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真興利除弊 才可真抗疫

 <轉載自20211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在全球疫情還未穩定之時,內地的疫情也有反彈趨勢。有關方面對此不敢掉以輕心,明顯吸收了去年的經驗教訓。不妨對比一下去年和眼前的應對措施,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興利除弊?更重要的是,在興利的過程中能否同時除弊(至少要進一步弊少利多)?否則,一面興利,一面不能除弊,甚或一面改進,另一面卻在破壞,只會令中國長期在怪圈中打轉。

先談一些改進的成績。

成績之一:對春節經濟的取態

眾所周知,春節消費是中國傳統的「冲喜頭炮」,每年的「創紀錄新聞」(例如消費額、微信拜年和電子利市的使用量等)已成了「例牌菜」。去年疫情爆發之際,正值春節快將來臨之時,有關方面也許為免春節經濟受到影響,延誤了公開疫情的時機。

此刻,春節又將到來,幸好有關方面已有醒覺,作了不少彈性的部署,例如呼籲就地過年,減少公共交通和人流;各地的群眾春節活動,也作了隨時停辦的準備。這些防疫重於經濟的措施,對預防新一波疫情擴散肯定有正面效果。

成績之二:改善了通報機制

去年武漢爆發疫情後,由於通報機制一般需要層層上報,從前線醫務人員和醫院,到武漢衛健委、市委、湖北省委,再到中央疾控中心和國家衛健委,再到中央決策層;下級不能越級上報,更不能主動公開疫情(武漢市領導之語),因而延誤了公開的時間。

據悉,現時的上報機制相對快捷,強調落實2006年啟用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機制」中涉及公共衛生的部分。有關疫情的狀况,更是全國性實時上報;即使個案數量未達需要上報的要求,但一宗也要上報(綜合近期內地的指令)。

成績之三:「嚴防死守」的措施不斷加強

官員為免出事,更為免事後被追究,不少地方出現「上緊下更緊」的現象,河北三市(石家莊、邢台、廊坊)封城,就是典型事例。官方希望從發現苗頭的地方遏止,切斷傳播途徑。這跟政治上的無限上綱和「寧左勿右」不同,過去一年的決斷措施,證明抗疫效果不錯,而一般民眾也願意犧牲部分自由空間,換取安全的健康環境。這是中國特色的國情,西方國家則較難實行。

不過,在發揮抗疫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精益求精。以下提及的角度,並非雞蛋裏挑骨頭,而是着眼於可以做得更好,順勢改變過去的負面形象。

須改進之一:開放和科學處事

1)未能善用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到武漢的時機,建立開放和科學處事的形象;相反,還讓外界感到中國隱而不宣,給對手提供輿論戰的子彈。

首先,外界認為,中國在一年之後才讓世衛專家組到武漢現場視察,很多證據和線索都已經清理乾淨,無法查證病毒源頭是否在武漢。到了今天,讓專家組到現場去,已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了。

其次,中國確定世衛專家組來華的日期後,但不知何故又突然延期數天。這是中國在敏感事件上的特色,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滴水不漏,才敢於行事。我理解也許當中有一些問題需要處理,但如非重大和必要的事情,無論如何不應隨便改變原定的日期,以免外界有更多炒作的話柄。這涉及事前的考慮是否細緻、每個環節是否接軌的問題。

還有,不少外界感興趣的資料先後被刪除,馬上引起「無私顯見私」的指摘。其實,如果外界認為某些資料有用的話,早已用不同的方法下載,不會留待中國官方刪除。如果處處謹小慎微,以致刪除資料成了一種有沒有需要也行禮如儀的習慣,那就必須改了,因為這樣只會抵消了建立開放形象的努力。

須改進之二:適當提及過錯 自我警惕

2)對於去年所犯的錯,毋須忌諱;相反,適當的提及更有好處,以示自我警惕之效。

最典型的例子是「吹哨人」李文亮。他因為在同事之間傳播了疫情的初步信息,希望大家小心,結果被官員訓誡;其後,他也因為感染病毒而犧牲。這個悲慘的例子引起國人同情,形成對官方的壓力。官方後來才不得不肯定李文亮,但很快又不再提及了,生怕提起李文亮就會引起官方的尷尬。其實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擔心。

此外,官方對其他類似的醫務人員(例如最早把疫情信息通知李文亮的艾芬醫生),不單沒有正面對待,還把他們視為敏感人物,在過去一年裏「特別關照」。艾芬發表的文章被禁,導致網民用多種文字讓內容「復活」,但艾芬卻因此又多了一層「關顧」,連接觸境外傳媒的機會也少了。去年底,還傳出艾芬的眼疾得不到適當治理的消息。此事有不同的版本,但無論如何,官方已蒙上「卡壓敏感人士」的負評。

此事也反映了官方一向以政治先行的思維──如果官方認為某人或某事可能引起負面的政治效應,就會慣性地先發制人,「管卡壓」的陋習至今未改。更有甚者,這種心態由中央到地方官員也很普遍,只看會否發作而已。

須改進之三:疫情階段總結 容許不同聲音

3)對於疫情的階段性總結,可以容許不同聲音,而不應只讓官方歌功頌德。

在過去一年裏,一些較有影響的疫情紀錄或言行,如果超出官方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打壓。例如方方的《武漢日記》,又如親身前往武漢體驗實情的律師陳秋實,都傳出受到官方打壓、拘禁以至失去聯絡的消息。其實,無論從善待不同聲音的角度出發也好,從政治公關的角度出發也好,大可讓這些民間的聲音存在,藉以襯托官方開明納諫,不會因人廢言。這也是中國需要建立的形象,否則,只會繼續讓外界感到惡形惡相,毫無人氣可言。

從官方的角度看,當然控制疫情最為重要。但上述所說的內容,其實並不浪費氣力,甚至是信手拈來;做或不做,關鍵只在官方的一念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