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兩岸關係中的民粹與去民粹

<轉載自201672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原 旅加學者、歷史學博士>
目前海峽兩岸民粹不容忽視(包括網絡上的民粹言論),須予以密切關注,因為其以往曾給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未來仍可能會這樣。不過兩岸民粹有所區別:台灣反中民粹以「政黨動員型」為主,以「自發型」為輔;而大陸反台民粹則以「自發型」為主,以「政黨動員型」為輔。另外相較大陸來說,台灣反中民粹主要為「原生民粹」;而大陸反台民粹則主要是在對岸民粹刺激下形成的,可稱為「次生民粹」,但也混雜有「原生民粹」。
兩岸有必要避免矛盾激化
就台灣而言,綠營在野期間,利用民粹可以有效進行動員(包括對青年的動員),並有力展開對國民黨的攻擊,確實有過不少收穫。但現在民進黨已經執政,須着重於「解決問題」比如經濟問題等,為此理性務實的態度必不可少,而這種態度與民粹難以相容。另外,在海峽兩岸關係趨冷的情况下,雙方有必要避免矛盾激化,而台灣新政府若對民粹採取放任、縱容的態度顯然不利於此。還要指出的是,台灣民粹若能降溫,會增加大陸民粹降溫的可能性,畢竟後者以「次生民粹」為主。
對大陸來說,網絡上存在不少反對台灣的民粹言論,比如近期又有針對台灣演員戴立忍的抵制呼聲,理由是他支持台獨。這種抵制後來引發大陸官方注意,並導致趙薇《沒有別的愛》劇組發聲明撤換戴立忍。數月前周子瑜事件之所以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原因之一是在明確無誤認定她為台獨人士前,大陸網民已經對她及其所屬公司進行攻擊並展開抵制,而這就反映了典型的民粹情緒。大陸主流媒體固然不能隨網絡民粹起舞,官方也該對此密切加以關注。這種民粹情緒,持續時間未必會很長,冷處理(而非直接取締或打擊)對官方來說或許是更好的辦法——如果官方不企圖對它加以利用的話。
去民粹的政治 更有遠見也更穩健
海峽兩岸經過一段時間的疏離之後,可能走向有限交流、疏離與對抗並存的時期,這是與馬英九任總統期間兩岸以交往、合作為主的關係迥然有異的。未來海峽兩岸的交流固然當是理性的交流,對抗也應是理性的對抗,而不是非理性的衝突——盡量排除民粹影響,也有助於降低兩岸間非理性衝突出現的可能性。操控民粹的政治雖比民粹操控的政治好些,但反民粹或去民粹的政治屬於更有遠見也更穩健的政治——對兩岸來說都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