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銀行務正業 杜絕迷債再現

<轉載自20113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雷曼迷你債券的分銷銀行發出最終處理方案,期望可以為迷債事件劃上句號。當中的關鍵是抵押品的價值。由2008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起,到現在已接近兩年半,抵押品的價值起了很大的變化。銀行公會在2008年底時曾委任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為迷債的價值作估價。可惜安永是雷曼的審計師,角色有點混淆,加上是由迷債受害人之一的銀行公會委任,所以當年的估值報告不是太好的參考資料。

迷債非定存 保本過十關

筆者因要向執法當局提供迷債的專家意見,把一系列的迷債章程閱讀數遍。當中看出有值得投資者、銀行及監管當局反思的地方。以迷債35系列為例,它是在2008年一月發行的三年期每三個月派息的美元(A組)及港元(B組)債券。美元的年息率是6%,港元是5.6%。它的派息及償還本金表面上是與六間公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信貸掛鈎。這六間公司是滙豐、渣打、和黃、港鐵、新地及太古。

其實除了此六個個體當中任何一間不可以出事外,還有發行商不出事,及抵押品可以支付原來的價值,及債券內的掉期對手可以還息及本金,投資者才可以保本。留意以上已包括四大條件,當中包含七個個體在內,總共有十項條件,只要其中一項出事,投資的金額便不保本。這比起傳統的債券,不保本的機會大了不少。

比對同期發行的外滙基金三年期港元票據,息率為1.72%。雷曼迷債的息率是5.6%。如果外滙基金票據是近乎無風險的話,雷曼迷債的風險溢價(即額外回報)有3.88%。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拿高回報便有高風險,因此它肯定不是定期存款。

銀行有誤導 投機者貪心

那為甚麼在章程中有多處提及不保本的情況下,投資者仍然購買?當中有的可能是被人誤導,有的是貪心。誤導的原因有銀行高層為賺取更高的利潤而鋌而走險,而貪心則是無知與壞的投資風氣的組合。

以迷債35B系列為例,投資者大約可以取回78%,加上銀行的特惠款項,他們可以取回約90%的本金,顯然是不保本。再加上每年5.6%3年即16.8%的損失,投資者損失了26.8%。那是否要全數賠償,很視乎被誤導或追求高回報的成分,只有銀行及當事人才知曉。

事件看出銀行前綫銷售人員對投資產品的一知半解,看了章程後,沒有半小時以上的基本解說,特別是說明在何種條件下會不保本,恐怕難以告訴投資者有關的風險。投資者也有其責任,定存不會如此複雜,而回報也不會如此的高。成年人要對自己簽下的所有東西負責,在簽署前一定要有足夠時間分析及發問,否則不予購買。因為到了司法程序時一定會被問及「你有否閱讀及明白相關的文件?」,這對投資者相當的不利。

銀行一舖兩做 災難遲早再現

銀行的資產有不少是客戶的存款,回報也有限。如果鋌而走險要求更高的回報,根本不會持久。今回的教訓不少,銀行已輸了不少法律費用,也賠上了沉重的商譽。在中環一帶,有些投資者每天都穿孝服,吹啲咑,悼念某些高層,這對各方都不是好事。向來好像穩陣的銀行變了大盜。在某些投資者的眼中一些銀行已被判死刑。想挽回信心相信不會比菲律賓挽回其旅遊業容易。

監管當局盲目地批准銀行銷售這類產品是罪魁禍首。最理想的情況是銀行只做存款,貸款等傳統業務,投資業務要以另類招牌推銷。現時可以一舖兩做有不妥的地方,因為仍然有資料及客戶的交流,再發生災難是遲早的事。
回報是少了,災難也少了。投資者、銷售方及監管方如何走?恐怕要各自找尋答案。沒有精力及金錢的投資者,還是和解為妙。未來大家要小心為上。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林毅夫的大志 對香港的啟示

<轉載自2011325 明報 論壇版 作者: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亞洲協會今年的春季晚宴請了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發表專題演講。亞洲協會請來的主講嘉賓,都是政經界的頂尖人物,過去幾年的講者有《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歐羅之父」蒙代爾及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薩默斯在2006 年已經對美國經濟的結構感到非常憂慮,他預言不作基本的調整,美國殘局大概可以捱5 年,但相信撐不到10 年。結果兩年後即爆發金融海嘯。而薩默斯當年開出的藥方:美國增加儲蓄,中國增加消費,正是沿用至今。

