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國民黨台北台中大敗 控制縣市15變6 專家﹕總統選舉無勝算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台灣藍天變綠地!在昨日台灣「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國民黨以出人意料的幅度慘敗於民進黨,六都之中,不僅台北和台中大敗,連桃園亦由藍變綠,原本藍營控制的15個縣市輸掉了9個。行政院長江宜樺和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昨晚辭職為敗選負責。但面對黨內愈來愈強烈的辭任黨主任呼聲,兼任國民黨主席的總統馬英九無動於中。專家警告,這次「滅性敗仗」,將令國民黨兩年後交出總統寶座,台灣將再次「江山變色」。

國台辦發言人:續推兩岸和平發展大局

中新社引述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希望兩岸同胞珍惜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六都輸剩新北 差距僅2.5萬票

六都之中,連勝文一如預料在台北市長的爭逐中,以近25萬票之差大敗於親綠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在台中當了13年市長的胡志強,以近21萬票之差輸給民進黨林佳龍。在剛升格為「都」的桃園市,國民黨新星、現任桃園縣長吳志揚「爆冷」輸給民進黨鄭文燦。至於選前被一致看好的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朱立倫,僅以約2.5萬票之差險勝民進黨游錫,戰果同樣出人意表。

在失去了台灣中北部的「藍天」後,原本擁有五都的國民黨,在「綠地」所在的南部高雄市及台南市也落敗。但值得留意的是,國民黨在這兩個城市與民進黨的得票差距,從4年前的72萬票增至約100萬票。至此,國民黨在焦點所在的六都,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台北、台中和桃園3市,僅勉強保住新北一市。

從「一個都不能少」變成「少得只剩一個」,馬英九昨晚發表聲明稱:「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本黨遭遇極大挫敗,我必須向所有中國國民黨的黨員與支持者表示歉意,我們讓大家失望了。」他又說,「人民傳達的信息我都收到了。此刻我的責任,是盡快提出改革方案,回應人民訴求,我不會迴避任何責任。」

蔡英文﹕以國民黨警惕 年輕世代承擔責任開始

民進黨則取得空前勝利,執政縣市由原來的6個大增至13個,加上友好柯文哲拿下台北市,可謂壓倒性優勢。但黨主席蔡英文仍態度謹慎,她說選舉結果是「台灣人民的勝利,也代表年輕世代承擔責任的開始」。她提醒全黨上下以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心情,看待人民的託付,「我們可以高興,但是我們從今晚開始,要以這次國民黨的失敗為警惕」。蔡英文說,一個政府若不站在人民這一邊,人民會隨時把權力收回去。
台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評論稱,這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大、滅性的一次敗仗,是全面性慘敗。22個縣市中,只保住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台東縣、南投縣和連江縣6個縣市。他說:「國民黨贏的都只贏了一點點,輸的輸幾十萬票。」對於敗選,他歸咎馬英九施政無方,民望低迷。他稱,馬從第二任起,只懂搞政治鬥爭,連食物安全這樣的問題都做不好,公認中央政府無能之下,國民黨在地方只能落敗。他估計,影響所及,黨內要求馬英九辭任黨主席的聲音會愈來愈大,兩年後的總統選舉,國民黨亦已勝選無望。

學者﹕馬避談去留 宣言無說服力

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認為,馬英九昨晚的敗選宣言雲淡風輕,沒有說服力,強調的是團結,意思是「鞏固領導中心」。馬避談自己的去留,卻讓江宜樺作代罪羔羊。這次戰果令朱立倫元氣大傷,鈕則勳估計,朱唯有兌現承諾,做滿新北市長一任四年。鈕估計,2016年大選,國民黨可能派出現任副總統吳敦義與將卸任的台北市長郝龍斌拍檔選正副總統,但這個組合若遇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台南市長賴清德組合,「絕對會輸」。












































