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習核心推新權威新民主 反腐辣招還靠輿論監督

<轉載自20161031 明報 社評>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周結束,確立習近平為中共全黨的核心,並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兩個黨內法規。習近平確立為中共新的核心,將極大強化他個人的領導權威。而他在兩個法規的制訂中,亦強化黨內民主。高層大權集中,基層保障民主,這將成為「習核心」新體制治黨治國的新基點。不過,中共要完勝反腐,在民主監督上還應該邁開更大步子,既要迅速推動高級官員財產申報公開,更要放開輿論監督。這樣,才會在派出巡視組這種非常手段告一段落後,依靠人民群眾,真正達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境界。
胡時代分權弱化權威 習近平集權樹立核心
中共建黨後,先後形成了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代穩定的「領導核心」。鄧小平交棒至江澤民,並封其為「第三代領導核心」。到胡錦濤時代,則是「分權管理」的時代,政治局「九個常委九把號,各吹各的調」。結果,政令不出中南海,胡錦濤的大管家令計劃拉幫結派、另立「小中央」;而高層腐敗則是「雪崩式」惡性蔓延。現時,習近平成為新的領導核心,也可以說對胡錦濤時代評價不高。
習近平執掌大權後,成立10多個中央領導小組,顯然是汲取前任胡錦濤的教訓,歸攏大權。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社論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治理腐敗、化解產能過剩、治理房地產泡沫等問題的實踐表明,過去一段時間,黨的集中統一的政治優勢不是增強了,而是有所削弱。」這段話顯然是意有所指,這種「弱化」狀况的出現,相信不僅是地方利益集團作祟,中央部門也有「使橫手」的。因此,這也是習近平需要在六中全會就加封「核心」的難言之隱。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中央集權的制度;中共90多年的歷史,也形成了代代相傳的「核心」體制,客觀看都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30多年前,改革開放之初,北京也有理論家提出「新權威主義」,認為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領導,是難以破除頑固的保守勢力。十八大召開後,北京亦有人重提「新權威主義」,否則難以克服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改革和反貪腐的藩籬。相信,「習近平核心體制」的成形,不但影響當下,左右明年十九大,而且也滲透至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以至更遠。
黨內民主帶社會民主 陽光監督治貪腐頑疾
與中共高層進一步集權相映成趣的,是今次六中全會同時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任何黨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壓制黨內民主、破壞黨內民主。黨員有權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提倡實名舉報。」可以見到,習核心「新權威」,也包含「新民主」,即較前任更強調保障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員的民主權利。同時,透過這種黨內民主的監督作用保障「政令可出中南海」,習核心體制的大政方針得以貫徹落實。
中共之前的政改思路之一,曾有「通過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之議。六中通過的黨內監督條例,目前還未見公布全文,但是相信至少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政治上的路線政策;二是反貪腐。十八大以來落馬高官成災的狀况顯示,各地諸侯、封疆大臣是重災區,「誰來監督省市第一把手」一度成為大問題,中央欽差式的的巡視組因此應運而生。六中之後,黨內民主監督若然能夠形成氣候,相信對於「省市一把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常見病,以至帶頭腐敗、集團腐敗之惡習,能夠形成有力的遏制作用。
不過,這還是不夠的。十八大以來,不聽勸告頂風犯案的高官還是不時出現,不少省市在中央巡視組到來時暫時收斂,巡視組一走便照貪不誤,往往被巡視組殺「回馬槍」時逮住。4年來,中紀委和中央巡視組可謂「鐵腕反腐」,毫不手軟,毫不留情,但是在當下內地「權力和市場高度結合」的現况下,貪婪的魔鬼往往能夠引誘脆弱的靈魂去突破薄弱的制度,「不敢腐」尚未真正做到,「不能腐、不想腐」還只是努力方向。故此,黨內監督還是不夠,還要借鑑國際反腐的成功辣招:陽光政策和輿論監督。目前,中共黨員幹部已有內部申報財產制度,那麼何不將高級官員的財產公之於眾呢?加上放開輿論監督,除去「官官相衛」的保護罩,相信有廣大人民群眾幫助,高官去除遏抑心靈中貪婪的魔鬼,中紀委便省事多了。

