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日艦故意讓「閩晉漁」撞上 操弄錄影片段枉費心機

<轉載自201011月6 明報 社評>

中日船隻在釣魚島海域相撞後,中方中止了與日方的高層接觸,日本首相菅直人則亟亟於要與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正式會晤,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日方操作撞船事件,宛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使人對日本是否真心誠意想恢復中日正常交往,大有疑問。另外,從被泄漏出來的撞船片段所見,單就撞船過程,不但不能論定是「閩晉漁」漁船的責任,而且令人看到日方艦隻是以眾凌寡。日本若認為外泄撞船片段,可以使他們在中日博弈中取得優勢,看來算盤難以打響。

「閩晉漁」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隻相撞之後,日方仍在拘留船長詹其雄期間,外相前原誠司曾經到那霸視察,當時他說看過事件錄影,判定「閩晉漁」蓄意撞保安廳的艦隻。他這番話,被認為是日本聲言以國內法處理事件的理據。

保安廳艦隻航向有問題  指控蓄意撞船純屬偏見

youTube流傳的片段所見,「閩晉漁」兩次與保安廳艦隻相撞,其中與「與那國」號的一幕,從船行海面所留下痕看來,「與那國」號是從「閩晉漁」右側急速超前,然後轉彎減速,攔在「閩晉漁」前方,「閩晉漁」雖然航速較慢,但是因為距離很近,撞上「與那國」號的船尾。

「閩晉漁」與「水城」號相撞的另一幕,從海面留痕所見,「水城」號在「閩晉漁」左方,兩船靠近時,「水城」號向左轉,情宛如「神龍擺尾」,右後方船尾被「閩晉漁」撞上。

兩次碰撞,表面上都是「閩晉漁」撞上保安廳艦隻,但是從海上留痕看來,若以陸上駕駛比擬,「與那國」號和「水城」號當時是危險駕駛,為了攔截「閩晉漁」,故意讓「閩晉漁」撞上。有海事專家看過片段之後,也得出保安廳艦隻駕駛態度有問題,故意讓「閩晉漁」撞上的結論。

撞船片段,由日方拍攝和剪輯,從爭取輿論認同出發,片段應該呈現對日本最有利的內容和角度,但是現在公諸於世的,根本無法證明「閩晉漁」蓄意撞保安廳艦隻,反而「與那國」號和「水城」號的航向和動機,值得斟酌。除了前原誠司,部分日本國會議員觀看撞船事件濃縮版之後,異口同聲指控「閩晉漁」。不過,事實擺在眼前,兩次撞船,若說都是「閩晉漁」的責任,那是帶有偏見的判斷。

自從船長詹其雄獲得釋放之後,中國對此本已轉趨低調,但是日方一邊要求中國恢復兩國高層交往,一邊卻操弄撞船議題,並藉此大做文章,特別是外相前原誠司,不斷借此批評、甚至攻擊中國,使得溫家寶與菅直人去周在河內本來有正式會晤的機會,也因為前原誠司的言辭告吹了。

下周橫濱G20峰會,日方積極爭取胡錦濤與菅直人正式會晤,中國前外長、被譽為「日本通」的唐家璇,近日在日本與朝野人士廣泛會晤,被認為是中國的積極取態,但是在中日關係乍暖還寒之際,撞船片段外泄,會否衝擊「胡菅會」,尚待觀察。

近期,中日兩國首腦醞釀會晤之前,好像都有無形之手撥弄,不想兩國恢復正常交往,是耶非耶,值得關注。日本由民主黨執政後,鳩山由紀夫推動親華外交,備受美國壓力而下台,現在日本政壇向右轉是主流,加上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滿心不是味兒,此際遇上釣魚島主權爭議,而美國一反過往的中立取態,聲言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日本得到美國撐腰,立場更強硬,前原誠司連鄧小平所提「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也一口否定。

我們無法判斷日本政府內部就撞船事件的雜音,是否紅臉、黑臉的交相運用,抑或涉及政客之間的盤算和權力鬥爭,總之,日本右翼想從此事得到政治利益,是正常推論,而美國在中日交惡之中,因為日本對美更倚賴而得到政治利益,也是中美日三邊關係的微妙之處。

日本步步進逼釣魚島 中國「息事」也不能「寧人」

撞船事件之後的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特別是美國利用此事強化其圍堵中國的戰略部署,中國的應對必須小心翼翼。有關釣魚島主權爭議,日美雖然連成一線,日本進一步實質控制釣魚島的意圖,甚為明顯,情勢雖然日本佔優,不過,在最極端的軍事對抗以外,中國本諸有理有節原則,只要部署得當,仍然有周旋之力與空間。

我們認為,中國即使與日本恢復正常交往,釣魚島問題仍有4點值得深思:

1)不能繼續採取息事寧人態度,因為事態證明,中國數十年就此「息事」,卻未能「寧人」,反被日本視為軟弱,對釣魚島步步進逼;

2)中國要採取適當有效措施,改變日本獨霸釣魚島的局面,漁政船甚或軍艦到釣魚島海域巡防、護漁,要成為常規、常態安排,以實際行動宣示中國在那裏行使主權;

3)要就事態的可能最壞發展,做好充分準備,若日本對釣魚島實行軍事佔領,中國如何應對,要有預案;

4)中國海疆遼闊,廣達300萬平方公里,中國應該加緊和加快建設足夠軍事力量,保護海疆的利益。

這次撞船風波總會過去,但是中國就一些海域、島嶼等,與其他一些國家的爭議,肯定不會過去,特別是美國正在利用這些矛盾,挑撥中國與鄰國的關係。美國的攻勢風高浪急,中國想韜光養晦也不可能,因為涉及國家的尊嚴和生存,如何有所作為,使中國的生存空間得到最大保證,要看中國領導人的智慧和中國人的齊心協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