實在太多,以至太不了解其他大灣區城市發展狀况,當局這次考察,對於鼓勵港人重新認識深穗莞佛,具有積極意義。

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過去長期受歷史、文化、政治及意識形態因素影響,很多人心態所折射的是本位主義以己為尊,以及對內地發展不了解。現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重要是擺正心態。大灣區建設,重點在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香港不應自驕自傲,也不應因為這幾年發展不如意,便妄自菲薄,只懂羨慕別人。

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可以借鑑深圳經驗,但如何培養明星級創科企業,必須考慮香港獨特環境及優勢所在。舉例說,汽車工業發展佔地多,香港在這方面局限太大,就算一些相關研究有成,亦必須結合內地生產;相比之下,發展生物科技及醫藥,便較為適合香港。

大灣區發展,重點既然是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香港當然先要知己知彼。特區當局這次考察,首務是加深了解區內其他城市,認清各自定位及優勢,為日後政策對接、科研產業對接、攜手共建灣區鋪路,不能止於觀摩見識,又或只想着引入哪些內地硬件設施。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社評:醫院防火不容流於口號 釜底抽薪定標準須徹底

<轉載自2023424 明報 社評>

北京一間醫院上周二發生火災,火舌吞噬了29條性命,大部分是年長病人。當局公布成因,竟然是在醫院內施工工人「不小心」引燃易燃塗料揮發物所致。北京市領導對此下達指令,要求「堅決防止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堅決只表示決心,但對醫院施工的工序監查、醫院建築及儀器是否使用易燃材料,以及醫院的疏散指示標識、員工組織安全撤離的訓練等等,都沒有提到。政府應該釜底抽薪,徹查醫院及養老院等設施的安全隱患,才是長治久安之策,進一步重視醫院病人及養老院老人安危,刻不容緩。

醫護缺疏散訓練病人臥以待救 私營醫院要求粗疏病人更不安

醫院發生大火的例子不多,因為醫院對於防火應該有比其他建築物更嚴格的要求,無論在使用材料,及施工程序的安全要求,都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因為其他大廈內的人員有逃生的本能及能力,而醫院病人往往只能「臥以待救」。這次北京醫院火災的29名死者,26人是病人,其中21人年齡在60歲以上,目前還有39名被轉送其他醫院接受治療,說明醫院應該有更嚴格標準是必要的。

發生奪命火災的北京長峰醫院,是一間私營醫院,由酒店改建而成。內地私營醫院的醫療設備與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不如公立醫院,是普遍情况,在公立醫院不足的情况下,鼓勵私營可以理解。然而,鼓勵這個行業並不等於對防火措施降低標準,這間從酒店改建的醫院,當年是如何通過防火資格審批的應該追究,其使用易燃材料,以及逃生指示標識等是否及格,也應該追查,防微杜漸是因為全國有數萬家私營醫院。

當局公布的意外成因,是在醫院內部施工的火花,引燃易燃塗料揮發物所致。目前醫院院長、副院長及總務科主任,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及工人等12人已經被警方拘留,等待起訴。追究刑事責任可以還逝者一個公道,也可以警惕類似情况要加緊注意,然而,人死不能復生,防止活人遭到同樣的「意外」,更形重要。在醫院內為什麼會有易燃塗料,工程施工前是否通過審批,當局隻字不提,至於在醫院施工,申請的程序是什麼?需要提交什麼防止意外的操作守則?是否加派安全施工監督人員?一概沒有交代,如果已經通過審批,是由哪個部門負責,審批程序與標準是什麼?北京市政府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切欠奉。

北京市政府對此沒有交代,令人質疑這些應有的審批程序與監督措施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連應該有更嚴格標準的首都北京都沒有這套程序與標準,全國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加令人擔心。若然,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從現在開始,盡快訂定有關標準,在全國推行,才是防止類似事故的良策。

醫院政府資訊缺透明謠言不止 病人家屬查探死傷情况卻無門

消防總隊負責人在記者會上表示,接到報警後消防員及時抵達現場施救,撲滅明火後派員進入醫院樓層,組織開展人員疏散。這顯示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火災發生後組織疏散病人是缺乏組織及效率,原因很可能是醫護人員在這方面缺乏訓練,更不要說定期演習。國家衛健委對醫護人員從醫療知識與技術審核專業資格,不容置疑,但對於醫護人員在處置意外方面的要求,究竟是由國家衛健委提出要求,還是由消防部門提供訓練,這些可能都因為不同部門「各家自掃門前雪」而忽略,應該及時檢討。根據報道,這次火災後,一些醫院立即展開組織疏散的培訓,足見問題的嚴重性,這方面的要求,應該有全國的統一標準。

這次火災令人詬病的另一個方面,是北京市政府對信息發布與對媒體報道的要求。火災發生後,很多病人家屬都被「蒙在鼓裏」,看到網上流傳有關消息後,到處打探病人安危情况都不得要領,醫院及有關當局沒有將工作重點放在加強透明度方面,反而是成立工作小組,專責「照顧」病人家屬,目的是防止他們「鬧事」。信息不透明,主要責任在於醫院沒有一套既定程序,缺乏病人所屬樓層病房的資料,從火災蔓延範圍獲知病人受災情况,並從病人資料中及時通知家屬,在這種情况下,「謠言」滿天飛在所難免,政府則忙於下令刪除「謠言」,禁止下轄媒體報道,引來網上一片罵聲。