由台灣游水往大陸的傳奇人物

林毅夫作為亞洲協會香港春季晚宴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講者,吸引了600 多位聽眾,大家固然想聽聽林先生對中國以至世界的經濟展望,也同時想一睹這位傳奇人物的丰采。早在1994 年,林毅夫已經可以預言中國在2030 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比後來的預測早了十幾年。而林先生的傳奇不止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而出任世銀如此高職的第一人,而他由台灣游水前往大陸,至今仍然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年前筆者隨團訪問金門,其中一個景點,就是「林毅夫先生當年下水處」,能避過哨崗的槍林彈雨,又可以成功游到幾千公尺外的彼岸,不但學有所成,成為中國大陸最頂尖的經濟學家,同時得到北京政府和世界銀行的重用,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異數中的異數。

林毅夫為何要冒上這麼大的風險,要游水回中國大陸?愛國,愛中國文化固然是原因之一,林毅夫父親形容他的兒子「少有大志」。而大志,當然要有大的舞台來配合。台灣的舞台,對林毅夫而言是太小太小,要表演,就要到大陸這個大舞台。

香港發展論壇曾先後多次邀請台灣的「政治大師」南方朔先生來港討論兩岸問題,他對台灣人的忠告,並不局限於愛中國歷史。愛中國文化的道德感召,更着眼於未來。南方朔也同樣提出,台灣本土的舞台太小,如果台灣人有能力,又有大陸這樣大的舞台,那不止是在中國之內有一番大事業,在全球也可以佔一席位。

南方朔以蘇格蘭為例

南方朔當然不會用林毅夫的例子去刺激台灣人,他以蘇格蘭和英格蘭作為比喻,蘇格蘭人聰明睿智,無論是科學還是文學,都是人才鼎盛,發明電話的貝爾,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輪胎的鄧立普,發明盤尼西林的費明醫生,發明攝影術的希爾,發明雷達的屈臣,都是蘇格蘭人。我們小時候念的金銀島、福爾摩斯,在大學念的原富論,無不是出自蘇格蘭作家和思想家的手筆。其他不顯眼,但又重要十分的發明如安全帽、腳踏車等,也離不開蘇格蘭人。而香港人熟悉的英商大行如怡和、太古以至匯豐銀行,其老闆也莫不是來自蘇格蘭。

蘇格蘭和英格蘭征戰連年,要翻舊帳,可以有說不完的報仇雪恨,但最終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結成一家,主要原因是蘇格蘭人有遠見,看未來,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蘇格蘭自己的舞台太小,與其和英格蘭血拚,不如走上英格蘭的舞台,勾上英格蘭的快車。年前在蘇格蘭旅遊時,就看過挺有意思的一句:「英國人懂思考,是因為有了蘇格蘭。」

南方朔先生以蘇格蘭為例,是說給北京聽,也是說給台北聽。北京對於這種有利兩岸統一的建言,相信會欣然接受。台北則仍然要花時間咀嚼,但到目前仍然未能參透,否則不會把身體力行、作為台灣人成功通過大陸找到世界舞台的林毅夫先生拒於門外,連為父奔喪也不予體恤!

林毅夫的大志,固然可以對台灣人作為垂範,對香港的各界精英,也可以有其啟示。跳出千里之地,走進大陸13億人的大舞台,是考驗香港各界精英的智慧,也考驗他們的勇氣!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架起兩地心通的橋樑

<轉載自2011325 明報 論壇版 作者:郝鐵川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

「流光易逝如翻水。」轉眼間我來港工作已逾兩年。在我作為13 億人中的一個,能夠親身參與「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而深感榮幸的不久,我即發現了內地和香港在心靈溝通方面存在不少隔膜、困惑和分歧。簡而言之,在認同「主權中國」、融入「經濟中國」、包容「文化中國」、熱愛「山水中國」等方面,許多港人與內地並無二致,但唯獨在怎樣看待「政治中國」問題上,我和不少港人的分歧馬上涇渭分明,以致令我常常感慨:內地從官員到百姓,從無有人提出要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卻有一些港人一天到晚地主張改變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想主要有如下因素吧:

理念差異

一是理念差異。一些港人認為歐美的政治制度就是最好或最可行的政治制度,具有普世價值。評價內地政治制度的優劣,就是看它是否符合歐美的政治制度。上個世紀80 年代剛剛粉碎「四人幫」不久,我和一些同齡人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當90 年代初葉看到蘇聯解體後烽煙四起、民不聊生、經濟倒退的景象後,我們就放棄了唯歐美馬首是瞻的理念,放棄了歐美國家政府會真心愛我們的念頭,與「全盤西化」漸行漸遠,而毅然決然地抱着「條條大道通羅馬」的心態,走上了「摸着石頭過河」的「中國模式」之路。但遺憾的是,一些港人迄今仍然停留在歐美的政治制度就是「普世價值」的認識水平上。