Xi hexin and new democracy
AT the 6th plenum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ch closed last week, Xi Jinping was established as the hexin (core) of the whole Party, and Certain Criteria Regarding Intra-Party Political Life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Rules of Intra-Party Supervi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wo sets of regulations applicable to Party members) were adopted. Xi Jinping will go to any length to beef up the authority he has as a leader. In the making of the two sets of regulations, he increased intra-Party democracy. This is the new "basic point" of what the "Xi hexin regime" will do in running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at its 6th plenum, "Intra-Party democracy is the Party's life. No body or member of the Party should suppress or disrupt intra-Party democracy. Any member of the Party is entitled to disclose or report responsibly to the Party any illegality or irregularity on the part of any body or any other member of the Party. Those who do so are encouraged to give real names." It can thus be seen that the Xi hexin's "new authority" includes "new democracy". In other words, he puts greater emphasis than any of his predecessors on protecting the democratic rights Party bodies at all levels enjoy and especially those rank-and-file Party members enjoy. At the same time, he wants to ensure by means of this sort of democratic intra-Party supervision that "decrees will go out of Zhongnanhai" — that the Xi hexin regime's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ies will be carried out.
The Rules have yet to be made public in full. However, they presumably include at least what has to do with political lines and policies and with the war against corruption. Since shibada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ended, many high-ranking officials have been toppled. The situation is disastrous. This shows "princes" and "high officers on the frontier" have been severely afflicted. It once was a problem "who should supervise one who heads a province or a municipality". Therefore,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have set up a group of inspectors who are like "imperial commissioners" as times require. If intra-Party supervision amounts to much in the wake of the 6th plenum, it will presumably be an efficacious cure for the malady of "always managing to find ways to counter superior authorities' measures" (which is prevalent among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 heads) and the vice of "taking the lead in being corrupt" and that of "collective corruption".
However, that is inadequate. Since shibada ended, many an official who heads a province or a municipality has committed crimes in spite of and contrary to admonitions. Such an official may restrain himself whe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inspectors are on his turf, but he will be as corrupt as he has been once they leave. Such a high-ranking official is often caught when those inspectors give him a "back thrust". One may say never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 has the Central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CCDI) or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group of inspectors been soft or merciful to any corrupt officials. However, because there is now a high degree of "power-market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demons called greed often manage to induce frail souls to break flimsy rules. Things are not yet actually such that no officials dare to be corrupt, and efforts have yet to be directed at making it "impossible" or "undesirable" to be corrupt. Therefore intra-Party supervision is inadequat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wo anti-corruption means that have proved effective in other places — public supervision and the policy of leaving everything in the sun. The authorities should allow the public to supervise them so that officials can hardly "shield one another". We believe that, with the people's help, high-ranking officials can exorcise demons called greed from their souls. If they manage to do so, the CCDI will have much less to do.
習核心推新權威新民主 反腐辣招還靠輿論監督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周結束,確立習近平為中共全黨的核心,並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兩個黨內法規。習近平確立為中共新的核心,將極大強化他個人的領導權威。而他在兩個法規的制訂中,亦強化黨內民主。高層大權集中,基層保障民主,這將成為「習核心」新體制治黨治國的新基點。
六中全會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任何黨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壓制黨內民主、破壞黨內民主。黨員有權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提倡實名舉報。」可以見到,習核心「新權威」,也包含「新民主」,即較前任更強調保障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員的民主權利。同時,透過這種黨內民主的監督作用保障「政令可出中南海」,習核心體制的大政方針得以貫徹落實。
《黨內監督條例》目前還未見公布全文,但是相信至少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政治上的路線政策;二是反貪腐。十八大以來落馬高官成災的狀况顯示,各地諸侯、封疆大臣是重災區,「誰來監督省市第一把手」一度成為大問題,中央欽差式的的巡視組因此應運而生。六中之後,黨內民主監督若然能夠形成氣候,相信對於「省市一把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常見病,以至帶頭腐敗、集團腐敗之惡習,能夠形成有力的遏制作用。

不過,這還是不夠的。十八大以來,不聽勸告頂風犯案的高官還是不時出現,不少省市在中央巡視組到來時暫時收斂,巡視組一走便照貪不誤,往往被巡視組殺「回馬槍」時逮住。4年來,中紀委和中央巡視組可謂「鐵腕反腐」,毫不手軟,毫不留情,但是在當下內地「權力和市場高度結合」的現况下,貪婪的魔鬼往往能夠引誘脆弱的靈魂去突破薄弱的制度,「不敢腐」尚未真正做到,「不能腐、不想腐」還只是努力方向。故此,黨內監督還是不夠,還要借鑑國際反腐的成功辣招:陽光政策和輿論監督。放開輿論監督,除去「官官相衛」的保護罩,相信有廣大人民群眾幫助,高官去除遏抑心靈中貪婪的魔鬼,中紀委便省事多了。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不再有退休年齡 活到老做到老?

