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認清時勢覓出路 香港需要新論述

<轉載自2021630 明報 社評>

明天是香港回歸24周年,亦是中共百年黨慶。過去兩年,香港飽歷政治衝擊,《港區國安法》實施剛滿一年,有人認為香港由亂入治,有人覺得是威權高壓,無論如何,香港受內外因素影響,已出現了根本變化,面對新時代新形勢,香港若要前行,首先必須重新準確認識內外環境,各方需要重新構建一套能夠反映現實、與新變化相適應的框架式論述,無論是看待國際形勢,還是看待國家以及執政黨中共,都要實事求是,若不放下意識形態和政治空想,香港只會困在目前的歷史定格中,難以從迷霧走出。現時香港政治氣壓很低,民間消極抵制情緒很強,這是權力當局必須承認和直面的事實,民情無法平復,香港再上路難免顛簸不平。

港人需要認識國家 看世局忌一廂情願

今年六四,維園沒有燭光集會;這個七一,亦無民陣發起的遊行。去年今日,港區國安法生效,有入金盆洗手退出政壇,有人選擇離港「流亡」,一年過去,有百多人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兩年前的反修例風暴,不少人押上一切,名為「政治鬥爭」的潘多拉盒子打開了,要重新關上並不容易。港區國安法的打擊面,並不局限於港獨和暴力活動。「初選35+」案數十人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黨,以及壹傳媒案多人被指串謀勾結外國勢力,雖然之前已有不少人談及拘捕追究的可能,可是當事情真的發生,民情震盪還是相當明顯,權力當局說的依法辦事,在被捕者同情者眼中是政治清算。

港區國安法的壓制力,令香港表面相對穩定,實際仍是外弛內張,當局部署大量警力迎「七一」,正是一個說明。政治低氣壓籠罩香港,政治鬥爭未完,每一個新發展、新事態,都在觸碰着很多人的政治神經,掀動各種政治情緒,不利冷靜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為香港尋找出路。

香港經歷了反修例風暴,中央要維護「一國」,落實愛國者治港,有人認為「香港一國兩制已死」,然而對中央來說,一國兩制乃是一項基本國策,中共十九大報告更將一國兩制,與「兩個一百年」目標(即中共建黨百年國家實現全面小康、新中國成立百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緊扣一起,最不想一國兩制失敗的就是中共。

中共建政頭30年,政治路線劇烈搖擺,原因是新中國仍在摸索現代化進路,這段動盪歲月令一些港人擔心「基本國策」可以朝令夕改,其實隨着「改革開放」之路確立,中國坐上現代化快車,基本國策大方向多年來相當一貫。這幾年香港經歷巨變,不變是一國兩制是香港唯一出路,只要這個招牌繼續存在,兩制就有空間。認清這一現實,香港可以做的就是一邊善用兩制每寸空間,做好香港這邊的一制,致力保持獨特性,另一邊則在一國框架下,與內地的一制良性互動。

新時代新形勢,香港必須先對內外現實環境,特別是對國家和國際形勢,有客觀全面認識。囿於意識形態,圍爐取暖,情緒主導,無助深入思考問題,甚至只會愈走愈偏。中共建黨百年,由上台執政,到帶領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一不顛覆了西方對共產黨和發展中國家的認知,就連一些視中共為意識形態大敵的西方評論,也不認為中共會輕易垮台,遑論「中國崩潰」,然而在香港,仍有一些人想像所謂「支爆」,例如認為中共很快將在美國及盟友孤立下栽倒、經濟雙循環是「塘水滾塘魚」,「反映西方圍堵有效」,云云。以這類一廂情願的空想,作為思考香港前路的根據,只會害誤了港事。

不同論述交流碰撞 需要平和冷靜空間

內地經濟雙循環,跟疫情和國際關係遽變雖有關係,然而發展內循環的最大戰略意義,在於促進內地經濟轉型、完善產業結構、實現由消費拉動經濟,在邁向發達經濟體道路上,這是不可或缺的改變,何况重視內循環,不代表忽略外循環。這兩年美國制裁中國喊聲震天,對華關稅亦未撤去,然而中國貿易盈餘還是持續擴大,出口進口同樣強勁。說到制裁的作用,俄羅斯經濟實力不如中國全面,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一直面對歐美制裁,經過這麼多年,看不到俄國有屈服迹象。

一國兩制是矛盾統一體,矛盾的地方要梳理,不代表什麼都以對立視角看待,忽略一國與兩制之間本應存在的正面積極關係。以兩制對抗一國是死路,這兩年香港付出了什麼代價,社會上下都很清楚;消極抵制不合作,損害香港利益,亦非明智之舉。1980年代初,北京提出以一國兩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社會面臨巨變,人心浮動,需要找出路,不同主張和宏觀論述乘時並起,「維持現狀」、「繁榮穩定」、「民主回歸」等不同論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交織凝聚,讓社會各方找到了前行努力的方向。現在香港面對內外新形勢,同樣需要凝聚一套宏觀論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指明前路。不同主張和論述交流碰撞,需要有平和冷靜的公共討論空間,激烈的政治鬥爭、高壓的氛圍、情緒化的反應,無助社會客觀理性討論問題,權力當局在這方面有其作用及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