正規媒體記者有專業能力與操守,能夠迅速有效找到事實真相,通過及時報道令相關人士得到準確的資訊,客觀上可以制止謠言,當局禁止媒體「自行」報道,一切要等待官方查明後統一公布情况,是引起各個相關方都不滿意的根源。有關部門是否能夠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是今後這種情况繼續不斷重複的關鍵。

一間醫院的致命大火,引發全國關注,除了涉及私營醫院的管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各種標準與程序的缺失,而政府則避重就輕,沒有提及這些標準與程序要求,令人擔心政府是否繼續忽視這些錯失,容忍這種奪命「意外」一再發生。

Beijing Hospital Fire Calls For Radical Action

A fire at a Beijing hospital took 29 lives last Tuesday, mostly of elderly patients. Shockingly, as announced by the authorities, the disaster was caused by construction workers engaged in the hospital "accidentally" igniting volatile substances from flammable paint.

Huge fires are rare in hospitals, as hospitals are supposed to be under stricter requirements for fire protection than other buildings. The materials used and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ought to be held to higher standards. This is because people in other buildings have the instinct and ability to escape, while hospital patients often can only "take it lying down" and wait for rescue.

Of the 29 people killed in the Beijing hospital blaze, 26 were patients, 21 of them over 60 years of age. Also, 39 people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other hospitals for treatment as of now. These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lace hospitals under stricter standards.

Beijing Changfeng Hospital, where the fatal fire broke out, is a private hospital converted from a hotel. On the mainland, it is common for private hospitals to have medical equip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healthcare staff inferior to those of public hospitals. Given the shortage of public ones, it is understandable to encourage the private sector to run its own hospitals.

However, encoura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does not mean lowering standards for fire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igate why this hotel-turned-into-hospital was qualified in fire safety assessments back then. It should also examine whether the hospital's use of flammable materials, its escape signs and instructions, etc. are up to standard. There is a need to nip the problem in the bud because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private hospital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authorities have announced that the accident was caused by sparks from construction work inside the hospital, which ignited the volatile substances from flammable paint. At present, 12 people have been detained by the police and are awaiting prosecution. Pursu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brings justice to the deceased and reminds people to exercise vigilance against similar situations. However, the dead cannot come back to life. Henc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living from suffering the same "accident".

The authorities have offered no word as to why there was flammable paint in the hospital and whether the project had been approved before construction started. What wa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for construction works in the hospital? What codes of practice needed to be submitted to prevent accidents? Were additional construction safety supervisors dispatched? There has been no explanation at all. If the project had been given the green light, which department was responsible? What were the procedures and criteria for approval? No answer to any of these was given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s failure to address such questions raises doubts that these due approval procedures and supervision measures exist. Beijing as the capital city should have a stricter standard. If such a set of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is absent in Beijing, the situation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will be even more worrying. Still, should that be the case, it will never be too late to remedy it. The proper way to prevent similar accidents is to act from now on: formulate relevant standard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mplement them nationwide.

醫院防火不容流於口號 釜底抽薪定標準須徹底

北京一間醫院上周二發生火災,火舌吞噬了29條性命,大部分是年長病人。當局公布成因,竟然是在醫院內施工工人「不小心」引燃易燃塗料揮發物所致。

醫院發生大火的例子不多,因為醫院對於防火應該有比其他建築物更嚴格的要求,無論在使用材料,及施工程序的安全要求,都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因為其他大廈內的人員有逃生的本能及能力,而醫院病人往往只能「臥以待救」。

這次北京醫院火災的29名死者,26人是病人,其中21人年齡在60歲以上,目前還有39名被轉送其他醫院接受治療,說明醫院應該有更嚴格標準是必要的。

發生奪命火災的北京長峰醫院,是一間私營醫院,由酒店改建而成。內地私營醫院的醫療設備與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不如公立醫院,是普遍情况,在公立醫院不足的情况下,鼓勵私營可以理解。

然而,鼓勵這個行業並不等於對防火措施降低標準,這間從酒店改建的醫院,當年是如何通過防火資格審批的應該追究,其使用易燃材料,以及逃生指示標識等是否及格,也應該追查,防微杜漸是因為全國有數萬家私營醫院。

當局公布的意外成因,是在醫院內部施工的火花,引燃易燃塗料揮發物所致。目前12人已經被警方拘留,等待起訴。追究刑事責任可以還逝者一個公道,也可以警惕類似情况要加緊注意,然而,人死不能復生,防止活人遭到同樣的「意外」,更形重要。

在醫院內為什麼會有易燃塗料,工程施工前是否通過審批,當局隻字不提,至於在醫院施工,申請的程序是什麼?需要提交什麼防止意外的操作守則?是否加派安全施工監督人員?一概沒有交代,如果已經通過審批,是由哪個部門負責,審批程序與標準是什麼?北京市政府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切欠奉。

北京市政府對此沒有交代,令人質疑這些應有的審批程序與監督措施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連應該有更嚴格標準的首都北京都沒有這套程序與標準,全國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加令人擔心。若然,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從現在開始,盡快訂定有關標準,在全國推行,才是防止類似事故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