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蔡英文「承諾」與「善意」的背後

<轉載自20182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蔡英文在今年221日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曾經一度向北京喊話:「兩岸關係的未來動向,取決在雙方能否互釋善意,並且能夠良性互動。」這句話乍聽之下似有新意,而且她說話的重點也是在強調:面對兩岸新情勢,台北始終堅持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走回頭路;台灣一定會善盡她對區域安全的責任,維持一個穩定,具一致性、可預測性的兩岸關係。

但是作為聽眾的北京,是否會覺得有善意、有新意?恐怕這個答案不會是台北所期待的內容。因為自2016520就職演說之後,在多次重要場合發表的談話,蔡英文從來沒有提到過她對「九二共識」的認同,或她對「一中框架」有正面的說法。當然,撇開了這些兩岸關係得以正常發展的「政治基礎」,其他的說法,對北京來說,都成為內容貧乏的說辭,或是言不由衷的重申。

我們仔細再進一步來分析,每當蔡英文說到「承諾不變」、「善意不變」,實際上真正的用意可依她過去幾次重要談話中所提到的「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我們也會盡最大努力來維持兩岸間的對話與溝通機制,我們會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也主張兩岸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19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並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來作說明。至於她所謂的「不會走回頭路」,也就是說台北今後是不會再走回到2008年之前的「兩岸對抗的時代」。

對至少一半台灣民眾來說,是會覺得蔡英文的說法具有善意,因為她至少不會像李登輝或陳水扁,在言辭上會對北京作強烈抗衡,而且常用柔軟用詞來化解衝突;更重要的是她不再用「法理台獨」來做「台灣建國」的用詞,所以「維持現狀」一下子就變成是台灣民眾的共同價值。可是蔡英文堅持用的「維持現狀」,真的是像胡錦濤曾經在2008年說過的「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蔡仍以「兩國關係」檢視兩岸關係

答案當然是不一樣。我們試着摘取蔡英文幾次不小心的說話,顯示出她與李登輝和陳水扁同樣在主張「兩國論」的痕迹。譬如說,2016年蔡英文在就職演講全文中,仍藏有北京可能會有隱憂的「分離意識」。儘管她一直強調會依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但是仍在無意間提出「新國家」的認知。譬如她說「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到今天剛好20年」,並說「過去20年……我們成功渡過了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關」,這是確認台灣不是因襲1911年以來的「中華民國體制」。另外,儘管蔡英文提出了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但是2011108日蔡英文在高雄一場演講時,曾說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段話,認為「台灣」不止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經過許多年民主洗禮跟總統直選後,這個中華民國的政府事實上已經變成是台灣人的政府,所以蔡英文說無論是叫「中華民國」或是叫「台灣」,都是「我們台灣的政府」,都可以包容。很可能她一直認為大部分台灣人民對這樣的說法是認同的,但這樣說法卻讓她的政策底線「露底」,原來她早先不接受「九二共識」,並不是在「有沒有存在」有所爭論,而是她仍然在民進黨傳統思維下,以「兩國關係」來檢視兩岸關係。

「善意」若存在 只是說給台灣人聽

因此,依作者的看法:蔡英文的「承諾」與「善意」若有存在,只是說給台灣人民或其他國際社會聽的,是企圖讓他們感到她似乎無意在推動台灣「法理獨立」,只是希望維持目前兩岸各自為政而且互不干涉的「現狀」。這正是台灣民眾所喜愛的方向,也是美國政府極力傾向的「兩岸任何一方不單方面改變現狀」之政策。但外界都忽略了一點:蔡英文是正在推動「一個沉默的台灣主權獨立」的方案、一個實質帶有「兩國論」的措施,只是一直以「善意」及「現狀」的言辭包裝,所以北京始終不願接受她的說法,因為前者知道她不認同「九二共識」,就是要走出「一個中國框架」的外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