台灣「九合一」縣市長選舉。

吳志揚落敗不怪別人 籲深思「選民反撲」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吳志揚敗選,經一夜沉澱,30日一早打起精神展開車隊謝票行程,他認為落敗不要怪別人,應該要怪自己不夠好,不過他也說台灣變綠地,是大家反撲國民黨的結果,呼籲負責任的政黨都要去正視與了解問題,重新調整步伐。

吳志揚一早就到北區競選總部,不若以往總能受到夾道歡迎,總部顯得有些冷清,吳志揚在展開車隊謝票前受訪,提及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敗選的看法,他說:「不要怪別人啦,自己好的部分不夠多才會受牽連!」

但吳志揚也提到各個政黨都要注意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大家支持民進黨所致,而是大家反撲國民黨,至於反撲的理由負責任的政黨都要去正視與了解,重新調整腳步。

面對未來規劃,吳志揚笑說還來不及思考,未來還有將近一個月的任期,還有很多事情等收尾,強調該他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六都唯一藍天 朱:人民怒吼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人民的怒吼,我聽到了!」九合一選舉落幕,國民黨史無前例「慘敗」,六都中僅守住新北市長一席,被視為國民黨新共主的朱立倫,29日晚發表勝選感言時,顯得十分沉重,他說,中央與地方都要徹底檢討、痛定思痛,尤其無法被很多新世代接受,這不是世代隔閡,而是沒有隨時代變遷作好改革。

朱立倫29日晚在妻子高婉倩、競選總部主委林豐正、立委林鴻池等競選團隊陪同下,表情漠然的到競選總部,以沉重的語氣,發表6分鐘聲明,最後以三鞠躬方式感謝所有支持者,隨即搭車離去,不願接受任何訪問。

痛定思痛面對挫折

朱立倫說,這次投票率只有61.6%,比上次整整少了一成,有30多萬的市民沒有站出來投票,「或許是我們努力不夠,沒法獲得市民認同肯定,一定要在新任期加倍打拚、更認真做事」。

他表示,民主就是要勇於面對人民聲音、勇於接受人民選擇,「人民做出的選擇,人民對我們怒吼,我們都聽到了。不管地方、中央、黨、所有成員,都要痛定思痛、徹底改革,只有勇敢面對挫折、勇檢討自己的過失,才有下一次人民給我們的機會」。

未隨時代變遷改革

朱立倫說﹕「我們須徹底檢討,為什麼很多新世代沒有辦法接受我們的政策,或表達對我們的肯定。這不是世代隔閡,而是我們沒有隨時代變遷作好改革。」

他強調,「讓我們大家共同勇敢面對挫折、徹底檢討自己,這樣才對得起所有投票給我們。」

狂贏21萬票 林佳龍翻轉台中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中市長強龍二度對決,開票過程林佳龍陣營情緒激昂,不時爆出歡呼聲,相對胡志強陣營票數一路落後籠罩低氣壓,不到6時已輸近15萬票,支持者難過相擁而泣,還有人激動高喊不要哭,票還沒開完,無奈全市29區,唯一只有和平區贏林佳龍1,391票,最後胡以輸21萬票大敗,選民用選票投出最準的民調。

林佳龍夫妻晚上7時抵達競選總部現場,短短50公尺就走了快10分鐘;當選市長的第一晚,林佳龍就和競選總部的志工談話,感謝志工長期的辛苦付出,未來將致力打造愛心及互助的台中。

選民緊張 吃藥降血壓

挺胡民眾本來信心十足要迎接勝利時刻,一開始胡在原市區投票所票數領先,但開票結果陸續回報,有選民緊張到要吃降血壓的藥,還有選民紅了眼眶。

「該贏都沒贏,本來預計會輸的輸更多!」4時半林就領先1萬票,胡支持者頓失歡呼聲。6時形勢大致底定,廣場只剩少數民眾。林最後大贏21萬票。立委盧秀燕落淚,不得不接受敗選事實。

