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中國陷「火之環」 危機四伏台海尤險

<轉載自201813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凌鵾 經濟分析員>

新年伊始中國便要面對急速多變的周邊環境,預計今年的相應地緣政治博弈遊戲將更為「精采」,也會對中國崛起的航程帶來更多挑戰與機遇,故應檢視周邊情況以便作出應變策略。

近年中國周邊事件頻發,涉及或不涉及中國的摩擦熱點及熱度均呈上升之勢,堪稱處於「火之環」(Ring of Fire)中,為應對能力帶來更多考驗。以下就從東北角開始對熱點逐一概述以評定基本形勢。

抗朝鐵三角動搖 核危機未解

東北方的朝鮮半島局勢新年初便出現大變:金正恩對美強硬但對南韓放軟,令對話開始而北韓將參與冬奧,同時南韓又與日本就慰安婦問題再起爭端。

南北韓對話伊始中國即表示支持,美國在最初猶豫後也不得不表態說好,再加上美韓同意把軍演推遲到冬奧之後,變相實現了暫停軍演,如果期間北韓也暫停核試導試,則變相達致了中國要求「雙暫停」的降溫條件,有利於進行認真的外交對話。

就這樣美日韓以應付北韓為基礎的鐵三角格局便開始動搖,對中國有正面影響。從較長遠看卻不無隱憂:北韓可能是借緩和半島局勢,來引誘世界承認其核試國家地位,而南韓則明言半島無核化重要過民族統一。

顯然北韓無意棄核,只是讓矛盾暫時拖住以緩和大局,今後如何由初步緩和轉向尋求根治問題之道才是真正難處。中國對解決半島紛爭要有新思維新策略,看情況或有幾個月時間給中國探索及出招。

東海方面,最近中國核潛艇在釣魚島附近水域浮出並展示國旗,引起了日本一陣哄動。此種行動應為首次,中國借此傳達何種信息尚未完全清楚,料包括展示軍力,由繞島巡航對台示警,和進行了針對美日支援台海行動的反介入演習。

更為根本者是日本近期似陷於「兩面人」狀態:一面力求與中國修好,尋求實現領導互訪及中日韓三國峰會,另一面卻繼續以至深化反華行動,特別是落實印太戰略及籌組美日澳印的「鑽石」聯盟以對付中國。1月澳洲總理應日本之邀出席其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表明日本視澳洲為「準同盟國」,並意圖推動雙方達成軍隊互訪協議,和商討日艦在澳港口作「戰略性靠港」,想達致日澳軍盟的意向清晰。顯然在這情況下中國很難積極回應日本的「修好」試探。

台海風雨欲來 美火上加油

台海則有風雨欲來之感。大陸正加強施壓,繼軍機後潛艇又進行了首次繞島巡航,更忽然開辦貼近台海中綫的北飛民航新綫。對後者台方高度重視,由蔡英文親自出面批判大陸。此外美國又火上加油,之前國會已通過「2018國防授權法」及總統簽署後,可實行美台軍事互動,最近眾院又通過「台灣旅行法」允許美台官員互訪,和要求國務卿支持台灣取得世衞觀察員身份的法案。這些做法都違反「一中」原則,踩了大陸紅綫,風險極大且正上升,後果為何尚待觀察,關鍵是大陸回應的強度。

南海繼續成為中美博弈場所,美國間中派艦進入島礁水域,而中國則派艦驅離。美國行動是為了表達軍事存在,維持南海紛爭熱度和挑撥中國與其他沿海國家關係。今後事態發展關鍵是兩國會否嚴控行動,以防擦槍走火,或借此挑起事端。此外,暫時菲律賓和越南等不至在南海生事,但為長遠計,中國必須有經濟大開發規劃。

