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樓房具投資保值功能

<轉載自2011827 置業家居 欄名:樓市講場  撰文: 蘇偉文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現時香港的樓價已升至一個很高的程度,根據最近數據,平均樓價大約是市民年度收入的15倍,也就是說即使市民不吃不喝,也要15年才可以將樓房供滿,當中還不包括房貸的利息開支。當然,這個數據只是個參考值,不少人會量力而為去購買其收入可負擔的樓房,而較貧窮的更不會貿然置業去,所以這個數據其實是將平均數據去做計算,所有在定義上有高估傾向;然而,這個數據也是國際間常有的參考,用來比較樓價高低的指標。一般而言,這個數據國際平均值在813倍,由此也可知香港樓價如何領先國際。

政府各項服務皆資源不足

樓價高造成置業難的問題,不少人都抱怨上車不易,對此就有聲音、訴求說政府要推出平穩樓價、使樓價有序下調、復建居屋、資助市民置業計劃等措施,好使市民能夠踏上業主之路。可是,政府有責任去為有需要的低下階層提供居所,但進一步的資助卻具爭議性,假如政府資源無限,筆者也不反對資助市民置業,因為這便變成一項福利;但偏偏政府資源有限,納稅人的稅金資源應該用在對社會最有利的地方上,不少政府服務也面對資源不足的情況,光是醫療體系就是一個好例子,假如同樣的資源在使用上要作出取捨,提供市民置業資助和增加醫療體系的支援,相信大家選擇後者的份額會比較多,因為大家都會明白和醫療不足相比,個人能否置業是一個相對小我的問題。

而且,置業本身就有投資保值的成分,由政府來資助市民投資,對不少人來說這是一個理念上的問題,理念上的爭議永遠是不容易解決的。或許有人會這樣說,置業本身只是自住,但樓房的特性就是包含了投資成分,即使基於自住需要,也不能否定自己居住的樓房有投資成分。遠的不說,單就樓房可以升值用來加按、長者可以用自住樓房來申請安老按揭,正正顯示了樓房的投資保值功能。

樓價高買唔起 樓價低又唔敢買

還有一個有趣現象,就是置業決定往往是受經濟循環和樓價變化所影響。在經濟環境理想時,市民的收入增加而工作崗位的保障性高,市民對前景樂觀,所以對有長遠承擔的置業決定,市民會比較願意接受,但當經濟下調時,市民薪金和飯碗可能不保,自然會審慎決定置業與否;而吊詭的是,樓價和經濟循環扯上關係,即經濟暢旺時樓價飛上,經濟萎縮時樓價下跌,所以市民有強烈置業訴求時,必定是樓價上升時,因為他們看見樓價不停往上,但當樓價急促下調時,市民即使可以負擔,也因前景不明而不願入市,或是待樓價繼續下調至理想價時才再作考慮。

這個現象在金融海嘯時顯露無遺,在金融海嘯期間樓房價格大跌,但入市意慾仍然低企,當海嘯過後樓市回升,市民又狂指樓價升幅不合理,可見人在經濟面前其實很自相矛盾,也凸顯購房的投資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