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民眾應怎樣看 外交政策

< 轉載自 2011 8 11 經濟日報 中國要聞版 國情知聞 欄名:外交透視 作者:撰文:宋榮華 中國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

去年在香港乘坐的士,曾聽司機分析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何亞非為甚麼會去日內瓦,而沒到美國當大使的原因。在他看來,何亞非當時分管中美關係,對美國情況很熟悉,去接任中國駐美國大使是順理成章的事,之所以出了岔子,是因為何先生在此前召開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大會上對美很強硬,也很搶眼,得罪了美國。他說得繪聲繪色,儼然證據十足,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且不說這位司機朋友的分析有無道理,但最起碼說明他對國際政治和國家外交是非常關心的。而他也是千千萬萬有着同樣關注和關心的普通中國公眾中的普通一員。「胸懷世界,放眼全球」已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幾乎成為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開車的、賣菜的、種地的、公務員、生意人,誰都能指點江山,評論國家外交。
中國內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不是《人民日報》,不是《工人日報》,而是《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因為後兩份報紙的主要報道是國際形勢和中外關係。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出現,為普通公衆關心天下、發表見解、抒發情懷提供了空前的機會和渠道。

民眾指點江山 外交部收批評

在中國老百姓關注的一大串問題單上,排在第一位的始終是國家的利益。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有個《今日關注》欄目,邀請一些專家縱論天下時事,做了十幾年,已是個精品欄目。平時這個欄目的收視率為一億左右,在67月份南海風雲驟變時,這個欄目的收視率明顯提高,最高時達到1.56億。由此可見,老百姓對國家利益的守護是多麼的認真。據說,外交部和中國駐外外交機構經常收到民間對外交工作的建議和批評。

曾經有位網民發現並向外交部反映,Google地圖把台灣與中國內地以兩種不同的顏色標識,有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嫌疑。經過認真核實和研究後,外交部指示某駐外機構與Google總部進行交涉,糾正了錯誤。

2008年西藏拉薩發生「314打砸搶燒」事件後,西方某些主流媒體煽風點火,甚至炮製和發布虛假照片,被在歐洲的一名中國留學生以事實一一戳穿。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無論是學術研討會、媒體的訪談欄目,還是個人博客、網上論壇和微博中,我們都能看到中華兒女心繫祖國、關心祖國的拳拳之心。

外交以和為貴 忌驕忌急

在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工作時,就有不少香港媒體界的朋友對如何做好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及如何充分發揮香港優勢做對外宣介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些建議,甚至是批評,是出於對國家的利益的守護,既是對國家外交的有力補充,也是對外交工作一種很好的監督。

客觀地講,中國社會上,特別是網民,對國家外交的批評之聲不僅存在,而且還是蠻高的。主要就是認為,國家外交不夠硬氣,太軟了。批評者認為,隨着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上應揚眉吐氣了,不能再忍氣吞聲,甚麼釣魚島、南海群島應統統立即收回,對那些國際對華不友好的國家和人士應還以顏色,堅決教訓。《中國生氣了》、《中國可以說「不」》這類的書籍應運而出,還很叫賣,看得解氣,過癮。於是乎,就有人罵外交,給外交部寄鈣片。

站在利益維護者的角度看,這些批評之聲是有道理的,但又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片面的。由於掌握信息的局限性,普通百姓難以站在國家利益的全局高度,來認識和理解國家的外交戰略。

自從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的內政和外交發生了根本性的調整和變化。中國外交最主要的任務,是為國內的經濟建設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主要形式是「和」,而不是「鬥」。回顧過去這三十多年,除非國家核心利益受到威脅和侵蝕,中國外交是「和為貴」。這是中國的總體發展戰略所決定的。

當然,要評價一項政策的好與不好,主要還要看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在這三十多年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國家利益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中國人在國際上是牛起來啦?還是癟下去啦?

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是「鬥」出來的,而是憑自身的快速發展贏來的。今天的中國雖然已是一個實現了小康的中國,但距一個繁榮、發達、民主的中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驕不得,急不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