中印續對峙 中東成震盪之源

在東盟方面,中國推動緬甸與孟加拉就處理羅興亞人問題達成協議,為解決紛爭帶來希望,有利於進一步發展中緬、中孟關係,並穩定西南周邊。

南亞方面,自去年洞朗事件後,中印沿邊對峙持續升溫,雙方不斷強化軍事部署,印方更常傳出邊境對峙消息,官方亦常對華口出惡言。美國則更明顯地支持印軍現代化以增強抗華能力。但在緊張氣氛中卻暫時不虞爆發重大事故。

西亞方面,中國未面臨即時威脅,但潛在風險的上升卻不容忽視,與華接壤的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動盪難定,稍遠的中東地區更成了震盪之源,特別是美國加強敵視伊朗的策略會如何落實更值得關注。

總結上述,中國周邊的「火之環」危機四伏,須防隨時會爆發重大事故,尤其台海局勢風險更高。關鍵因素是美國最新的國防戰略報告明言,要在軍事上對抗中國,以阻止「威嚇」他國及損害美國利益。

在這大前提下,再加上美國內外形勢均面臨日大壓力,更須防美國會藉故挑起衝突,以轉移視綫及保住「一哥形象」。同時這也可能是為了測試中國底綫,到時中國會如何回應確令人注目。

DQ之怒!

<轉載自2018131 明報 筆陣版 撰文: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雖然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月娥矢口否認自己是「CY 2.0」,但上任後,大家慢慢發現,原來今屆政府一樣有僭建、一樣去DQ(取消資格),令愈來愈多中間派懷疑,林鄭政府與梁振英政府是否真的有分別?又抑或分別只是,梁振英當年是惡形惡相,如今林鄭卻曉得為自己政治化妝,且識得避得就避?

「紅線」愈收愈緊

DQ周庭之所以讓人加倍憤怒,是大家發現政府的「紅線」愈收愈緊。同一個選舉主任,2016年代表眾志的羅冠聰可以參選立法會,今天同樣代表眾志的周庭卻被禠奪參選權;而且政府連去信詢問周庭政治立場都省回,當事人連申辯機會都沒有,連起碼的程序公義都欠奉。

發展下去——
●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會否被視為不擁護基本法?
●由《香港革新論》作者所發起的《香港前途決議文》,當中提到2047年後香港的政治地位應由「香港人民,內部自決」,會否也被視為港獨?
●支聯會的「五大綱領」中的「結束一黨專政」,會否被視為牴觸憲法序言,進而被視為不擁護憲法﹖
●就算是公民黨在《十周年宣言》中提到「本土」、「自主」,會否也有一天被當作是踩界?

以上會否遲早被當權者理解為有違「參選或者出任該條所列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以至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簽署過類似《香港前途決議文》、公民黨成員,甚至出席過支聯會六四維園集會,以後就連申辯機會都沒有,參選皆會被「連坐」DQ?大家會否將被逼到退無可退?

就算每人手中有一票,但原來卻不給候選人你揀,這一票其實也只能作廢,徒讓選舉變得有名無實。

「對一整代人的政治清算」這句話會「入心入肺」

過去10年青年人對政府、議會、選舉的信任度愈來愈低,不單認為不代表他們,甚至認為這些體制都是不公義,亦因而採取激烈對抗態度,甚至以衝擊以至暴力來抗爭。無論家長、老師、成年人如何苦口婆心規勸他們,他們往往反駁一句:他們怎及體制來得暴力!

如今一而再再而三,先是選舉,後是宣誓,如今又再來補選也DQ,只會令香港政治制度整體的公信力愈來愈低,無論你怎樣再規勸青年人應該心平氣和講道理、討論問題,再難有用,因為連有限的選舉權也逐步被剝奪,寄望通過選舉來解決政治紛爭,無疑愈來愈像緣木求魚。

雨傘運動後,北京和特區政府一直想挽回青年人的心,因此也出盡法寶,甘言厚幣在所不惜,因為他們明白到青年人才是特區長治久安、政治穩定的關鍵。但我相信,幾多甘言厚幣,都不及DQ一個年輕女孩對青年人衝擊大。

