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軍事外交抗衡 傷害兩岸脆弱互信


<轉載自20184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2018年進入4月之際,兩岸在台海的對峙以及對抗,頗有情勢緊張之勢。412日上午解放軍在南海舉行海上閱兵,共有48艘戰艦、76架戰機及1萬餘名官兵,接受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檢閱,是中共建政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而413日在台灣,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就任之後,也首次登艦出海視察操演。她前往蘇澳基地並登上「基隆艦」視導宜蘭地區部隊,進行台軍要港防衛與快速應變能力測考的視導行程。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在前一天曾強調,這次是實兵操演,並無實彈,並否認是有意要與解放軍互相較量。

接着,大陸宣布:解放軍在418日,於距離金門只有60多公里的地點,進行實彈射擊軍演。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則在416日出席鄭州一場論壇時,就直接表示:「我們舉行軍演,是為了捍衛我們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次行動。」而正值大陸軍演前夕,時機也是相當敏感之際,在金門的「金防部」卻很巧合地在417日也舉行了射擊演習。對此,「金防部」澄清,這只是常規訓練,日期早在今年3月就公告,跟大陸軍演無關。

話雖說都是「例行操演」,但是實際上,台北已排定今年的「漢光演習」將從64日開始,在全台灣各作戰區展開54夜的實兵驗證;同時,為應對大陸軍機、軍艦近年來在台灣周邊海域活動增加,台灣軍方也計劃65日或6日,在台中清泉崗基地進行解放軍空降部隊侵入的模擬訓練。台灣國防部官員並說,將安排蔡英文在「漢光演習」期間親自校閱參演部隊。

從上面發展看來,兩岸在軍事上的爭相對峙與抗衡,確實已呈現白熱化。但「戰場」似乎並不限在軍事演習的互別苗頭;在國際社會的角逐裏,兩岸外交早已呈現「有我就無你」的戰局。

兩岸「戰場」不限在軍事演習

當教宗方濟各同意與中國大陸簽署主教任命協議後,已有傳言,梵蒂岡將是下一個與台灣斷交的國家。值得提醒的是,在民進黨上台執政之後,非洲小國聖多美普林西比早在20161221日就與台灣宣告斷交;巴拿馬則是在2017613日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

在國際組織方面,北京更是全面封鎖台灣的參與或加入。台灣除了20175月沒被邀請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2016927日被排除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加上201611月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會議的參與也遭受挫折之外,另外台北也證實,20167月間漁業署兩名官員前往意大利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會議時,因出示台灣護照,遭驅離出場。

另外,北京也要求世界上的重要國家,能再重申「一中」立場,希望藉此縮小台灣發展「獨立」的空間,另方面也是想塑造台灣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圖騰,像美國多次宣稱根據中美3項公報一再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就是一例。而近年來,如2016127日的澳洲、1212日的德國、1219日的挪威,以及1220日的法國,都曾發表公開聲明,堅守「一個中國」政策。至於東盟10個國家,則自2001年至2017年,均宣示了對「一中政策」的支持。

這樣的軍事及外交上的對立與抗衡,本就會傷害到兩岸當局之間已夠脆弱的互信。自從兩岸官方停止交流之後,由於沒有一個雙方可溝通信息的渠道,遂讓雙方進一步加深了彼此的猜忌與懷疑,也因而益加導致兩岸關係的負面發展。另外,這種形式上的對立與抗衡,也易激發兩岸民眾的「民粹情感」,對一些事件發展的觀察,相當缺乏理性的理解,更多則是感性的感染。結果兩岸當局可能都有些自我克制的要求,但看在民眾的內心中,卻會產生另一種異常衝擊的火苗。結果像本是善意的大陸31項「惠台措施」,就會被部分台灣民眾完全扭曲成只是「中共統戰台灣」的手法。

兩岸或都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走

兩岸下一步應如何走,可能是目前大陸與台灣都要思考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對立與抗衡持續下去,對北京的「和平發展」與台北的「維持現狀」,均將會產生嚴重衝擊。
當朝鮮半島兩韓都研究要簽署和平協議時,兩岸雙方的領導人是否需要用慎重態度來處理彼此的對抗?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兩岸軍事與外交的全面抗衡,雙方關係會是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