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與其爭全民退保 先做好房屋MPF

<轉載自2017119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一如所料,沒有推行全民退保。
我贊成要有退休保障,但全民退保只是一種方式,最重要的退休保障是有現金流、房屋及醫療保障。
寬醫療券年齡 長者老有所醫
行政長官建議加設一層高額津貼,每月3,435元,給資產不多於144,000元的長者。我以退休模式計算,每月3,435元,即每天100元左右,對於一位70歲的長者來說,他要有約70萬元而投資回報是5%,通脹是3%才可以支付這金額至90歲,即是政府要為此長者支付以今日價值計算約70萬元的津貼。
以此為藍本,資產不多於144,000元的長者當然有需要,但資產超過144,000元而又沒有70萬元的,只有依靠現時的長者生活津貼過活。這對資產少於144,000元的長者當然問題不大,但擁有不超過建議上調至329,000元資產上限的單身長者,每月便只有2,495元,距離每日約100元的目標甚遠;至於那些資產超過329,000元又不到剛才計算的70萬元,他們更生活在困難的境況。
我贊成要有退休保障,但不贊成不論貧富皆資助的全民退休計劃,因為以香港的稅率及退休金供款,實在沒有此能力。不少人誤解了退休保障只有現金流一環,我多年以來在不少金融機構、社福機構也說明,退休要有退休居所,不論是自置的還是租用的,要有醫療保障,同樣可以是自付的或是政府提供的,以及現金流作生活之用。
我以每天100元作例子,是因為除了房屋及醫療以外,每天有100元作生活是很基本的要求,多一點當然更好。現時政府的醫療系統不是完全免費,但有經濟需要的人可以得到資助,雖然需要等候的時間較長。而今年政府又剛建議降低醫療劵的受惠年齡至65歲,每年有2,000元,數目不大,但總算可以得到較快的私家醫療服務。
多建退休屋 長者老有所居
房屋方面,政府固然在過去10年左右一敗塗地,劏房處處,樓價脫離很多人的負擔水平,令公屋輪候冊的人士有增無減。年輕時沒有房屋,年老時也沒有,如果沒有公屋,退休生活相當困難,因為房屋是生活最大的開支,因此光喊全民退保,不如先弄好退休房屋這一環,有了房屋,加上老有所醫,退休的問題解決了三分之二。
長遠來說,政府應多建公屋,稍有能力的,讓他們有自置的物業,不論是私樓還是公營房屋,令他們有屋可居。另一方而,雖然不少人仍然不明白安老按揭,長遠來說,它是一個好的計劃,令長者有屋可以居住、也有現金可花。
長生津資產限額 可增至70
綜觀香港的負債水平相當低,港元有美元支持,港府有能力可以讓當年沒有退休保障計劃下工作的退休長者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因此新建議的資產上限144,000元是低了一些,可以放寬。以我的計算如有70萬元的長者,基本上可以每天有100元可花,政府大概可以用70萬元資產作為參考,令他們的生活不至於太困難。
至於2000年以後有強積金供款,這批人士的基本生活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只是強積金的供款率低,而收費仍然可以有下調的空間。以去年9月底時的強積金結餘6,500多億,而平均基金開支比率1.57%,市民每年付了約100億元的費用給受託人,實在不太合理。
強積金供款低 收費太貴
再者,供款如此低時根本不足以令當事人有安穩的退休生活,可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不可能增加強積金的供款。

以劃綫方式來取消強積金與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是大勢所趨,政府也要為此減少收取稅款。期望政府在有能力時為長者多付出一點,長遠來說,要在醫療、房屋及強積金的改革上多做工夫,令現時仍然工作的在退休時有更好的保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