周庭那一句「對一整代人的政治清算」,我相信會深入民心,尤其是年輕人,更加會「入心入肺」。

雖然社運處於低潮,短期內難以發起像雨傘運動般大規模的行動,但北京和特區政府不要開心得太早,正如我早於傘運後預言,青年人對中國大陸的疏離感只會愈來愈大,彼此愈走愈遠,而這也會反映在他們日常生活上。這也是近年很多齟齬和衝突的因由。

而當人民再難通過選舉來發聲,當選舉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讓更多人訴諸可能是更對抗的方法來尋求公義。

米已成炊 選舉呈請也於事無補

官員和建制派統一口徑地說:如果當事人覺得不滿,可以循法律訴訟渠道解決,例如提交選舉呈請。市民聽到後,如果不假思索,可能也會認為這也公平,畢竟香港也是「法治社會」。

撇開政府是用公帑打官司,而當事人卻要自己負擔一大筆訴訟費用不談,官員和建制派沒有告訴你的是: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被DQ的陳浩天和梁天琦,事後他們都有提出選舉呈請,現時已經過了近一年半,陳浩天案雖然已於去年5月完成所有陳辭,但至今仍未判決,而梁天琦案則連審都未審!就算將來法院判兩人勝訴,到時議會任期已過了一大半,事情已經難以補救,相信這樣一個政府也不會想出方法騰出議席來讓兩人重選。換句話說,就算勝訴,因為米已成炊,也於事無補,除了名義上討回公道之外,實質上兩人是難以得到任何補償的。

所以官員和建制派竟然夠膽厚顏以選舉呈請來作擋箭牌,他們就是欺公眾善忘或不知就裏。

其實,當政府像很多威權政體,有權用盡,用盡手中權力和方法來整治你,以為可以仗賴司法制度來為自己討回公道,未免太過天真;就算真的成功,也要付出高昂代價。

政府官員表現窩囊

讓我火上加油的,是政府官員的窩囊表現。

上周六早上我在家中書房一邊工作,一邊如常開了客廳的電視收聽有線新聞。當聽到DQ參選人的消息時,我立即走出客廳去看個究竟,只見政務司長張建宗露面讀出早已準備好的官方講稿;但當聽得滿腹疑問,就如現場記者一樣,正想等記者進一步提問了解究竟時,不料張讀完就立即走人,「一條Q都唔敢take」,只留下記者對其背影空喊的一片提問聲。

張建宗平時表現「親民」、對傳媒態度「友善」,但原來一旦有事就會極速變臉,讓人看清楚以往的都只不過是虛情假意,純粹公關工夫而已。

這無法不令人想起當年梁振英的經典一幕。當初梁在選特首時對記者也是表現友善、有問必答;但到了當選後也是極速變臉,對不利自己的記者提問,置若罔聞。於是在電視鏡頭下,便出了不滿的記者對梁的背影大喊「梁先生,是否當選了之後就不用答記者問題」這一幕。

若要搞文字獄 是否張建宗自己也應被DQ

其實如果要搞文字獄,張建宗自己當日何嘗沒有講過:「遼寧號第一次離開國家,第一個地方外訪便是香港。」這番說話無疑是明目張膽把香港從國家分裂出去。那麼他政務司長這個位,是否也應該一併被DQ呢?