了解不夠

二是了解不夠。例如,一些港人誤以為內地只有中共一個政黨,是「一黨專政」。而不知道除中共外,還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等8 個政黨。一些港人雖然知道有此8 個政黨, 但卻簡單地斥之為「花瓶」。他們並不知道中共與此8 個政黨已形成了「協商於決策之前」、「協商於執行之中」、「協商於事終之後」等中國式的憲法慣例,他們並不知道此8 個政黨在國家機關幹部選撥、晉升中所起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測驗等作用,並不知道此8 個政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決策和管理的具體情况,並不知道此8個政黨在政治生活中對中共予以監督的實際作用。而我由於在中共上海市委機關、上海金山區政府和北京奧組委等多個部門工作過,在這些方面具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又如,一些港人認為內地的民主選舉不是競爭性、開放性的選舉。其實,從法律制度規定來說,各級人大代表可以聯合提名候選人的方式早已是競爭性、開放性的;從民主選舉實踐來看,省級和省級以下選舉中的差額競爭早已層出不窮了。上個世紀90 年代,浙江省的一次省長選舉中,就出現了姓萬的和姓葛的兩位候選人的對決;河南省的一次副省長選舉中,原來不是候選人、但被人大代表聯合提名的劉源脫穎而出,擊敗其他對手而當選為副省長。

如果說這類競爭性選舉的事例還不夠多的話,那是因為內地在民主選舉中特別重視事先對候選人的各方協商,有爭議的盡量避開,盡量把各方公認的人作為候選人,因此在正式選舉中就較少見到競爭性選舉了。

難忘創傷

三是難忘創傷。和我的家庭一樣,香港有上百萬人曾在內地正常和不正常的政治運動中受到過程度不同的衝擊,不少人至今沉浸於傷痛之中而難以自拔。對此我十分理解。在1957 年的「反右」運動中,我的3 個舅舅被劃為「右派」,其中兩個被開除學籍、回家務農。他們的婚姻和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我的父親「文革」期間坐過不該坐的牢獄,母親被打成「特務」關進「牛棚」,祖母被打成「逃亡地主分子」。

「文革」對我童年心靈的傷害至今隱隱作痛。但今日的我,如何看待那過去的事情呢?我贊成父親的解釋:那是母親錯打了孩子,壞人鑽了空子。比起中共執政60多年裏立下的功勞而言,這些是次要的。我們不能總是陷於一家一姓的恩怨糾葛之中,而看不到由於中共的執政,中華民族由昔日的「東亞病夫」變為今日東方巨龍的事實。金庸先生在內地也有不快的事情,但他老人家卻深明民族大義,在香港回歸、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方面做出了不朽貢獻,大俠就是大俠呀!恩恩怨怨何時了,人間征戰幾時休?在民主、法治、人權等方面,英、美、法3 國也曾經走過彎路(例如,在當年德國殘害猶太人時,這3個國家起初不僅沒有阻止,甚或採取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德、意、日3 國更發生過法西斯專政,不僅對本國,乃至對世界都帶來了空前的災難。這說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前進的道路上出現曲折,絕非中國獨有。

民主法制人權水平不夠高

四是內地的民主、法制、人權等方面的事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中國一方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總量大國,但另一方面人均GDP 只排在世界第100 名左右,只有4000多美元。而香港人均GDP 3 萬多美元,內地在民主、法制、人權保障等方面的發展水平總體上會有所不及香港,這是在所難免的。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在民主、法治、人權等方面已發生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愈來愈好,不是愈來愈差。2008 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分別有86%82%的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和經濟狀况感到滿意,在受調查的24 個國家中高踞榜首;分別有81%64%58%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家庭收入感到滿意。這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內地民眾對中國人權的看法。香港的民主、法制和人權保障也是一步、一步地變好的呀!

國際反華勢力在港干擾《基本法》實施五是確有一些國際反華勢力不願中國崛起,因而在香港進行一些干擾《基本法》實施的活動。目前國際社會最深的矛盾就是國家利益的衝突,過去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皆因一些國家的崛起而導致世界既得利益格局的重新劃分所引起。現在中國要崛起,而且是一個不按歐美模式而崛起的國家,在國家利益和價值觀念方面必然引起國際反華勢力的恐懼與遏制。

基於以上五個原因,香港未來之路不會是一片平坦,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須多磨呀!

