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和戰兩手反獨促統 台版兩制借鏡香港

<轉載自2022814 明報 社評>

解放軍圍繞台灣的軍演甫落幕,上周三(10日)北京就發布了22年來首份「台灣問題白皮書」,強調以和平統一仍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第一選擇」,「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後選擇」,被解讀是與軍演的「硬」配合,對台「軟」的一手,顯示大陸仍重在反獨,而非急於促統。不過,與歷史上前兩份「白皮書」對照,這份新「白皮書」對台獨的語氣更為嚴厲,給台灣開出的統一後優惠條件更少,顯示大陸在香港取得經驗教訓之後,對「一國兩制」的實踐,有更清醒的認識。

第三份白皮書基調變 和與戰之間還有選項

從時間點看,1993年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發表於江澤民時代,時值兩岸首獲官方授權的民間正式接觸「汪辜會談」之後;2000年的第二份白皮書《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發表於胡錦濤時代,恰逢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陳水扁上台前夕;今次白皮書題為《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雖是在美國眾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的風波之後,但並非臨時起意,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突出「新時代」,是習近平時代對台政策的全面宣示。與第二份白皮書已相隔22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兩岸關係及力量對比也發生空前巨變。

正是基於這些變化,新一份白皮書在基調上有一些顯著變化,例如外界都注意到的,前兩份白皮書承諾的統一後台灣「享有一定的外事權」,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台」,兩岸協商「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等內容,都不見了。新白皮書首度將「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並列為兩岸談判的前提與政治基礎,今年是「九二共識」達成30周年,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就是台灣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前兩份白皮書各有5次提到「台獨」,新白皮書「台獨」一詞出現了36次,還4度點名批判民進黨,可見北京對「台獨」與民進黨態度之嚴厲。其中一段話,「民進黨的謀『獨』行徑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危害台海和平穩定,破壞和平統一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空間,是爭取和平統一進程中必須清除的障礙」,引起外界關注,認為北京已將民進黨視為「必須清除的障礙」。但細味全句上下文,「必須清除的障礙」指的是「民進黨的謀『獨』行徑」,而非民進黨本身,即並未將民進黨排除在兩岸對話之外,但仍是對民進黨當局的嚴厲警告。

白皮書雖然重申和統仍為「第一選擇」,「非和平手段」是「最後選擇」,但所謂「第一」與「最後」,手段是相輔相成的,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說到底是要保障和平統一依然有實現的可能性。從「第一」到「最後」之間,還存在其他可能選項,如以武逼談、圍封促統等,在今次軍演中,這些選項都有所展示。新白皮書寫明,「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制度,依法實行高度自治。」這似乎意味,以非和平方式統一後,台灣未必可享有「高度自治」。

國防外交權收歸北京 統一拖愈久愈不利台

北京對台方略的這種變化,除力量對比的變化外,還因為有「一國兩制」在香港的25年實踐。新白皮書對台灣實行「高度自治」的前提是,「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強調「『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並以港澳為例,稱回歸後「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走上了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暗示統一後的台灣和大陸,就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白皮書刪除統一後台灣可保留外事權與軍隊等允諾,也是參照港澳模式,即國防、外交權在中央,既然不能保留軍隊,自然亦無軍費開支,在「統一紅利」中多了「台灣財政收入盡可用於改善民生」一項。

香港回歸至今,有119個外國領事機構,特區護照獲168個國家和地區予以免簽證待遇。新白皮書在統一後外國與台灣關係的描述是,「經中國中央政府批准,外國可以在台灣設立領事機構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國際組織和機構可以在台灣設立辦事機構,有關國際公約可以在台灣適用,有關國際會議可以在台灣舉辦」,顯然也是借鏡了香港回歸後的涉外實踐。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字,1980年,大陸生產總值(GDP)僅是台灣的7.2倍,到去年已經是台灣的22.1倍;從1978年至2021年,43年間兩岸貿易額增長7000多倍,大陸連續21年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亦是台商島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兩岸人員往來從1987年的不足5萬人次,到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一年已有約900萬人次。這就是北京推進兩岸統一的實力與信心所在,也是中共認為「時」與「勢」始終在自己一邊的原因。儘管「一國兩制」要讓台灣人接受,仍需作艱苦的解說工作,惟從白皮書內容的變化可見,兩岸統一拖得愈久,台灣的主動權就失去得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