後記

文章寫好之後,傳來姚松炎最終獲確認參選資格,但區諾軒等則仍未知,只能希望特區政府切勿一錯再錯。這個結果讓人思考,為何姚、周兩人的命運會有所不同。我相信事件反映,北京對眾志的顧忌更大,這是因為(1)眾志開宗明義說「以『民主自決』作為最高綱領」,兼且(2)黃之鋒的國際知名度及聯繫、與台灣政界的關係等,都讓北京感到如芒在背,因此要預先封殺他將來參選之路。其次,群情洶湧,有人痛陳利害,亦是讓北京最後關頭回心轉意原因之一。但無論如何,傷害已經造成,特區政府、選舉的公信力已經大受打擊,昨天歐盟便就事件發表聲明,指因參選人的政治立場而禁止其參選的做法,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權利相牴觸,削弱香港擁有自由開放社會的國際聲譽。

(利益申報:區諾軒是筆者曾在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教過的學生,現時是系內兼職任教同事)

(編者按: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參選人另有鄭泳舜、蔡東洲;港島補選參選人另有陳家珮、任亮憲、伍廸希、馬金泉)

台商回家過年路迢遙 東航廈航取消176加班機


<轉載自20181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交通部民航局遲未核准陸航提出的春節加班機,中國東方航空和廈門航空30日上午表示,被迫取消176班春節加班機。廈航批評,台方以民眾權益為籌碼的做法背離人心,東航更稱台灣有關方面罔顧民意、一意孤行,2家陸航都表達強烈不滿與譴責。大陸航空運輸協會也抨擊,台方拿M503航路借題發揮,後果應由台灣方面負責。據估計,東航與廈航取消的航班將影響5萬人次,今年過年,台商回台團圓路迢遙。

國際航協回覆M503合乎規定

而針對台灣方面持續抗議M503航路影響飛安和國安,大陸官媒新華社30日晚報道,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負責人在本月19日已回覆台灣民航部門負責人,M503航路已於20153月起投入使用,並不是新航路,位置和設計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文件並經ICAO批准。該航路相關的運作技術措施和應急程序均已到位。

該負責人表示,啟用M503航線是為緩解目前A470航路上的交通流量壓力,且在滿足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的同時,提升飛行安全水準,此空域具有全面的雷達覆蓋,航空業界認為啟用M503航線是緩解上海飛行情報區空域擁堵狀況的積極措施。

因應農曆春節台商回台需求,東航向民航局申請106班春節加班機,廈航申請70班,隨著過年日益臨近,民航局一直未批准2家陸航的加班機申請,東航和廈航30日主動表示,被迫取消176班加班機,並承諾為上萬名已預定機票的旅客提供免費退票和改期服務。

東航表示,加班機申請遭台灣有關方面無理阻撓,此舉嚴重侵害公司和客戶的共同權益,嚴重背離廣大乘客和千萬家庭的人道需求。廈航則批評,台灣方面無視兩岸人民往來需求,拿民眾權益作為籌碼,拒不批覆春節加班計劃,導致數萬名台商春節無法舒心回家。

訂票旅客將被迫退票或改期

除了直接受影響的東航和廈航,代表大陸航空業者的大陸航空運輸協會也出面批判。陸航協負責人30日發表談話指出,台方拿M503航路借題發揮,置兩岸同胞利益於不顧,拿台灣民眾的人道需求做籌碼,既不明智,也不人道。陸航協表示,M503航路已經多方專家安全可靠性論證,並經國際民航組織批准是客觀事實,所謂「安全問題」純屬臆測。

公營醫療死結難解 急擲5億紓困有限


<轉載自2018131 明報 社評>

流感高峰期來臨,公立醫院護士疲於奔命,護士協會向政府求救,事隔數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迅即回應,急撥5億元予醫管局,希望紓緩近期公院服務緊張情况。今次政府急事急辦,反應敏捷,對於提振公院護士士氣,或有一定幫助,然而是否足以紓緩人手壓力,仍屬疑問。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千瘡百孔,護士人手不足只是「病徵」之一,私院高薪挖角,更令公院「護士荒」雪上加霜。政府必須做好長遠規劃,始能逐步解開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死結。

