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抗疫」政治學

<轉載自2020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已經擴散至包括全中國大陸的兩岸四地,及全球20多國。在如何應對方面,各國各地政府根據各自的判斷,所採取的緊急措施不盡相同。在如此嚴重的突發性疫情面前,為政者的緊急應對能力備受考驗。若處理得當,可能是政府提高民望的絕佳機會,然而倘若應對失據,則可能因此失去民心,乃至失去政權。

武漢初期應對的「荒腔走板」

武漢新型肺炎的已知病例早在去年121日就已經出現,其後稱已發現27例,直到31日武漢市疾控中心才對外證實「不明原因肺炎」的存在,並開始向公眾通報病例。然而,武漢及湖北省當局仍未因此啓動防控機制,直到120日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武漢當地才「動起來」。

無可否認,當北京中央政府清晰的指示下達後,不僅武漢當地,而是全國隨即迅速進入緊急防控狀態,而在習親自拍板下,武漢也因此在123日凌晨2時宣布於上午10時起實施史無前例的「封城」計劃。

成敗皆因中國的特殊體制

筆者是在17日離開武漢,當時當地「一切如常」。在地鐵等公眾場所,戴口罩的人,目測不足十分之一,如此的「淡定」一直延續到121日。其間,荒腔走板的事例一個接一個,包括被詬病的「8人(有指全是醫生)因『散佈謠言被查處』」(11日「平安武漢」披露);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5日);武漢百步亭社區舉辦多人參加的萬家宴(18日);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剛表示「傳染性不強,疫情可防可控」(19日);湖北省應急管理廳舉辦春節聯歡會(20日);湖北省春節團拜會在洪山禮堂舉行(21日)等。

值得關注的,還有武漢市衛健委16日到10日沒有通報疫情進展,112日到16日的通報中則沒有新增病例。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當局究竟在121日之前是否失職,而導致未能及時防止疫情的擴散,已經引發武漢當地乃至全國輿論的廣泛質疑,筆者也相信恐怕仍有許多迷霧還未被揭開,包括確診的新冠狀病毒個案或死於此一病毒的患者人數是否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等。

此外,武漢市長周先旺於127日在央視專訪中透露,作為地方政府,需授權始可披露疫情。此一言論,是否涉及中央在及早公布疫情方面也存在責任問題,有待釐清。

整體而言,此次從地方到中央對疫情的應對及處理,尤其是涉及121日前存在可能的種種失誤,突顯了中國威權政體的獨特性,包括「維穩」體制下的慣性「報喜不報憂」、積極營造「歌舞昇平」假象,以及「一切根據上頭指示」為原則的行事風格及其帶來的體制上的種種問題。

無可否認,這種以「維穩」作為第一考量的政治文化,行之數十年,的確在控制人民行為,包括處理「不聽話的人」,以維持政權之穩定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如此體制,在應對「不聽話的病毒」方面,是否依舊有效,經此一役,或許已一目了然。

林鄭政府錯失挽回民望良機

在香港,林鄭特區政府因2019年的「修例風暴」早已陷入焦頭爛額的治理危機。儘管支持率跌至歷史新低,卻因中央政府還未批准請辭,而未能履行「如果香港人的主流意見令我無辦法再擔任行政長官,我會辭職」的選舉承諾,而繼續「死撐」。

當時間進入了2020年,而香港社會低氣壓仍在持續之際,無情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加劇,無可避免地迫使原本已經灰頭土臉的林鄭政府必須面對新的挑戰。

其實,天災人禍未必都負面衝擊執政當局,2016年台南發生地震,馬英九政府的「末代閣揆」張善政應對自如,甚至連民進黨方面包括台南市長賴清德也對張的應變能力與處事風格讚賞有加,使馬英九政府窘態畢露的最後階段得以「曇花一現」。

危機即轉機,此波肺炎疫情,其實對林鄭政府而言,不失為一個「扳回一城」的良機,令其僅存百分之十幾的民望得以回升。然而,非常可惜,事態迄今並未朝如此的方向移動。

此次疫情對林鄭政府的衝擊,至今主要呈現在兩個議題上。其一,「口罩恐慌」。自從1月下旬疫情升級後,東亞各國各地區不約而同出現口罩不足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然而針對立法會議員質問「究竟政府收藏了多少口罩」時,官員才支支吾吾地透露,為配合政府傳染病應變計劃,物流署需儲備1000萬個口罩,以支援有關醫務等部門的運作需要云云。

「封關」議題 再度失分

更重要的是,當香港市面到處出現購買口罩的長龍,且有老人家深夜就出來排隊,特區政府還是不能靈活地暫時先釋出部分口罩應急,更遑論仿照新加坡政府免費派發口罩給市民,或學澳門政府及早預訂2000萬個口罩,讓市民到指定藥局出示身分證,即可購得10個口罩(8澳門元)的良善做法。

如果說「一『罩』難求」只是讓香港政府被不到自己十分之一人口的澳門政府給「比了下去」,那麽接踵而來的「封關」問題,則恐怕無情地加劇了林鄭政府風雨飄搖的窘態。

為了阻止疫情的蔓延及擴大,除了撤僑,包括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歐洲的意大利,以及鄰近的北韓、越南、菲律賓、台灣等國及地區,紛紛或禁止任何在過去14天內到訪中國的外國人入境該地,或完全停飛往返中國(甚至包括香港)的航班。

就香港是否全面「封關」,先是由「黃絲」的香港民主派議員率先口徑一致要求政府立即「封關」,繼而包括民建聯在內的「藍絲」建制派人士也隨後呼應,構成了「修例風波」以來,難得的「黃藍大合唱」畫面。然而,林鄭政府卻無動於中,且堂而皇之地表示「封關」可能涉及「歧視」的問題,又搬出散播反對撤僑言論的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日前提出反對任何針對中國的旅遊及貿易限制的「指引」云云。

為何重蹈「修例」覆轍?

姑且不論譚德塞的言論如何與世界各國的判斷與決定「離地」,也暫且不去評論世界輿論已開始批評譚德塞拋棄中立立場而「偏袒」中國,或批評世衛已淪為「中國衛生部代理人」的指控是否合理,僅是香港民意這一關,林鄭恐怕已經陷入進退失據的境地。

131日由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高達八成港人認為政府需要全面「封關」;同時逾七成港人不滿政府是次應付疫情的表現。香港醫管局員工陣線經過與政府對話談判失敗後,日前投票通過在政府拒絕全面「封關」的前提下,於本周啓動罷工的抗議行動。

或許在壓倒性民意的壓力下,林鄭會像去年處理撤回「修例」的態度一樣,沿用已經失敗的切香腸戰術,最終不得不在「封關」議題上讓步。然而,未能在正確的時間,作出正確的決定,林鄭政府何止需要補一堂「抗疫政治學」,恐怕早已失去為政者的資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