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 驚濤拍岸千堆雪──回歸25年港府官員今昔對比

<轉載自202268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香港民意研究所昨天發表「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25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剛好是「50年不變」(當年之說,如今已不多提)的一半。撫今思昔,不禁令人想起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國兩制」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昔日確是風雲人物,如今已隨歲月的浪濤逝去;眼前的一國兩制,隨着中外時勢轉移,又像驚濤拍岸,故有今天的標題。

1)就我的觀察 25年分3個階段

──19972003年。這是香港回歸初期的6年,當時為了吸引台灣統一,努力示範一國兩制可行,同時向世界顯示中國大陸繼續改革開放,所以治港政策大致以寬鬆為主。此外,還刻意制約內地不同力量(包括省市)對香港的影響,讓港府自主發揮。還有,本地的「傳統力量」(當時還未有「建制」之稱)躍躍欲試,但也受到勸喻,希望他們先行努力提高水平。因此,當時的施政仍以「港英遺臣」的公務員為主,旨在顯示平衡過渡。這些政策基本按照1980年代構想中的一國兩制實行,也是我經歷「兩制」落實得最好的時候。

──20042014上半年。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下半年中央成立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曾慶紅任組長。由那時起,治港意念有若干變化。例如,對公務員文化開始有微詞,認為公務員隊伍未能好好配合董建華施政;此外,認為港人「沒有做好適應回歸的準備」,於是2004年初開展「愛國者討論」(近年的「愛國者治港」更是具體部署)。這個時候的政治壓力還不算大,北京仍希望通過經濟手段(例如「自由行」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解決「深層次矛盾」(溫家寶語),但卻忽略和掩蓋了公民及政治權利上的矛盾,形成日後更大的矛盾。不過,這段時候仍可以「有商有量」,與泛民陣營未至於勢不兩立。

──2014下半年至今。內地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此後不斷強化「牢牢掌握全面管治權」。「雙普選」表面仍有希望,但港人感到名存實亡,2014年爆發「雨傘運動」,這是積累多時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不平衡甚至進一步傾斜的結果。其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更是矛盾升級;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北京感到「穩定和安全至上」,港人則感到「高壓」、「應有的政治權利被剝削」,形成更大的摩擦和衝突。

綜合上述3個階段,可見一國兩制在1980年代的重點和後來的重點,已明顯不同。北京認為政治要緊抓不放,港人則努力爭取兌現《基本法》的承諾(包括普選)。這不單是政治文化的問題,還是權力的問題,矛盾由此延伸。

2)「兩制」非理解差異 乃實利問題

──中央認為港人要「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意指港人過去的理解錯誤。這可以形容為想法各異;但說到底,這是掌握實權、實利和實力的一方,願不願意放開權力(以不影響政權安全為前提)的問題。現實上,北京認為無此必要,也沒有信心,自然不會放開;即使港人沒有否定中央和政權的念頭,但也無法令北京釋疑,還被理解為「與中央對抗」。多次事件反映,民間在公民權利的抗爭很容易被上升為「顛覆政權」,或被一葉障目,出現界線不清,演變為行動衝突和跌入觸犯法律的困局。

──由於近年中外形勢變化,香港成為中外角力的焦點之一,北京因此更擔心香港「被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利用」,繼續對中國不利。這一點確有迹可尋,可以理解,但毋須變成主要矛盾,更毋須變成中央與地方、內地與港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外國(即使美、英)並不重視香港的民主發展,只是藉此作為「搞亂對手陣腳」的招數之一,所以不宜自亂陣腳。事實上,如果香港人沒有感受到北京愈來愈大的壓力,普遍也不會親外。換言之,本來是中外角力的矛盾,卻變成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值得嗎?

──北京嘗試了幾種模式(例如董建華的商界背景、曾蔭權和林鄭月娥的公務員背景、梁振英的親北京背景),但都是通過代理人的間接管治。近年,中央直接管治的色彩愈見明顯,在解說原則、理念、政策、措施等方面,垂直管治已呈現港人眼前。內地還有人形容:「既然你們香港人管不好香港,就讓內地人來管。」此語不是說馬上「京人治港」,但正在合理化內地對港的管治思維。其實,即使是港人特首和高官,誰人不是按中央政策辦事?如今,連按香港實際情况的「擦邊球」意識和行動也沒有。可見,到了這個時候,減壓也不會影響國家和政權安全,反而可以疏導怨氣,令「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氣氛更佳。

3)民研數據反映的3個問題

──市民對特首的評分高低,與中央的治港政策有密切關係。以董建華和曾蔭權為例,當時北京的治港政策相對寬鬆,兩人在位期間的平均支持度分別是51.9分和58.1分。其後,北京治港政策趨緊,梁振英的支持度只有平均43.6分。到了林鄭月娥,矛盾和摩擦更多,她的支持度跌至平均39.1分。

──不同領導人的政策鬆緊,也反映在民意調查之上。例如,習近平2007年接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在2010年主導通過了2012年政改方案,時任特首曾蔭權的民望隨即上升。2020年,香港政治氣壓出現近年新低,林鄭月娥的民望曾跌至只有18.2分。

──由此可見,寬鬆的政策較受歡迎,而特首只是政策執行者,關鍵是政策本身能否取得主流民意的支持。在往後日子裏,中央如果明白箇中奧妙,既協助港府搞好經濟民生,同時減輕政治壓力,自會產生更好效果。屆時面對外部勢力,也會應驗《念奴嬌.赤壁懷古》所說:「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願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