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二胡之爭」與大國姿態


<轉載自20181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近日,「二胡之爭」成為內地輿論界的一個熱點。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近日接受某媒體專訪時提及自己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居世界第一」。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對這一判斷,深感不安」。

由於兩人均為內地輿論界「風雲人物」,且都頗具爭議,「二胡之爭」自然引起了圍觀無數。

筆者無意做兩人「判官」。不論從學術層面胡鞍鋼的研究資料是否可信、研究方法是否可行,也不談胡錫進的反駁是否言之有據、論之有理,只是從這爭論中,筆者觀察到近期內地輿論界的兩種思潮: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已世界領先,同時在如此大經濟體量的情况下保持相當增速,着實難能可貴,尤其是近些年領導層對中國發展的頂層設計,使中國未來的發展更具潛力與動能,甚至認為目前大家對現階段中國發展狀况的判斷過於保守;另一種觀點則傾向於在這種熱絡的輿論場中保持一份「冷思考」。

保持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清醒認識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關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各種展望,便成了國內外媒體熱中報道的話題。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創新經濟、尖端科技等方面成就顯著,甚至在不少領域已具有引領世界的能力,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於是,中國「坐二望一」的呼聲又響,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似乎指日可待。甚至有段時間,預測中國何時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成為全球各大研究機構十分熱中的研究課題。

無論外界輿論如何,此時保持對中國發展現狀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思考,都十分珍貴。

第一,認清現狀是持續發展的關鍵。儘管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中國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發展不均衡。而整體科技實力,甚至在中國目前十分看重的製造業,目前在全球的排序也並不靠前。這些「弱項」正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增長點所在。

清晰認識到這些問題,等於準確地找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快更有效地補齊「短板」。而選擇無視它們,則意味着喪失新的增長點。

第二,認清現狀才能防止「捧殺」和「棒殺」。去年底至今,西方媒體集中炒作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這幾乎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版本。而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並開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中國責任論」又開始出現在國際輿論中。對國情的準確把握,才能給兩個觀點以有力反駁。

第三,認清現狀,十九大報告是最好讀本。所幸,官方對中國發展的現狀一直保持清醒認識。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在提出一系列「新」的論斷時,着重講了兩個「沒有變」:一是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二是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是認識一切「新」的基礎。

中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深度參與全球化,將此視為中國的發展機遇,並願意與全世界分享發展成果。這些都改變不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實。

保持自信謙遜 是一種大國姿態

因此,在保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時,還應保持一份克制與冷靜。就像一輛高速列車,車上的人最需要的是清醒與警覺。

時刻保持自信、謙遜,這不僅是一種戰略心理,更是一種大國姿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