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特朗普對華收斂 主力應付北極熊

<轉載自20171110 經濟日報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後,首度對華作「國事訪問」;一如外界所料,特朗普在隨後的發言及回應中,點出「朝核問題」及中美貿易狀況。

可堪玩味的是,相比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南韓總統文在寅會面時,特朗普談及中美貿易逆差時頗為克制;在鏡頭前點到即止,甚至點出美國和眾多,而不只是中國存在貿易落差。

即使盛氣凌人如特朗普,都不在諸如貿易平衡、知識產權、滙價水平等問題上,對中方咄咄逼人,說到底原因有三:其一、是美國,尤其是白宮主人面對的內外政經環境,導致中國並非首要解決問題的核心。

中國經濟體量 美難予取予攜

其二、目前中國的軟實力仍然不可能和西方一較長短,但其經濟體量、軍事實力,已讓華府難以予取予攜;包括美方在內,任何西方國家向中國叫價、叫板時,都要更謹慎地掂量自己。

其三、隨着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中——美」互惠的各種可能性在增加而非減損當中;當然,意識形態的分野、戰略考慮的潛在矛盾,則難以在目前找到出路。然而,既然非經濟問題一時未見全面解決的良法,卻有可能在兩國經貿互惠底下,趨於緩和、可控;就更沒有任何理由,去激化雙方在諸如台海、南海、東海、人權等領域的爭議。就此而言,一個硬實力更豐沛,又更有底氣、更有條件改善對美貿易的中國,才是新型大國關係的推動者、穩定者。

關於第一點,早在大半年前,特朗普就任之前,本欄就判斷,相比起民主黨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入主白宮,中美關係重新贏得發展機遇,同時也為中國進一步融入、領導、規範全球化,帶來新機遇。無論如何,從眼前到可見將來,若如「奧巴馬——希拉莉」般,由民主黨人掌控的「白宮——兩院——國務院」,以亞太,或曰印太地區為第一焦點,中美關係便不容易深化入去,而矛盾甚或摩擦只會增多。

美倘再圍堵華 恐致中俄反撲

考慮到美國及其盟友、準盟友——日本、南韓、澳洲、新西蘭、新加坡、印度,在「西太平洋——東印度洋」廣闊海域之間,仍具備牢不可破的同盟關係及軍事部署;以「戰略再平衡」為原則而「重返亞太」的「奧巴馬——希拉莉」政府,始終是中國外交「南下西進」的一大挑戰。作為對照,內政外交主要「招呼」或「被招呼」俄羅斯的特朗普,便不大可能又在東亞築起圍堵中國的防火牆;否則,隨時引火燒身——導致中、俄在遠東的聯手反撲。屆時,問題只會遠比「擁核的小頑童」要棘手千倍、萬倍。

特朗普主導的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將外交重心重新移回「東歐——黑海——中東」一綫,並非純粹的避重就輕、捨難取易;客觀上,過去兩、三年來,「俄羅斯——烏克蘭」之間、「什葉——遜尼」之間、庫爾德問題、沙特阿拉伯內政外交的不穩,確實讓西亞、而非東亞或南亞,到了失控邊緣。

中東局勢螺旋式下墜,也反過來證明「奧巴馬——希拉莉」反傳統「重東輕西」外交、軍事戰略的輕率和全面失敗。須知道,無論對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任何一黨的白宮主人而言,在中東連串問題上缺席,再讓俄羅斯順勢南下,絕對會成為美國外交史大災難;而「奧巴馬——希拉莉」政府已讓美國對外體系步近災難的邊緣。

俄當戰略屏障 中國厚積薄發

我們應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第二點:中國的硬實力雖未強大到足以令美國及其「印亞」盟友卻步,但從環球戰略考慮,特朗普一記回馬槍殺回中東,也屬救其所必救。這是外部環境再一次給予中國積儲國力的機遇,在內政外交特朗普擺脫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糾纏之前,客觀上華府、美軍能給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壓力有限;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底氣,亦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簡言之,未來510年內,美國再度轉身、將政經、軍事矛頭重新指向中國的可能性、成效都有限。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仍然有「厚積薄發」、避免和西方及其他戰略競爭對手攤牌的空間。回首冷戰結束以來四分一世紀,從老布殊到奧巴馬,共和、民主兩黨4名總統,幾欲透過航母逼近台海、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等,迫北京與之對決;從環球戰略看來,無論是冷戰時代的蘇聯,還是後冷戰的俄羅斯,客觀上扮演着中國的戰略屏障、分擔着美國的泰山壓頂之力。

如今,普京賈其餘勇、與特朗普周旋,對習近平來說,亦屬時也命也。從軍事、經濟到外交實力,克里姆林宮仍然吃着蘇聯留下的老本與華府相抗。但此刻的中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國內外紛擾之中,國力逐步上台階。在與美方競合互動中,中國受的壓力小,而積存的力量大;不像俄羅斯,仍靠賣石油、天然氣、軍火、木材的老路;改革成果小之餘,積存的僅餘國力,也悉數用來與歐盟、北約、遜尼國家相抗衡。

中國「厚積薄發」、俄國「薄積厚發」,也引起商人性格的特朗普對華「不吃眼前虧」、對俄「槍打出頭鳥」。那位坐在克里姆林宮內的打虎壯漢,會否成為「中——美——俄」大三角當中笑到最後的人,答案怕已躍然紙上。

中國積存軍力 美無必勝把握

此外,我們不能忘記「伴隨」特朗普東來者,還有美軍三大「航母戰鬥群」,情況為近十年所僅見;即使在1990年代中,台海危機爆發,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也只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靠近東海。然而,到了今天,已極少華文媒體對三大「航母戰鬥群」來到西太平洋煞有介事。其一,是如上所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戰略忍耐期」積存的國力,在軍事上有足夠手段去排拒任何威脅。

20年前面對台海危機,美國航母上的F-14F/A-18戰鬥機,比中國最新國產機殲7、殲8先進一代,比數量上的主力殲6先進兩代,美軍更先進的F-22其時準備量產。如今,中國沿岸布置、從俄國入口的Su-27陸續退役;以該機為基礎改進的國產型殲11系列,從量到質都壓過美國航母上的F/A-18改進型。已經量產的殲20,也足以抗衡美國F-22F-35

更不如說中國大量沿岸機場,在起降大型輔助機型——預警機、電戰機、偵察機、無人機的壓倒性優勢。在東風21D、東風26反航母彈道導彈的震懾下,美國航母在中國周邊1,0002,000公里半徑內存活並不容易。既如此,與其在「印亞」地區和中國拳來腳往,卻無必勝之把握,為何特朗普不好好和習近平建立互信,以求更全面的經貿互惠?關於習近平時代中國經濟轉型,如何切合特朗普治下美國發展所需,且於後文再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