<轉載自2016102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不少打工仔都想快點退休,但在現實,大批老人仍留在工作崗位,甚至有指,未來將不再存在退休年齡。老人為勢所迫工作,社會感歎,不過,退休年齡的逐漸消失,未必是悲哀。
到時到候退休享樂,是打工仔常識,但職場之上,愈來愈多老人家,已不是幻想,而是慢慢變成現實。
此現象近來在日本、美國皆受到關注,例如在人口老化嚴重、80歲以上老人已突破千萬大關的日本,當地一名攝影師,近來拍下一輯老年人的照片,當中不少老人仍在工作,如在咖啡店、酒吧上班等,引發議論;在美國,當地輿論亦大談一個新調查,發現25%50歲以上年長者,自稱將不能退休。
大批耆英打工仔不退不休已成事實,且人數屢創新高,如在美國,今年接近兩成65歲以上的美國人仍在工作,比例是1960年代以來最高。
不少地方甚至也把退休年齡延後,如在歐洲等地,為了減省退休金開支、防爆煲等,相繼提升退休年齡,就算沒有退休金問題的地方,其實亦一樣,如新加坡的退休年齡是62歲,但政府近年鼓勵做到65歲,甚至67歲;本港雖然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但一般公司也會參照政府,而新入職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亦已從以前的60歲,增至現時的65歲。
人均壽命增 退休金或不夠用
但到了未來,不單是延遲,更可以是根本沒有退休年齡,沒有人再談這回事了!此不見得屬癡人說夢,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前院長Ian Goldin,就曾在TED的《航向未來》演講時,大談他的未來預測,他估計到了2030年,世上就不再有退休年齡的概念。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今年中更公開向國民指,相信在未來,退休年齡終會「離去」。
沒有退休年齡,未來將「活到老、做到老」。大批老人家還要繼續工作,背後的一個原因,是手停口停。人均壽命愈來愈高,古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70歲的人比比皆是,在日本,6574歲的長者,還被稱為「前期老年人」。
但壽命長的副作用,卻是退休老本不夠用,以往可能65歲退休,退休金加儲蓄,無病無痛的話,舒舒服服過十幾年沒有問題,但壽命一長,錢就一定不夠。例如在日本,不少老人就是因為退休金不夠用,變成「下流老人」,生活貧困。
迫於生活而要繼續工作的老人,固然值得同情,但不代表老年工作一定可悲,事實上,另一方面也見不少老人,自願繼續工作,既是為生活,但也是不想在退休後百無聊賴,希望重新投入工作,能夠為他們增添活力。
年長員工經驗豐富 難代替
美國保險公司全美人壽去年所做的調查也顯示,36%65歲以上的打工仔,仍對工作有熱誠,希望繼續上班。
不止打工仔,有不少企業也希望能留住年老的員工。年老員工的精力未必及得上年輕員工,但他們累積的經驗,卻也是難以代替,現時的老人身體也不像以往般虛弱,繼續工作並不是大難題。
退休年齡的延後、甚至消失,不見得一定是壞事。重要的是,企業與社會如何面對這個轉變,其一是協助老人就業,讓想工作的老年人,能夠繼續留在職場,本港近年也有一間社企銀杏館,推動長者就業,在自家餐廳中起用長者作侍應,正是鼓舞例子。
事實上,在新加坡,政府甚至會出資,資助機構以科技協助老人工作,例如在當地的國立大學醫院,在藥房安裝自動手推車的系統,把體力化的工作變得自動化,令老年員工也可以做這份工作,迎合更多老年員工的需求。
當然,更要做的,是協助想退休的老人們,讓他們退休後不用擔心生計。如何設計可持續的退休保障、改革現行的退休安排,也應該加入人口老化,壽命延長的視野,才能應付大批老人的長期需要。
老來工作,既可以是為勢所迫,也可以是開啟新生活的另一機會。在人口老化的時代,如何令老人家過個快樂老年,是全社會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強化黨領導 反貪局擬併入紀委 避職能重疊 北京成試點

<轉載自201610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以「從嚴治黨」為主題的六中全會,將在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明確紀委的監督權力。中紀委嘗試加強垂直管理後,自十八大以來屬於檢察院系統的反貪局,因職能與紀委系統重疊,料將劃入紀委系統以加強黨內監督力量。

不搞三權分立下自我監督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及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十八大掀起反腐風暴,在不搞西方「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的前提下,中共也希望實現自我監督和自我淨化。據了解,在六中全會審議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將對黨內監督進行細化,尤其是明確紀委系統的監督權力。有知情人士向本報指,自十八大反腐以來,檢察院系統的「反貪局」幾乎處於無用武之地的狀態,為了加強中共的內部監督力量,反貪系統料將劃歸紀委。目前該建議料獲得高層通過,北京反貪系統已收到試點劃歸紀委的風聲。

