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只討好自由行 商界自食其果

<轉載自2014624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昨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與旅遊事務專員容偉雄等在北京會見港澳辦官員,就內地個人遊旅客來港、尤其是一簽多行的政策優化進行商討,可惜到目前為止,雙方仍暫未有共識。
對於削減內地自由行旅客的建議,商界的反彈可謂不小,就如昨日商界也有立法會議員撰文批評「削自由行逆世界潮流」,指香港承受不了「趕客」的代價。可是,商界在批評「趕客」不智的同時,又有沒有考慮自己本身的問題?
統計處早前公布的4月份零售統計數字,旅客特別是內地旅客喜愛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下跌39.9%,而電器及攝影器材下跌8.3%,是繼五一黃金周旅客數目下跌後,香港旅遊業、特別是零售業的再一次「亮警號」。
零售數下跌 並非一面倒
但這數字其實也不是一面倒的,雖然以單月份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月(4月)下跌9.8%,但以1月至4月來比較,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比起往年同期仍然上升0.7%。而當中的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的銷貨額上升8.9%,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超級市場除外)上升6.8%,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更上升12.7%。其實,以數個月的數字來比較會較合適,因為可以剔除某一月份的季節性影響。
根據旅發局2012年度香港旅遊業統計,旅客(主要是內地旅客)在香港最愛購買依次序為服裝(42%),化粧品(28%),小食(27%),這些數字也與剛發表的數據脗合。其實單就內地政策及經濟環境的改變,也足以令香港零售的金額或分布受到影響。
不過夜客增 影響零售額
奢侈品的需求不可維持十多二十年,而內地客在遊覽過香港以後,一如其他旅客會考慮另外的目的地,如澳門及歐美等地。而內地旅客購買珠寶金飾,可以在內地購買。龍頭金行的財務報表,也顯示內地市場的佔有率不斷上升。
由不過夜旅客多於過夜旅客那日子開始,這其實已亮了紅燈。不過夜旅客的花費遠低於過夜的旅客,他們多是來香港購買日用品多於貴價的東西,那些零售數字的變化是在預期之內。
自顧自賺錢 懶理港人需要
與其責備有人在近日作出責備旅客及抗議等行為,倒不如反思有甚麼地方可以作改善的。那些行為固然過激,令旅客反感,也令香港蒙羞。也許這是多年以來的積怨,酒店業、零售業、餐飲業賺大錢,商場討好內地旅客,原本是為居民服務的,也大肆裝修來迎接內地自由行的旅客,此本來乃無可厚非。但為甚麼零售業在賺大錢的同時,不留下一條生路給本地居民,如商場留下一層或半層照顧本地居民的需要,超市留下一些百分比的奶粉、尿片、廁紙等給居民,使港人感覺到情況不是一面倒。
歧視港人消費者 成對立根源
多年以來,只是喊口號式的反對減少內地自由行旅客的數目,卻沒有實質的建議及行動來改善對立式的關係,現在才作出一些呼籲,恐怕已太遲了。
令我最大感不惑的地方是零售業沒有在賺錢的同時,作出多一點社會責任,也沒有作長遠的規劃,令這門業務達致雙贏,反而聽到的是他們歧視本地消費者,進入店舖內售貨員聽到說廣東話的愛理不理,聽到說普通話的便把他們當作上帝。一切一切皆是對立的根源,反映行業的水平過於短視,不符合好客之道,反而是製造事端。更盈利主導的金融業尚且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也不會如一些零售店舖般歧視港人。
有危才有機,昔日有甚麼做得不好的地方,今天可以藉不理想零售數字的契機來作較長遠的發展。
我不止一次指出以購物模式的自由行不會長做長有,零售業要服務的是來自各方的顧客,而不只是內地的旅客。當你只討好一方時,另一方連生存也有問題,他們不作出強烈的反擊才怪,雖然我絕對不認同有些人的激烈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