短期提振護士士氣 紓困還看醫局措施

特區政府財力雄厚,林鄭提出理財新哲學,強調應花則花,由上台初期的50億元教育新資源方案,到今次急撥5億元為公院紓困減壓,反映現屆政府在運用公帑改善民生方面,算是較為積極進取。以今次增撥5億元為例,如果先等待立法會通過,難免要花較長時間,現在由政府先指示醫管局動用儲備墊支,之後再在財政預算案「補數」,做法無疑較具彈性。

當然,對於其他同樣渴望政府投放資源的不同界別來說,難免有人私下嘀咕,政府這次果斷出手,會否是因為「朝中有人好辦事」,主事的食衛局長陳肇始出身護士,深知業界疾苦,與代表護士發聲的護協主席李國麟,較易「搭通天地線」,然而無論如何,林鄭對公院護士困境迅速反應,始終是好事,不過5億元能救多少「近火」,仍是未知之數,究竟這個金額如何釐定出來,外界也不清楚,情况一如林鄭提出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又或建議向政府各部門劃一增撥3%資源,到底具體數字指標是怎樣得出,予人觀感有點隨意,未夠縝密。林鄭的理財新哲學,在實際操作層面仍有完善空間。

政府今次急事急辦,總算讓市民和前線護士看到,當局關注刻下公院病牀迫爆的問題,願意投入資源,對於短期提升前線護士士氣,相信有一定幫助,至於能否成為前線人員真正的及時雨,還得看醫管局能否善用撥款。醫管局一年所得恆常撥款超過500億元,5億元可謂杯水車薪,指望新撥款能一下子起死回生,並不切實際,何况現時最大的問題是「有硬件缺軟件」,全港護士不足,醫管局就算有錢,短期內也難望增聘人手,就算想即時多聘兼職護士紓困,也不容易。醫管局短期內應採取措施,盡量減少現職護士文書方面的工作、改善超時津貼待遇,以及先重點加強支援夜更護士,減輕前線護士壓力。

近年公院護士人手流失一年比一年嚴重,流失率由2014/15年度的4.7%,升至前年約5.4%,部分公院內科護士流失率直逼一成,內部原因是公院工作壓力過大,外部原因是私院銀彈挖角,歸根究柢是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的問題。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聘用本地六成醫護人員,卻要負責照顧九成住院病人,系統不勝負荷,人人疲於奔命;相比之下,私營醫療系統聘用四成醫護人員,卻只需照顧一成市民。更甚的是,私院可以開出遠勝公院的薪酬待遇挖角,反觀公院護士卻要面對入職首兩年沒有增薪點的安排。

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 雙管齊下解決人手荒

「兩年零增薪」安排源於2002年,當時政府財政困難,需要削減開支,時移世易,現今政府財源滾滾,這種緊縮時期措施竟然一直持續至今。目前公院註冊護士起薪點約為2.8萬元,與私院護士新人的薪酬未算相差太遠,可是考慮到私院年年加薪、公院護士首兩年卻「凍薪」,一名有3年資歷的護士,在私院的月薪,可以比公院護士高出近1萬元。私院無論在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培訓都較為優勝,長期影響公院護士士氣,亦導致公院很難挽留人才。林鄭提出廢除「兩年零增薪」安排,總算是釜底抽薪的處理,然而現時取消凍薪點,主要只針對少數新入職員工,數年前入職的護士看在眼裏,未必覺得公道,當局需要慎重處理。

今次政府急撥5億元為公院護士紓困,短期挽回士氣的作用,多於即時實質改善公院人手不足。政府必須做好長遠規劃,投入更多資源,雙管齊下,一邊培訓更多人手,一邊改善公院護士待遇和工作環境。若不拉近公私營醫療系統醫護待遇,培訓再多人手,也只會流向私院;若不解決全港「護士荒」,就算公院改善護士待遇,私院大可開出更優厚條件挖人,當前公院困局只會持續下去。

Public healthcare knot

AMID the onset of a seasonal flu surge that has exhausted public hospital nurses, Chief Executive (CE)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has responded quickly to the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Nursing Staff's cry for the government's help. She did so a few days after it had made the call. She has announced an urgent funding of $500 million to the Hospital Authority (HA) in the hope that the strain that has recently been put on public hospital services can be eased. The government's posture in dealing with the issue urgently as a matter of urgency and its swift handling of the case may go some way towards boosting public hospital nurses' morale. But it remains questionable whether it is enough to alleviate the manpower pressure. The government must make a good job of long-term planning before it can untie the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tight knot step by step.