我能做些什麼呢?我原本一個學者,我很想做的一個事情,就是把一個真實的「政治中國」介紹給那些善良的、對內地不很了解的香港朋友。不少人說我是一個性情中人,說話直來直去,兼具「只向真理低頭」的學者氣,我不知道這在官場上是福是禍,但在做朋友方面卻肯定是好事。到了這個年齡,性格方面想改也難,只有「知我罪我,一任諸君」了。

(本文系拙著《鄧小平與中國的民主、法治、人權》一書的後記,該書將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今年4 月出版)

(小標題由編者所加)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教壞細路

<轉載自 2011310 經濟日報 副刊 欄名:雲海漫遊 撰文:藍海寧>

八歲小孩在示威遊行中被警方施射的胡椒噴霧噴中眼睛不適,他接受訪問時說:「我重以為自己會死。」又指參加遊行只是幫人。不知有沒有記者提出以下問題:「小朋友,你說參加遊行只是幫人,那你在幫甚麼人?」讓孩子經歷如此驚恐場面,令他甚至覺得自己會死,家長當真覺得這是一項適合的公民教育?

不知你可有同感,愈來愈多示威遊行只是為了示威而示威,而不是為了民眾的福祉而遊行。以前我會參加遊行,很自豪香港人能夠同心理性,以和平手段表達意願,但現在的遊行總給我一種混亂粗暴、被政棍利用的感覺,所以避之則吉。

示威不會「教壞細路」,但非理性、暴力的示威一定對小孩子有著很壞的影響。

警員的職責是保護市民,維持治安,面對有恃無恐、囂張激進、刻意衝擊治安的示威者,你覺得警員應該節節後退相讓,還是執行職責,維持治安,保護大部分一心只想和平理性遊行的市民?

年輕人,你們一定要以野蠻無理、拉扯撞擊的方式來表達意願嗎?你們是從哪兒學來的?

部分議員在議會中向跟自己理念不同的官員,輕則惡言辱罵,重則肆意擲香蕉、擲水樽、擲雜物,這些橫蠻表現正是「教壞細路」的好例子,令年輕人誤會表達意願時只要「聲大夾惡」搞破壞,對方就會退讓,自己就能得逞。

哪些議員真心為市民默默工作,哪些是為月入十多萬元的薪津而打工,「做戲交貨」,大家心知肚明。滿口為人民爭取公義,願意花時間搞示威,卻不積極為市民提供實在迫切的服務,瞞得了孩子,騙了民眾,卻無法避過上天的眼睛。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中國不會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十大理由


<轉載自2011 3 5日 明報 筆陣版 撰文:吳康民 >

最近北非中東政局動盪,群眾示威此起彼落,似乎頗有連鎖反應。突尼斯和埃及的強人領袖被迫下台,現在焦點正對着統治利比亞逾40 年的卡扎菲。看來他目前只有自裁和逃亡兩條路了。但以卡扎菲的狂妄和強硬性格,他也許會採取自裁的方式,不然,像伊拉克的薩達姆那樣死得毫無尊嚴,則實在太窩囊了。

人們把北非中東的連串群眾運動,稱之為「茉莉花革命」。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希望這種「革命」能蔓延到中國。於是網上號召群眾上街,某些中國大城市的少數群眾聚集,被渲染為風雨將至的先兆。有些人昧於對國情的認識,情有可原;但有的人對祖國卻心懷刻骨仇恨,從遭遇天災認為「天譴」;對社會存在矛盾而期望大亂,試問是何居心?13 億人民的土地如果大亂,不僅直接禍及香港,也波及全世界。事實上,中國國情完全不同於北非中東, 「茉莉花革命」在中國出現的可能性極小,理由如下:

最高領導人非眾矢之的

第一, 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的形象和表現不錯,得到大部分群眾的認同。他們身家清白,並無以權謀私的劣迹。每有重大災害,都親臨現場,視察民隱。溫家寶總理更勤於出巡,並在網上與公眾對話,經常走訪平常百姓家,強調決策為民。

群眾不滿的是地方一部分貪官壞官,而不是針對中央最高領導人,這與北非中東某些國家的群眾運動,矛頭集中針對最高領導的一個人不同。

第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並無封建繼承、父傳子的傳統。在毛澤東、鄧小平強人之後的最高領袖推選,中國既沒有世襲,但也不是民主選舉,而是採取協商選舉的辦法。江澤民、胡錦濤是如此,往後的習近平和李克強也是如此。協商民主是中國獨特的推選接班人的辦法,也許這是適應中國國大人眾的選任形式,是耶非耶可以討論。但絕無類如北朝鮮三代祖孫繼承的做法。

