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從「印太經濟框架」看美國的迷失與再定位

<轉載自20215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李克賢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旋風式訪問南韓、日本,短短5日間,與韓日商討朝鮮核問題、核保護傘,以及藉機警告中國大陸切勿對台灣動武。重頭戲落在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最新公布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拜登針對中國的意圖似是清晰無誤,多方評論斷定美國是加強圍堵中國,除了鞏固既有軍事同盟之外,華府亦尋求在經濟方面,遏制中國於亞太地區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中國早已對號入座,批評美國於區內搞「小圈子」,印太戰略注定不會成功。

但印太戰略早於201710月由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提出,何以美國過去4年多都無相應政策?另外,新出爐的「印太經濟框架」組織性有限,亦不牽涉開放美國市場,或向貿易伙伴削減關稅,新措施有多大程度可拉攏其他12個成員國,或招攬其他國家將來加入呢?

中國迅速崛起 華府患得患失

過去10年間,美國面對中國迅速崛起顯得患得患失。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外交自信滿滿,先後倡導「一帶一路」及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上既有的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及擴充了經濟合作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一時間成為多個國家於美國之外的「另類選擇」,特別是與中國打交道不論貿易或借貸,都比歐美國家容易,沒有附帶條件(與台灣有邦交者例外)。

華府急忙應對,彷彿美國於二戰後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等以美歐為主的體系不再,當中不少發展中國家,都遭受過西方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威迫。於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倡「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開宗明義指世界經濟秩序應該由美國主導,而非中國。

2017年繼任的特朗普依然針對中國,但政策來得更直接。與其再搞要求更高的經濟組織對抗中國,開打貿易戰更快捷便利。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批評經濟全球化近年只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利益,反而不利於美國的經濟。

此後美國經濟保護主義抬頭,華府再難以自由貿易或市場經濟領導者自居,反而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以及2019年的G2020國集團)峰會上,公開支持經濟全球化,高調反對保護主義。北京亦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該組織今年起正式運作,除了中國對大部分外國進口產品實施零關稅之外,「原產地累計規則」讓其15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更易達到關稅優惠門檻,進一步促進區內自由貿易。

美要重建國際經濟價值觀 難上加難

此消彼長下,美國需要尋找其他經濟名目以抗衡中國。2017年橫空面世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在經濟方面本來就空洞無物;至20182月,才傳出美國、日本、印度、澳洲會創建一個「一帶一路」的「另外選項」,但無具體內容。同年8月華府公布「印太經濟倡議」,與日澳承諾在區內將會投資1.13億美元,換來中國外長王毅半開玩笑以為自己聽錯,畢竟3國的投資金額實在太少。

201811月,美國加大投資額度至600億美元,以支持印太國家發展世界一流基建,可見美國在沒有其他板斧下,只能同樣以基建投資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2019年美國試驗「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計劃,因應「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美日澳嘗試於區內建立認證制度,希望樹立市場主導、透明化及財務上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規範。

現時的「印太經濟框架」已不復見上述的政策,美國失去了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的話語權,其影響力及號召力亦大減。論基建投資,先把投資金額放在一旁,華府能否像中國一樣承受高風險、長年期但低回報的投資,已是一大問題。而美國為了保障自身經濟,而削弱自己過去一手建立的國際經濟秩序及規範,又要重新建立新的國際經濟價值觀,更是難上加難。印太地區中不乏發展中國家,看在眼裏少不免對美國的偽善有所怨言。

框架影響力 視乎成員國會否依舊偽善

現時拜登嘗試為美國重新定位,「印太經濟框架」的四大主軸都帶有美國的價值觀——貿易是非排他性、自由與公正;供應鏈需要改善透明度、多元化、安全性及可持續發展;環境方面主要是潔淨能源、去碳化及可靠的基建;最後是稅務規則及反貪污,針對洗黑錢及逃稅等。

「印太經濟框架」的正當性似乎是無可挑剔,但其影響力有多大、可否再吸納更多區內國家,就需要看美國及其他成員國會否依舊偽善。

例如框架指貿易要建基於非排他性,但華府卻以非傳統經濟合作將開放市場排除於協議外,這豈非自相矛盾?

又例如,框架指成員國之間應保持供應鏈順暢,特別是關鍵原材料及半導體,去年3月印度藥廠就指摘美國運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阻止新冠疫苗原材料出口;印度現成為「印太經濟框架」成員國,是否就能確保同類事件不再發生?框架另一成員國澳洲,過去亦被南太平洋島國指摘應對氣候變化不力,現在又會否犧牲自己的經濟去減產,或長遠而言停產煤炭?

美外交不可能忽視價值觀

類似的國際經濟框架或協議,通常被人詬病的是本身組織鬆散、沒有監管制度,更加不要說嚴格的執行機制。美國為了拉攏印度、印尼及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亦刻意讓「印太經濟框架」變得更靈活,這亦意味着框架是形大於實。日後框架要深化成類近《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都有相當難度,印度於2019年就擔心受制於RCEP,在最後一刻宣布退出。

現在印太地區的經濟組織已經太多,大部分國家可能樂見美中角力,畢竟多加入一個經濟框架或組織,渾水摸魚、撈取最大利益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很多國家都是一邊叫嚷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而又同時一腳踏兩船,甚至是幾船。

以拜登的資歷,他應該深明「印太經濟框架」不可能抗衡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但至少美國不再迷失,不論偽善與否,美國的外交不可能只講利益而忽視價值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