Heading a financially sound SAR government, Mrs Lam has put forward a "new fiscal philosophy", emphasising the government ought to spend what it should spend. She proposed a $5-billion "new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plan soon after she had taken office. She has now urgently provided $500 million to ease the strain on public hospitals. Such measures show one may say this administration is relatively proactive in using public money to improve citizens' lives. Will the funding become front-line people's real timely help? Tha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HA can use it properly.

The recurrent funding the HA receives tops $50 billion a year. One may well say that, compared to that, $500 million is utterly inadequate. What's more, the biggest problem now is that, "while there is hardware, software is lacking". Given the shortage of nurses in the whole territory, even if the HA has money, it is hard to hire part-time nurses, let alone to recruit new blood quickly. In the short run, the HA should take steps to ease front-line nurses' stress. For example, it should minimise their paper work, raise their overtime allowances and give priority to giving night-shift nurses greater support.

The turnover of public hospital nurses has recently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year after year. While the huge work pressure at public hospitals is an internal cause, private hospitals' nurse poaching is an external caus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and the private. The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employs 60% of the SAR's doctors and nurses but takes care of 90% of its in-patients. The system is overburdened, and everyone is kept constantly on the run. In contrast, the private system employs 40% of the SAR's doctors and nurses but takes care of just 10% of its citizens. Furthermore, private hospitals can lure nurses by offering them much better remuneration than they receive at public hospitals. On the contrary, a new public hospital nurse has to face a two-year increment freeze.

A nurse of three years' standing is paid nearly $10,000 more a month at a private hospital than at a public one. Private hospitals are better in terms of remuneration,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raining. That has long affected public hospital nurses' morale, making it hard for public hospitals to retain talents. Mrs Lam has called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two-year pay freeze". One may say she has tried to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However, scrapping the increment freeze will only benefit new nurses, who are in the minority. That may not seem fair to nurses recruited several years ago. The authorities must handle the matter with great caution.

The urgent allocation of $500 million to ease nurses' stress is effective more in restoring morale in the short term than in immediately and really easing public hospital's manpower shortage. The government must make a good job of long-term planning and put in more resources. It should take a two-pronged approach. It should, on the one hand, train up more healthcare workers and, on the other, raise public hospital nurses' remun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working conditions.

公營醫療死結難解 急擲5億紓困有限

流感高峰期來臨,公立醫院護士疲於奔命,護士協會向政府求救,事隔數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迅即回應,急撥5億元予醫管局,希望紓緩近期公院服務緊張情况。今次政府急事急辦,反應敏捷,對於提振公院護士士氣,或有一定幫助,然而是否足以紓緩人手壓力,仍屬疑問。政府必須做好長遠規劃,始能逐步解開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死結。

特區政府財力雄厚,林鄭提出理財新哲學,強調應花則花,由上台初期的50億元教育新資源方案,到今次急撥5億元為公院紓困減壓,反映現屆政府在運用公帑改善民生方面,算是較為積極進取。至於能否成為前線人員真正的及時雨,還得看醫管局能否善用撥款。

醫管局一年所得恆常撥款超過500億元,5億元可謂杯水車薪,何况現時最大的問題是「有硬件缺軟件」,全港護士不足,醫管局就算有錢,短期內也難望增聘人手,就算想即時多聘兼職護士紓困,也不容易。醫管局短期內應採取措施,盡量減少現職護士文書方面的工作、改善超時津貼待遇,以及先重點加強支援夜更護士,減輕前線護士壓力。