綠營台北市議會「全壘打」藍營六都僅桃園保議會優勢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除了在直轄市市長選舉中獲得慘敗之外,國民黨在直轄市議員的選舉也遭遇失敗。與4年前相比,國民黨失去了在台北、新北、台中和高雄4個直轄市的議會中相對於民進黨的優勢,僅在最新成為直轄市的桃園市議會中保持優勢,其餘五都議會均由民進黨佔據多數。在4年前的直轄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全台灣的得票率領先於民進黨,但在此次選舉中被反超前。

4年前國民黨壓倒性勝利

2010年的直轄市議會選舉中,國民黨在台北以44.9%的得票率,明顯高於36.4%的民進黨,並擁有3123的席位優勢。在新北、台中兩市,國民黨的得票率均以5%以上壓倒民進黨,在議會中成為最大黨。即使是在綠營票倉高雄市,藍綠也能打成均勢,且國民黨有1席的領先。

民進黨全台灣得票反超前

國民黨4年前在全台灣範圍的直轄市議會票中,也以38.63%領先於民進黨的35.34%。而根據中央選委會截止至昨晚10時的得票率統計(由於仍有少量票站未點完票,各市席位數仍未分配完畢),民進黨在全台灣範圍的得票已反超國民黨,同時也為各市議會的政治版圖帶來改變。

在被視為藍營一向明顯佔優的台北市,民進黨以39.31%38.88%的微弱優勢勝出。民進黨提名的27名市議員候選人出現罕見的「全壘打」,全數當選。在新北、台中兩市,原來優勢並不明顯的國民黨失去多數優勢,民進黨成為議會內的最大黨。

而在深綠票倉高雄市議會,民進黨今次在得票率上以47.35%34.48%大炒國民黨。媒體根據得票數預計,民進黨將拿下過半數的33席,領先國民黨9席之多。高雄市國民黨籍議長許崑源之前多次在議會批評陳菊,也曾聲稱「民進黨有本事就多選幾席」。此次高雄市議員選舉中,許崑源雖成功連任,但議長寶座恐怕不保。

高雄藍營議長位恐不保

而在原本以27席領先國民黨14個席位之多的台南,民進黨仍保持明顯優勢,雖有兩名現任者落馬,但有3名新人出頭,與4年前選舉結果相較增加1席。29日選後,國民黨在6個直轄市中,僅桃園能保持5年前(當時桃園仍未升級為直轄市)的優勢,但差距有所縮窄。

8.31決定 影響兩岸三地離合方向 香港「普選」啟示錄

<轉載自201411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針對香港「普選」議題,北京高調出手,杜絕了佔接近六成選民支持率的泛民主派未來主導香港政治的可能性,揭示了經過35年改革開放後的中共仍拒絕民主、仍無意走出權力至上的迷思。這不僅對香港的民主運動的路向與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影響深遠,也嚴重影響了未來數十年兩岸三地離合的方向。

在香港萬眾期盼民主雙普選早日到來、如火如荼的香港民主運動走向高潮之際,20148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下稱《決定》),確定了只有中南海屬意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特首的候選人,同時《決定》還無視《基本法》「循序漸進」的精神,不同意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增加直選議席,杜絕了佔接近六成選民支持的泛民主派未來主導香港政治的可能性。此舉在香港社會引發強烈反彈,由學聯和學民思潮領導的罷課運動和重返公民廣場開始,再到戴耀廷代表的「佔中三子」宣布佔領中環提前正式啟動,導致警察出動催淚彈,引發大批市民分別佔領了金鐘、銅鑼灣和旺角等地,至今未息,是回歸以來香港主流社會與北京中央政府之間的最大衝突。

顯然,《決定》所左右的不僅是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與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安排,其所透露出中共對泛民主派欲「趕盡殺絕」的意志,也預示了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是特首選舉還是立法會選舉都不可能是公平的民主普選。尤其《決定》所表達的,並不止於對香港民主發展的影響,同時也揭示了習近平無意在其主政下推動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化將遙遙無期。再者,《決定》毫不隱瞞中共拒絕民主與權力至上的專制本質,不僅將進一步強化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拒絕和對中共的不信任態度,也間接昭示了在中共統治的年代,兩岸不可能走向統一。

