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習近平沙特之行 定框架勝簽大單

<轉載自20221211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結束沙特之行返國,今次他除了國事訪問外,還出席21國參與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以及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峰會。在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歷史上,今次峰會的規模是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外界關注的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今次並無宣布,但中沙兩國公司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涉及綠色能源、信息技術、交通、建築等領域,總金額約300億美元。習近平此行目的不是去簽大單,而是去定框架。今次中沙、中海聯合聲明、中阿「利雅得宣言」3份文件,定下未來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的政經安全框架,意義比簽單更大。可以說,未來中國與中東各國的關係中,能源是紐帶,安全是關切,互惠發展成為核心。

美錯誤政策為淵驅魚 中國中東關係漸密切

阿拉伯國家聯盟的22個成員國橫亙在西亞到北非的中東地區,今次兩大峰會,除被暫停阿盟會員資格的敘利亞外,無一國缺席,習近平在出席兩大峰會之餘,還分別會見其中17國領袖,既體現了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號召力,又反映了中國在區內人緣甚佳。

中東是聯通亞非歐的戰略要地,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是世界重要海運樞紐;海灣6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三分一、五分一,是全球能源寶庫,戰略地位重要。如果說,阿拉伯世界扼着全球經濟的咽喉,海灣6國則是阿拉伯世界的心臟,而沙特又是海灣的核心國家。

一些媒體喜歡拿今年7月美國總統拜登到沙特吉達,出席與阿拉伯國家的峰會(當時僅9國領袖出席)時所受待遇,與習近平今次獲得的高規格接待做比較。但必須認清,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仍遠大於中國,而且包括沙特在內的區內大多數國家「向東看」,發展對華關係,並非要犧牲與美國的關係。

恰恰相反,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的長足發展,正是美國連串政策所致。1980年代,若不是美國拒絕向沙特提供戰略導彈,利雅得也不會被迫向當時尚未建交的中國求購,現今「東風」系列長短程導彈,已成為沙特主要威懾利器;正是美國以停售F35戰機為要脅,逼阿聯酋放棄引入華為的5G網絡,阿聯酋被迫棄買F35,更放棄與NASA合作探月,轉與中國航天簽約,讓2026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把該國月球車送上月球;正是美國在頁岩油氣革命實現能源自給後,疏遠了傳統中東產油國,而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對能源需求殷切,令這些國家找到新的市場;正是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將伊斯蘭教污名化,並大搞「價值觀外交」,動輒對中東國家制裁打壓,令這些國家不得不尋找新的安全伙伴。

現在,中國是阿拉伯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去年雙邊貿易額達3000多億美元,其中與海灣6國貿易額佔2300億美元。沙特出口原油逾四分一輸往中國,卡塔爾與中國簽訂了每年出口4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的27年長約。而中國的基建企業,更在中東建成了如卡塔爾世界盃主賽場盧塞爾球場、麥加輕鐵、科威特中央銀行新總部大樓、非洲最高建築阿爾及爾大清真寺、連結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首都的亞吉鐵路等地標工程。

經濟互補政治互信 涉足中東仍需謹慎

對中國來說,中東雖遙遠,但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雖然俄羅斯亦是油氣資源大國,但供應的多元化才是安全的根本,而且中東油國是發展中國家中的富豪,四川大地震時,沙特對華捐款捐物多達6099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中東國家需要的核電、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以及互聯網科技、太空科技乃至金融安全科技等,也正是中國擅長的領域。而在沙特海灣國家為經濟多元化的主權基金投資方面,中國除了本身廣闊的市場之外,還可為其提供「一帶一路」眾多的投資機會。

這種經濟的互補互助,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雙方政治高度互信。與美國不同,中國的不干預外交政策,中東國家十分受落,習近平在今次沙特,多次強調反對「各種形式的伊斯蘭恐懼症」。作為投桃報李,全屬伊斯蘭國家的阿拉伯國家,一致支持中方在新疆問題的立場,在「利雅得宣言」中,「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寫明「支持中方在香港問題上的立場」。

習近平此行,開啟了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新的篇章。惟中東作為多事之地,各種利益關係交織,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雖有褪色,仍不可低估;中方對巴人權益的支持,或會對與以色列關係有負面影響;中方今次鮮有地譴責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在伊朗核問題上,亦呼應海灣國家的關切,伊朗的反應也值得關注,或為平衡,副總理胡春華本周將訪問伊朗;此外,俄羅斯、土耳其亦在區內介入敘利亞、利比亞戰爭,加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等恐怖主義勢力仍然活躍,中國涉足中東事務,仍須謹慎小心,步步為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