近年公院護士人手流失一年比一年嚴重,內部原因是公院工作壓力過大,外部原因是私院銀彈挖角,歸根究柢是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的問題。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聘用本地六成醫護人員,卻要負責照顧九成住院病人,系統不勝負荷,人人疲於奔命;相比之下,私營醫療系統聘用四成醫護人員,卻只需照顧一成市民。更甚的是,私院可以開出遠勝公院的薪酬待遇挖角,反觀公院護士卻要面對入職首兩年沒有增薪點的安排。

一名有3年資歷的護士,在私院的月薪,可以比公院護士高出近1萬元。私院無論在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培訓都較為優勝,長期影響公院護士士氣,亦導致公院很難挽留人才。林鄭提出廢除「兩年零增薪」安排,總算是釜底抽薪的處理,然而現時取消凍薪點,主要只針對少數新入職員工,數年前入職的護士看在眼裏,未必覺得公道,當局需要慎重處理。

今次政府急撥5億元為公院護士紓困,短期挽回士氣的作用,多於即時實質改善公院人手不足。政府必須做好長遠規劃,投入更多資源,雙管齊下,一邊培訓更多人手,一邊改善公院護士待遇和工作環境。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二胡之爭」與大國姿態


<轉載自20181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近日,「二胡之爭」成為內地輿論界的一個熱點。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近日接受某媒體專訪時提及自己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居世界第一」。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對這一判斷,深感不安」。

由於兩人均為內地輿論界「風雲人物」,且都頗具爭議,「二胡之爭」自然引起了圍觀無數。

筆者無意做兩人「判官」。不論從學術層面胡鞍鋼的研究資料是否可信、研究方法是否可行,也不談胡錫進的反駁是否言之有據、論之有理,只是從這爭論中,筆者觀察到近期內地輿論界的兩種思潮: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已世界領先,同時在如此大經濟體量的情况下保持相當增速,着實難能可貴,尤其是近些年領導層對中國發展的頂層設計,使中國未來的發展更具潛力與動能,甚至認為目前大家對現階段中國發展狀况的判斷過於保守;另一種觀點則傾向於在這種熱絡的輿論場中保持一份「冷思考」。

保持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清醒認識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關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各種展望,便成了國內外媒體熱中報道的話題。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創新經濟、尖端科技等方面成就顯著,甚至在不少領域已具有引領世界的能力,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於是,中國「坐二望一」的呼聲又響,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似乎指日可待。甚至有段時間,預測中國何時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成為全球各大研究機構十分熱中的研究課題。

無論外界輿論如何,此時保持對中國發展現狀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思考,都十分珍貴。

第一,認清現狀是持續發展的關鍵。儘管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中國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發展不均衡。而整體科技實力,甚至在中國目前十分看重的製造業,目前在全球的排序也並不靠前。這些「弱項」正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增長點所在。

清晰認識到這些問題,等於準確地找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快更有效地補齊「短板」。而選擇無視它們,則意味着喪失新的增長點。

第二,認清現狀才能防止「捧殺」和「棒殺」。去年底至今,西方媒體集中炒作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這幾乎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版本。而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並開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中國責任論」又開始出現在國際輿論中。對國情的準確把握,才能給兩個觀點以有力反駁。

第三,認清現狀,十九大報告是最好讀本。所幸,官方對中國發展的現狀一直保持清醒認識。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在提出一系列「新」的論斷時,着重講了兩個「沒有變」:一是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二是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是認識一切「新」的基礎。

中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深度參與全球化,將此視為中國的發展機遇,並願意與全世界分享發展成果。這些都改變不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實。

保持自信謙遜 是一種大國姿態

因此,在保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時,還應保持一份克制與冷靜。就像一輛高速列車,車上的人最需要的是清醒與警覺。

時刻保持自信、謙遜,這不僅是一種戰略心理,更是一種大國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