本文將先回顧30年來兩岸三地的民主進程,繼而展望與探討「普選決定」對大中華地區未來民主發展、兩岸關係及兩岸三地離合問題的影響。

無須贅言,今日的兩岸三地在民主發展方面,處在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然而,在30年前的八十年代,彼此的差距其實卻沒有那麼大。

兩岸三地三十年的民主化進程

標誌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的里程碑,是在1987年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及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臨門一腳後,於1991年及92年開始實施的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的全面改選,使台灣從「威權政體」成功走向「民主政體」。在此之前,國會層級的選舉除了非制度化的增額選舉與補選外,維持了「萬年國會」的基本架構。換言之,九十年代之前台灣的制度化選舉基本上只停留在非中央直轄的縣市長與縣市議會的地方選舉,這點與香港的情況頗為相似,也與大陸之間沒有相差太遠。

其實,早在八十年代,香港已建立起比台灣更健全的法治社會,言論與學術自由度更是兩岸三地之冠。雖然港英政府推動民主選舉的起步較慢,卻也在198283年開始實施區議會與市政局部分議席的直接選舉。後來,香港政府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徵詢社會對「八八直選」的意見,並在1991年正式開始實施部分立法局議席的直選,且在1995年實現了所有議席由選舉產生。

歷經文革的十年浩劫,經過七十年代末被稱為「北京之春」的民主牆運動後,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處在迄今最為自由的年代,今天在學術界成為禁忌的「憲政」、「制憲」等議題在那個年代都能較自由地討論。1982年大陸《憲法》確認了村民委員會的法律地位,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據。19886月大陸《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試行,動了村民委員會由選舉產生的新模式。同時,中共「十三大」後,在趙紫陽主導下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揭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一頁。

兩岸三地在1980年代的民主化道路上,處於比較接近的階段。然而,近30年過去,三地的距離卻不斷擴大,至今已不能同日而語了。

台灣民主在國會全面改選後,1994年舉行了台灣省與直轄市的直選,並在1996年實現了總統直接選舉,完成了政體民主化的基本程序,此後迄今已完成了兩次政黨輪替,民主的實踐日趨成熟。香港則經歷了1997年回歸後選舉制度重來的變遷,而其後在邁向特首與立法會「民主雙普選」的道路上,屢屢遭受北京的壓制而變得舉步維艱。目前立法會選舉仍停留在只有一半議席可以直選的階段,至於真正的特首民主普選何時得以實現,仍未有定數。

《決定》顯示習無意推動政改

大陸方面,隨趙紫陽在「六四」後失勢,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也被裁撤,政治體制改革從此停滯不前,選舉方面迄今也仍停留在村民委員會的層級上。

香港政改是大陸民主發展的風向標,《決定》意味習近平體制並無意動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拒絕中國發展民主政治。隨「改革開放」的深化,大陸許多主要城市的經濟實力與人民生活水準已接近港台地區,舊有的體制早已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導致官員腐敗問題病入膏肓,各地群體事件不斷發生。對薄熙來與周永康這兩隻「大老虎」的肅清,明眼人都明白不過是「反腐」的障眼法,背後隱藏的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

經歷了江胡兩個時代後,大陸利益集團與權力的結合,使中共的政改更加艱困。即便如此,中國許多知識分子仍對胡去習來有所期待。習李體制倘若仍有一絲動政治改革的念頭,香港就是很好的試驗田:讓香港嘗試舉行《基本法》原意旨的民主普選,再研究是否值得借鑑。然而,中南海的新主人並無此意,因而除了以高壓的手段,一方面推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下稱《白皮書》),肆意加進《基本法》不存在的規範特首候選人資格的「愛國愛港」新條文,又在宣布《決定》之前,提出香港普選必須考慮「國家安全」的因素云云。另一方面則動員其30年來培養的建制派為其不公平的政改方案護航,製造在普選問題上香港社會「沒有共識」的假象,以正當化對普選層層設限的作為。《決定》昭示了當下中共領導人將會繼續無限期地拒絕政治體制改革。

