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滿足自住需求 惟退市快狠準

<轉載自201322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能源資詢委員會委員>
政府在上周五突然出招,以增加印花稅等措施去冷卻樓市與非住宅物業市場,金管局也公布一系列措施,降低銀行對物業按揭貸款的意慾,及限制借款人借貸能力,顯示政府對整頓樓市的決心。
這次政府出招,市場上也表現驚訝,因為距離上次出招的時間只有幾個月,且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市場預期有關措施出台的時間應在預算案之後。其次,今次出招的目的是甚麼?是要避免樓市出現泡沫?還是參考了9703年樓市泡沫爆破後,負資產嚴重,市民消費意慾低,通縮出現,經濟倒退的經驗,所以要防患未然?查當年影響的主要有兩方面:因樓價大幅下跌,那些仍有物業按揭在手的業主,成為負資產苦主;銀行遇到業主不能歸還按揭貸款,成為壞帳影響香港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前車可鑑,所以防患未然。問題是甚麼是樓市泡沫?泡沫的大小與樓價的關係是甚麼?而樓價高低又怎樣釐定?
如以樓價高低作為泡沫的指標,調整價格去處理泡沫要很小心。因要先設定一個價格,是被市場認為合理(不是政府認為)。當市場價格超越了這合理價格很遠,便要調控,讓價格回落至這個合理水平。這就是價格目標(Price Target)策略。
減投資性需求 SSDBSD見效
如果政府真的有所謂價格目標的話,就價格目標的設定就要相當謹慎。因為設定不當的話,做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加大。其實大家都明白,要解決香港房屋問題,最終要進行供應管理,而需求管理,只是權宜之計,用來爭取時間。要明白新措施對樓市的影響,便要先了解樓市需求的構成。
住宅物業的需求可分為三類:投機性需求;投資性需求;及真實的剛性需求。而這些需求,亦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見表)。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怎樣滿足需求,要有社會共識,安排次序。對於政府及市民來說,不喜歡有大量投機需求在樓市,而SSD的實施就是用來減少投機者的參與。用來量度投機者需求的確認人交易近年已幾乎絕迹,打擊短期炒賣的目的,基本上已達到。
分清樓市需求 切忌胡亂加藥
至於減少投資性需求,SSDBSD亦有一定的效果。而第二套住房按揭的限制,亦可降低投資者的入市能力。如要進一步遏抑投資性需求,甚至可學習其他城市,第二套房完全不接受按揭。但對於一些手持大量現金,不用按揭的長綫投資者而言,便不受影響。但金管局限制按揭成數,對銀碼的設置措施,增加這類交易的交易成本,對需求有一定遏抑。
現時住宅市場的投機性買盤已經近乎消失;而投資性需求也大幅減少,特別是那些缺乏實力的投資者經已退市,樓市主要剩下用家。如果樓價繼續上升,其實是反映市場的真實剛性需求真的很大!因為不受BSD限制的,只剩下買樓自住的本地居民。這點可從附表中看到,真正自住的本地居民,應不受SSDBSD影響,因為他們不會在SSD有效期內放售物業。理論上他們應較易買樓,這亦是政府希望見到的情況。
政府要分清楚現時樓市的主要需求是由哪個部分構成,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可能弄巧成拙。早前推出的樓市措施仍有效,其最終效果仍需時間才能全部顯現;亦即有滯後效應。供應少,需求大,價格自然上升。要達至均衡狀態,增加供應,減少需求是不二法門。若胡亂「加藥」,可能有嚴重的後遺症。如正因業主要逃避SSD,所以要持有物業至SSD有效期結束才能沽售,那麼市場供應便立刻減少,如需求沒有下降的話,便會令供求失衡,樓價進一步上升,導致的問題更嚴峻。這或許就是今次出招沒有在SSD中落藥的原因。
政府的責任是令到市民住屋需求得到照顧,而遏抑樓價只是工具,不是目的。需求管理的極限,是把投機性及投資性需求完全剔走,剩餘的剛性需求,便要好好的處理。而剛性需求的本地居民及非本地居民劃分,政府已用BSD處理,亦即港人優先。如再有措施遏抑剛性需求,表面上樓價或可以受控,亦即達到價格目標,但同時也會增加市民的不滿。
樓價高低只是評定樓市是否過熱的其中一個指標。如果政府單以價格目標去制定樓市政策,可能不全面。要評定樓市是否過熱,政府會有很多指標,相信包括:樓價的現在水平;市民供樓的負擔能力;過去一段時間的樓價升幅;投機者或投資者在樓市之中的參與度有高低等。因此樓價不是調控樓市的唯一目標,令到樓市回復均衡,剛性需求得到滿足,才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在經濟增長、通脹上升的情況下,樓價自然會上升,而樓價高低是相對的。
慎慮市場逆轉 防蹈九七覆轍
今次政府的出招重點,是令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增加,減少他們的需求。對於不用按揭的實力投資者,BSDSSD是不起效用的。於是政府用了更重藥,就是倍增物業印花稅,令到他們避無可避。因為只要做買賣,就要繳付印花稅,且價值愈高的,繳付稅項更多,令獲利空間減少。如策略成功,便能把投機、投資性需求一併剔走,剩下的剛性需求得到優先。簡單來說,一個初次置業的本港居民,所付的印花稅比對海外居民及擁有多於一個物業的投資者,要慳兩成或以上,令他們更有競爭力在市場上搶盤。
以上措施政府是出於好意的,但希望政府出招遏抑樓市夠快,在撤銷部分措施對市場影響之時,也要快狠準。原因是當市場只剩剛性需求,他們往往是缺乏經濟實力的一群。他們置業除了自住之外,畢竟也包括投資性需求。當市場扭轉樓價上升的預期後,他們可能是最快轉軚的一群,且他們持貨能力也較為薄弱,只要市場情況逆轉,在整體需求減少加上這些措施仍然生效之時,樓價下跌的幅度可以很快、很大,9703年的情況應引以為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