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斷交骨牌效應 牽動美國印太戰略

<轉載自20199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1970年代初台灣和大陸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台北在聯合國的席位由北京取代,緊接着與台北斷交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迅即淪為「孤兒」。由於當時台灣外交部主要工作就是在處理斷交的善後事宜,故此被揶揄為「斷交部」。

如今台灣在短短5天內,連失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兩個友邦,合計蔡英文上台3年,已失去7國,導致如今只剩下15個「邦交國」,見歷史新低。台灣外交部在處理斷交及鞏固既有友邦上疲於奔命,似乎在重蹈當年的覆轍,故稱之為「斷交部2.0」,恐怕亦不為過。

台北的國際空間遭遇北京擠壓的個案,40多年來屢見不鮮,早已見怪不怪。毋庸置疑,北京新一波的外交突擊選在此時,當是一項目的清晰、經過周密運作的計劃。筆者以為,這是「一箭三鵰」的舉措;只是能否如北京所願、目標一一達成,則不宜過度樂觀。

綠、藍、紅的三輸局面?

首先,根據台媒報道,台灣「國安人士」稱,依據來自歐美及台灣所蒐集的情報,北京此舉一是作為「70周年國慶獻禮」,二是在香港風暴延燒、中美貿易戰無法「軟着陸」、中國大陸經濟下行的情勢下,為了化解下月中共舉行「四中全會」時可能出現的黨內問責危機。只是奪走台灣兩三個友邦是否足以化解危機,恐怕高估了如此舉措的能量。然而,此舉讓相關部門達到錦上添花的「獻禮」效果,則難以否認。

其次,進一步打擊蔡英文的氣勢,從而影響台灣的2020年大選,恐怕是較為合理的目的。不過,筆者向來認為打「外交牌」必須謹慎,否則可能演變成民進黨、國民黨、共產黨的三輸局面。

誠然,執政才3年多,就丟掉7個友邦,即使蔡英文再如何重複「不會輕易退讓,緊緊守護台灣的尊嚴」,恐怕也無法迴避「外交失分」的壓力,在斷交骨牌效應下如何顯得蒼白無力,不言而喻。而3年丟7國,也相當程度抵消掉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國會通過的一個又一個「友台法案」的正面效應。

然而,蔡的失分,並不意味着得到北京相當信任的韓國瑜會因此加分。筆者曾於過往分析,北京對台北打的「外交牌」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達到刺痛敵方的效果,也有可能傷到自己。

儘管國民黨習慣性地把斷交的責任推給民進黨政府,廉價地批評其無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然而藍營從內心而言,並不樂見北京如此的舉措——畢竟,這些友邦也都有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苦心經營過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一個個挖走台灣的友邦,在台灣社會鞏固了「北京不斷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的形象。誠如資深親民黨台北市議員黃珊珊也直言:「外交競賽傷害的是台灣人對大陸的信任。」

換言之,倘若北京此舉包含助韓國瑜一臂之力,以達到左右選舉結果的意圖,恐怕得不償失。

北京出手突破美國「印太戰略」

北京一連挖走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兩個台灣的「邦交國」,還有更深一層的考量,即具有更高的外交戰略意義——突破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

所謂「印太戰略」,是美國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崛起及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國際戰略,特朗普總統於201712月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正式使用的概念,重新界定美國的亞洲安保戰略觀。此一戰略,也被視為奧巴馬「重返亞洲」政策的延續與新形態。

該戰略以地緣政治視角出發,將日本、印度、澳洲定為3個基點,涵蓋整個南海及南太平洋區域,以遏制中國大陸在此區域的進一步「擴張」。近年,國際輿論的焦點都放在南海部分,然而「新時代」的北京外交戰略,早已有全盤的考量。其實,去年8月北京奪走台灣另一個友邦薩爾瓦多時,已經引發對美國「後花園失竊」的危機感。

顯然,美國已經意識到北京奪走台北的友邦,此舉已經損害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應如此變局,去年美國幾名參議員,包括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民主黨參議員馬基(Edward J. Markey)和昆斯(Chris Coons)等,聯合提出「台北法案」(全名為《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TAIPEI Act」),內容要求美國研擬策略,以阻止北京進一步奪走台灣友邦,為台北的外交困境止血。

該法案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授權美國國務院降級美國與任何對台灣採取不利行動的政府之間的關係,同時允許國務院暫停或調整美國提供給這類外國政府的援助。所羅門群島與台灣斷交後,賈德納與盧比歐在推特(Twitter)上呼籲參議員應討論「台北法案」,讓「挺中棄台」的國家承受後果。

誠然,此次在北京的運作下,台灣連失兩國,讓「台北法案」獲得更多的關注,在可預見未來,通過的機率被看高一線。然而,筆者不得不質疑該法案究竟能產生多大的阻嚇效果?

台北僅剩的15個友邦,除了早已岌岌可危的梵蒂岡之外,均為在國際社會不具影響力的小國,大部分台灣人也都數不出幾個。儘管這些國家都與美國有邦交關係,但是如果北京能夠彌補甚至加倍補償這些國家因此遭受美國制裁所造成的損失,他們又如何能不動心呢?更何况,美國國會通過了那麼多「友台法案」,又有幾個獲得白宮的落實呢?

此外,別忘了這些南太平洋島國也有自己的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過去長年受到美國及澳洲的霸道式壓力與牽制,他們也希望透過中國大陸崛起,試圖使該區域獲得勢力均衡。

就像「印太戰略」雷聲大雨點小一樣,包括在南海作為方面,美國在遏止中國大陸崛起的諸多舉措,除了貿易戰之外,均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台北法案」甚至針對香港情勢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能否有所例外,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