「愛國」與「國家安全」的荒謬

眾所周知,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最早是北京為統一台灣而設。回歸後,香港「一國兩制」的發展如何「成功」,台灣人民一一看在眼裏。這次中共在香港普選議題討論期間所說出的「愛國愛港」、「國家安全」、「如果選出一個與中央政府對抗的特首」、「普選不存在國際標準」等論述,台灣民眾看了,恐怕會會心一笑,因為台灣人經歷過威權統治的年代,明白這些都是獨裁統治者拒絕民主的說辭。

「愛國」,在威權時代的定義,指的是一切服從統治者的旨意。因此,當年反對蔣介石獨裁的雷震,其言行自然被視為「不愛國」,他主編的《自由中國》被封查,他本人也無法躲過長達十年的牢獄之災。在解嚴之前,擁有一定活動空間的「黨外」勢力被國民黨控制的「主流媒體」視為異端,直到民主化的時代,才獲得正常的對待。與其他民主社會一樣,在後民主化時代的今天,倘若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大肆提倡「愛國」,恐怕會被輿論質疑是否開民主倒車。事實上,當下哪一個民主社會在選舉前會高調要求參選人必須「愛國」?

以「國家安全」為由,同樣是獨裁者壓制民主的慣用伎倆。自從在國共內戰中失利而被迫撤退到台灣後,國民黨政府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藉口,使國會不必改選,也使蔣介石得以一直連任總統。國民黨還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與大陸「三通」(通商、通航、通郵)。然而,民主化後無論是國會選舉,還是解禁大陸探親、開放大陸來台觀光及陸生來台升學,都沒有造成「國家安全」的問題,至少不會因為「國家安全」問題而喊停。難道現的香港所處的「國家安全」的環境,比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前發生的台灣海峽危機來得嚴峻嗎?

真假普選 不辯自明

在香港普選討論期間,中共還說出「世界不存在所謂普選的國際標準」。普選在各國的實施,或許沒有一套統一標準,但是獨裁專制嚴控下的朝鮮及薩達姆時代伊拉克的一人一票「普選」,以及對反對黨層層設限的穆巴拉克時期的埃及選舉,是否是「假普選」,即使是沒有選舉權利的大陸人民也心中有數。事實上,在選舉前就能得知統治者屬意的候選人才能當選,正是威權政體下選舉的普遍特徵。倘若這樣的選舉也硬說是民主選舉,那麼世界還需要民主政體嗎?台灣還需要國會全面改選與政治民主化嗎?

至於「如果選出一個與中央政府對抗的特首」的論述更是滑稽。眾所周知,經過30年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即便有機會自由選舉香港的領導人,香港市民一定只會選出能夠與大陸溝通、有能力維持中港良好關係的領導人,因為選一個「與中央政府作對的特首」對香港沒有任何好處,況且香港市民選出特首後,還需要過中央政府任命這一關,與其他民主社會包括台灣不同。倘若此說成立,台灣及其他社會還能容許反對黨參選嗎?試問民選的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菊及台南市長賴清德有與馬英九的中央政府持續對抗,並因此造成高雄與台南市的社會動盪嗎?

在《決定》出台前,北京高調發表了《白皮書》,露骨地突顯「一國」的優越地位,同時擠壓「兩制」的空間,揭示了北京對愈來愈「不聽話」的香港已失去耐性。在此之前,北京對香港有所克制,主要基於三大原因。其一,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是「會生金蛋的雞」;其二,「一國兩制」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其三,要做給台灣看。然而,「中國崛起」後,這些理由已逐漸消失,包括對台灣的示範作用。