至於所謂「太子黨」,即領袖的下一代。籠統地否定革命者的下一代是不妥的,應該說他們大部分是好的,不肖子弟不是多數。美國也有太子黨,新加坡也有太子黨,布殊父子不也是先後當上總統了麼。當然,可以說人家是民主選舉的,但政治世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中國的江澤民、胡錦濤都不是「太子黨」,明白之星的習近平,父親習仲勛雖然曾官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他在毛澤東時代是受壓的。而習近平本人卻是從基層做起,一步一腳印地提升上來的。

中央關心國計民生

第三, 中央領導關心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建設,最近的措施是重視交通和水利。

交通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平衡和物資流動的重要措施,也是涉及人民生活需要和旅遊事業的要項。近年全國的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的發展以至汽車生產,機場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

至於水利,鑑於近年水災旱災對農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也加大了發展力度。

第四, 中央關心民困和通脹問題、菜籃子問題、樓價問題。強調通脹要控制4%以下,對樓價和物價都採取若干有效措施。國務院頻頻召開有關會議。胡錦濤和溫家寶最近講話強調,要加快推進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五, 中央關心海外僑民的安危。最近利比亞政局動盪,中央當機立斷,每日派出十幾班飛機前往接載僑民回國。之前埃及局勢動盪,中央也派出飛機接載遊客,特別是派飛機赴埃及樂蜀接載滯留該地香港同胞。

這和22 年前,胡耀邦的女兒在美國進修,得知父親病發垂危,向舊金山領事館求助受到冷遇可說有天淵之別(見《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第13 頁)。

中國沒有種族、部落、宗教派系問題

第六, 中央處理民族問題較為妥貼。 中國沒有北非等國的種族、部落、宗教派系等等衝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一向執行的是扶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對這些地區投入的都是資金人力,並不像有些別有用心者誣蔑說是進行掠奪。新疆和西藏所以會發生局部性的騷亂,都是有國際背景的,有境外叛亂分子挑動的,但顯然不成氣候。

第七, 當前加大反貪力度,並批判國企貪婪問題。廣大群眾最不滿的便是貪腐分子侵佔經濟發展果實,國企巨頭財大氣粗擠壓民營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空間。最近中央除了清除一些貪腐高官如鐵道部長劉志軍等之外,特別着重清查土地、礦產等官商勾結,非法牟利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等問題。而《人民日報》更大篇幅刊文指摘國企巨頭私吞紅利、領取千萬的「天價年薪」,這正正講出了許多民眾的心聲。

生活改善,自由度提升

第八, 中國目前完全獨立自主,政治上、經濟上都不受外國勢力支配。不像中東某些國家,仍受美國、俄國、西歐的重要影響。利比亞的卡扎菲倒來倒去,先反美後又親美,埃及、突尼斯更是依賴美國。但美國人也不是好靠山,群眾運動一來,獨裁政權搖搖欲墜,美國人左搖右擺,最後也欲救無門。中國不「一邊倒」,人民感到自豪。

第九, 人民生活實際上已有改善。以電話為例,全國人民平均每兩個人有一具手提電話,4 個人有一具固定電話。2009 年全民的儲蓄存款達到26 萬億多元人民幣,即每人平均有2 萬元存款。其他可以說明人民生活改善的統計不少,這些就不能一一列舉了。

第十, 人民還是有相當的自由度的。 有的人強調中國人沒有自由,並以此大做文章。是的,中國的言論自由還有許多值得批評的地方,但除了思想自由仍有若干禁區之外,中國人生活上的自由還是很不錯的,比起中東回教國家生活上的許多清規戒律、男女不平等,要好得多。比起以前的穿著、唱歌跳舞等等生活方式受到有形無形的限制,出國旅行不易,相對來說,今天還是滿自由的。過去香港人對回歸祖國的種種顧慮,中央領導人以「舞照跳、馬照跑」,有這樣的充分自由來回應,現在內地不是也是跟香港一樣,舞照跳,而武漢還舉行過好幾屆的「賽馬節」嗎?

不容否定,不應抹黑
中國社會存在着若干矛盾,我在往前本報所寫的若干文字中已經多所指出。但有缺點不能否定一切,瑕不掩瑜,中國今天的成就值得肯定,更不應抹黑。中國的現實,充分說明不存在「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