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生意是最大的政治

<轉載自2017112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 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最近一個月堪稱北京的「外交金秋」。以中國十九大後「兩進兩出」和特朗普「亞洲行」為兩條主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和東盟峰會為兩個焦點的外交活動,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亞太。依筆者看來,經貿成果突出為本輪外交的一大亮點。

和氣生財已成絕大多數國家共識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訪華,中俄提出保障「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共同開發俄遠東地區,加強跨境電商領域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中美之間2500億美元的訂單,顯然是特朗普訪華期間兩國最顯著的外交成果。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往中,「經貿升溫,南海降溫」也被認為是「求同存異,為經濟開路」的表現。特朗普甚至在東盟峰會期間對媒體稱:「我們在貿易領域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遠超大家的認知。」

由此可見,「和氣生財」已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共識。生意正在成為最大的政治。觀察本輪外交季,筆者有以下幾點發現。

第一,經貿關係在國際關係中「壓艙石」的作用更加明顯。

如本次北京「習特會」,曾有觀點認為,中美之間正在形成新的力量平衡,或將簽署新的聯合公報。然而,最終取代「政治檔」的則是2500億美元的商業訂單,這依舊將兩國關係鞏固坐實。

有觀點認為,北京「習特會」重點關心對美中貿易逆差的扭轉而非其他,實際上已經在表明,中美兩國達成了冷戰結束以來在亞太利益和戰略空間競爭方面的和解,為未來幾年內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戰略基礎和元首外交層面的再保證。其意義不亞於一份聯合公報。

而對於東盟,雖與中國有南海爭端,卻也願意求同存異,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因此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將仍以經貿關係為主。「經貿升溫,南海降溫」趨勢已成。

第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疆域概念正在逐漸發生變化。

資本、資源、人力全球化程度已相當高的今天,相對於領土為基礎的疆域,以經濟活動和人員活動的範圍為基礎的疆域發展似乎對一個國家更有意義。

與領土疆域不同,經濟活動疆域的發展並不互斥。兩國若建立經濟聯繫,時常有人員往來,於雙方來講都是疆域的擴展,並不存在「你得我失」的問題。這便是「零和遊戲」變為「雙贏」的過程,也是中國所呼籲的「合作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被國際社會認可的邏輯基礎。

冷戰對抗是雙刃劍

第三,生意是最大的政治,任何一個清醒明智的政府都不會忽視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福祉,不能忽視「和氣生財」的重要。實際上這樣的觀念,正給國際社會帶來外交上的「務實之風」。現如今,為經濟發展開疆擴土、保駕護航成為各國外交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全球化深入發展,開拓與保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也惠及合作伙伴。同時,冷戰、對抗都是「雙刃劍」,亦將傷及自身。

因此,與其仍堅持政見的不同而陷於「雙輸」,不如「退一步」共謀發展,增進各自民眾的福祉。比之動輒唇槍舌劍,「和氣生財」方不致錯過發展的機遇期,進而為更長遠利益的獲取和更牢固「雙贏」的局面佔得先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