香港「普選」對台灣的啟示

考慮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及台灣「太陽花學運」因素,馬英九在「佔中」初期的態度相對溫和,直至獲得幕僚建議後,930日在中山會報中首次將香港民主運動提升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層面,指出倘若香港不能實現民主普選,會加深台灣民眾的反感,拉開兩岸的距離,不利兩岸關係的推進。到了「雙十國慶」大會,馬英九發表「以民主為傲,以台灣為榮」演說時,全面打出「民主牌」,表示堅定支持香港人民爭取普選,同時還向對岸呼籲「此時此刻正是中國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

習近平上台以來,逐漸從過去的「內緊外鬆」政策走向「內緊外緊」的方向,首當其衝的是香港。從發表《白皮書》到「八‧三一決定」,再到「九‧二六」習近平親自向台灣重提過去6年不提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中南海的「內緊外緊」的政策方向顯然已延伸至台灣,造成台灣朝野一致的危機感。馬英九的國慶演說,明顯是對習近平政府過度自信的回嗆。

如今,北京似乎已放棄以「一國兩制」來吸引台灣,取而代之的是透過經濟力量來左右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是,經過香港普選與「佔中」一役,台灣社會對北京的戒心將進一步加強。短期的影響將使「服貿」通過的時間表與「貨貿」的談判的時間表延後,2016年總統大選出現新變數;中期影響則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動將遙遙無期;而長期的影響,則是使台灣對大陸的離心力愈來愈大,兩岸統一成為不可能。

北京對香港民主普選特首的實質扼殺,折射出中南海基於慣性的權力思維,並不允許挑戰其權力的勢力存在,包括任何可能向他說不的地方力量。然而,無法成功整合香港民意,制定出一套長治久安的選舉制度,以化解日益加深的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甚至引發佔領街頭運動,使香港陷入長期的政治與社會動盪,因而在歷史上留下「治港無方」的罵名;又或是促使台灣「愈走愈遠」,造成兩岸永久性分離,該責任又將如何擔當?

毋庸置疑,北京權力至上的代價也會愈來愈高。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兩岸首談陸客在台轉機

<轉載自20141128 明報 中國版>

台灣海基會昨日表示,已於26日在北京和大陸海協會就陸客來台中轉議題舉行第1次工作商談。海基會盼陸方盡速提出可行方案,雙方同意努力推動後續商談。目前內地並無直飛一些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可以從台灣轉飛,另外部分經台灣轉飛的機票將更為便宜。

海基會認為,開放陸客來台中轉可便利大陸旅客,有助兩岸關係良性互動,盼陸方速提可行方案。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推動後續商談。

中央社報道,兩岸雙方參與談判的,除海基海協兩會外,台灣參與的還包括陸委會與交通部民航局。大陸方面則有公安部和中國民航局。

台機場可年增陸客百萬人次

台灣民航局此前曾評估,如果開放陸客來台轉機,台灣的機場每年可增加的兩岸直航旅客量約一成;以今年台灣各機場兩岸直航旅客量將突破1000萬人次計,開放陸客轉機,至少可增加100萬人次。但大陸方面則以開放海峽中線作為交換條件,台灣則稱顧慮「國家安全」,難以同意。

台打工仔平均月薪8926元

<轉載自20141128 明報 中國版>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昨日公布2013年的統計顯示,全台灣858.2萬名打工階層月薪平均為35,551元(台幣,下同,約8926港元),較上年的35,376元略增175元(43.9港元),為歷年最高,但統計亦顯示,多達357.1萬人薪資不足3萬元,較上年的352.9萬人增加4.2萬人,佔整體受僱員工比重超過四成,即每10個員工中,有4人月薪不到3萬元(約7533港元)。

據東森新聞網報道,台灣月薪介乎45萬元者有109.9萬人,較上年減少6.1萬人;介乎56萬元者有107.3萬人亦較上年減少2.8萬人;月薪超過7萬元者(約1.75萬港元)則有42.6萬人,增加1萬人。

北高南低 西高東低

若就地區分別來看,北部地區員工平均為38,484元、中部為38484元、南部為32,212元、東部為29,363元,工資呈現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