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美高官對華吹暖風 走不出冷戰舊迷思

<轉載自2021711 明報 社評>

有美國「亞洲沙皇」之稱的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專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上周二在一場座談會上表示,美國和中國可以和平共存,兩國關係不應被視為「新冷戰」;他還表示,美國會維持堅實的美台「非官方關係」,但不支持台獨。這番話被解讀為為中美關係吹暖風,有意緩和雙方的敵對氣氛。不過,中美緊張關係會否因這一番「好話」而趨緩,兩國關係能否走出「新冷戰」迷思,都需時間檢驗。從最近美國傳媒一篇有關中國的烏龍報道看,兩國要跨越大國爭鋒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容樂觀。

美傳媒報道導彈發射井 擺烏龍顯示迷思仍嚴重

630日,美國傳媒引述情報消息稱,在甘肅省玉門發現100多座洲際導彈發射井,顯示中國正擴充核武能力。惟內地傳媒幾日後發文闢謠,稱文中所指的導彈發射井其實是風力發電機,從刊出的衛星照片看,所謂「發射井」排列密集,明顯不合常理,其中一張相片寫明「甘肅玉門風電廠」(Yumen Gansu Wind Farm),卻被一眾美國研究人員和傳媒記者編輯們「忽略」了,可見美國部分人的冷戰迷思嚴重。

6日在出席「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視像座談會時,坎貝爾聲稱,他相信美中可以「和平共存」(co-exist peacefully),但承認這一挑戰對兩代人都是極其困難的。他說,華府希望中國認清,「印太足夠大,可以容納兩個大國」(The Indo-Pacific is big enough for two great powers),這似乎是和應中方過往「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表態。不過,坎貝爾仍指摘「中國的雄心超越了這一點」。他聲稱,一個非常自信、決斷的中國,想在全球舞台發揮主導作用,已經全然不顧美國的看法,並且亟欲重塑亞洲的運作體系。至於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何時舉行首次峰會,坎貝爾的答案是,雙方不久就會有「某種接觸」(some sort of engagement)。

坎貝爾曾任奧巴馬政府的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其當年的繼任者拉塞爾(Daniel Russel),在同一場合指,目前美台關係逐步「官方化」,勢必「掏空」(hollow out)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他向坎貝爾發問,對台灣「愛多少才叫愛太多」?坎貝爾答道,「我們支持與台灣堅實的非官方關係,我們不支持台獨。我們充分了解這個議題極具敏感性。」這番回應,在台灣引起很大反響。

美國不支持「台獨」的表態,在多名總統任內都出現過,通常都是在台灣表現「衝過頭」,危及美國利益之時。現在,美國在完成整合G7、北約等盟友之後,又與俄羅斯舉行了峰會,正加緊從阿富汗撤軍,與伊朗談判,在拜登政府的全球外交佈局中,朝鮮半島和對華關係是最大的「缺口」。偏偏最近,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副防相中山泰秀的「美日保台論」,以及民進黨對大陸的強硬態度,都令亞太緊張情勢一觸即發。美國在此時出言「不支持台獨」,似乎是為「跑過頭」日台政客「踩煞車」,為台灣劃下紅線,以防其在兩岸衝突中拖美國落水,影響美方「戰略模糊」的彈性。

坎貝爾稱不支持台獨 並非意味放棄台灣牌

但這並不意味華府放棄用「台灣牌」來牽制中國,只是不希望棋手反過來被棋子騎劫,絕不意味着美國支持兩岸和解統一;只有不統不獨不戰,才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正如台灣有評論所言,「美國當然愛台灣,愛的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台灣」。

綜合上述言論,可見坎貝爾不願用「新冷戰」定義中美關係,顯示華府高層在理性上知道,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截然不同。冷戰的最大標誌是涇渭分明完全對立的兩大陣營,當下,中國並未舉起反美大旗,更無組織反美陣營之意;美國倒是想組成對華統一陣線,但卻心有餘力不足,隊伍鬆散、陣容不整。世界貿易、產業結構,與冷戰時區別極大,美中兩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一方強用冷戰戰略,只會削弱自身中長期競爭力。然而,經過近3年的博弈對峙,中美雙方都完成了造勢動員,凝聚了國內共識,加深了敵意。美國理性上可能還想實事求是,心理上卻無法接受中國繼續成長,惟手段上已經黔驢技窮,除去局部戰爭,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招數都已經試完,面對新的競爭對手,只能沿用舊的意識形態。漸行漸遠是戰略方向,緩兵之計只是戰術調整。因此,對中國來說,對美國既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

坎貝爾或真有意為緊張關係暫時降溫,但又放不下對華居高臨下的身段,例如聲稱美國面臨的挑戰,將是提出一項「為中國提供機遇」的戰略,云云,似乎渾然不覺,自從3月中美阿拉斯加對話後,中美關係已不再是美國單方面可以定義的了,中美峰會舉行與否,條件也不再是美方可以予取予攜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