中共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也是自我監督最重要的力量。知情人士指,為了落實習近平要求的「強化黨內監督」,六中全會之後,紀委系統料將擴權,而擴權之一是試點將檢察院系統的反貪力量劃歸紀委。

1989818日,經中共廣東省委批准,廣東省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工作局宣告成立,這是內地成立的第一個反貪局。

19951110日,最高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正式成立,標誌檢察機關懲治貪污賄賂犯罪工作進入專業化、正規化軌道。不過從近年的反腐實踐來看,檢查系統的反貪力量在黨內監督中並沒發揮太大作用。

反貪局成立27 效果成疑

今年初,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堅持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擴大監察範圍,整合監察力量,健全國家監察組織架構,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的國家監察體系」。有人將這解讀為中國或將成立類似於香港廉政公署的「國家廉政總局」或「國家監察委員會」。但知情人士指,作為從立法、執法到司法全面執政,中共將強化黨內監督的紀委系統而非弱化其職能。

由於目前公務員中黨員佔80%,其中縣處級以上官員中黨員超過95%,消息人士指,將檢察院反貪力量併入紀委系統才成為可能。至於剩下5%的非中共黨員官員,以及20%左右的非黨員公務員,檢察院系統原本已有的反瀆職侵權部門、偵查監督機關等已可對他們進行有效監督。知情人士又指,北京擬會成為有關試點,這也是四中全會明確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後,中共再次明確在黨的領導下,自我監督同時又加強對國家機器監督。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稚者自辱民族 蠻者借勢而噬

<轉載自20161025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資深時事評論員>
青年新政梁頌恆、游蕙禎在立法會的「宣誓風波」,至今仍不知如何了結。很多人認為,這是大是大非問題,不能隨便;也有不少人認為,不能因為這次「宣誓風波」而隨意扭曲制度、踐踏主流共識。由於此事角度很多,矛盾重重,環環緊扣,利害關係錯綜複雜,我嘗試再用「條塊分割法」,先把此事的主要環節一條一塊地切割,方便分析。
(一)對於梁、游兩人的言行,我會嚴厲批評。
原因有四:(1)無論他們是出於對歷史無知,還是意氣用事、明知故犯,把中國說成「支那」,也是不應該的,對民族感情造成巨大傷害,我也感到不能接受。此外,不願反省和承認錯誤,還效法某些人的語言偽術,這些都是不應助長的。(2)從策略而言,他們也十分錯誤和不智,因為隨時會因小失大,完全體現了政治智慧毫不足夠。(3)「宣誓風波」轉移了梁君彥國籍問題的視線,讓利益主義的典型事例避過討論和監督。(4)此事餘波未了,勢必造就別人乘機達至個人或小集團之利。上述4點的後果,就是逆了民意、亂了陣腳、壞了大局、傷了自己。
(二)泛民基於現實考慮,普遍未能表現出「是其是、非其非」的政治標準。泛民既反對建制派胡亂借勢,但同時對梁、游的言行不作有力的批評,未能建立理性的政治文化。也許,泛民不想進一步碎片化,也不想被建制派借勢進逼,令梁、游更陷於被動。我理解這個動機和兩難的現實,但如果在這次事件上仍然不敢有力批評,那只會繼續被激進力量牽着走。
一股強大力量正在背後發揮作用
(三)種種迹象說明,稚者自辱民族,蠻者借勢而噬,官方正抓準這個機會窮追猛打。梁振英和袁國強不惜向法庭提出緊急司法覆核,禁制梁、游兩人再次宣誓。建制派同時向梁君彥施壓,甚至不惜用他們多次咒罵的流會方式,阻止梁、游宣誓。梁君彥也傾向與建制派妥協,否定自己先前作的決定,讓梁、游再次宣誓,實質也是向政治壓力屈服。林鄭月娥又為建制派流會護航,說與泛民的流會「性質不同」,這更是隨意「搬龍門」,任由解讀,為我所用。與此同時,建制派重量級人馬空群而出,反對梁、游的政治廣告排山倒海,新聞和評論界部分人士收到提示(近乎警告),要「站穩立場」。在在顯示,一股強大的力量正在背後發揮作用,指示建制力量集中火力,按中央精神完成任務,不能讓梁、游正式成為立法會議員。
官方和建制派振振有辭,抓住一點民族大義(我也不一概否定),但實質是借勢達至其他政治意圖,把政治界線劃到更有利於管治的領域上去;乘機強化行政主導,排斥三權分立;趕走梁、游之後,杜絕港獨言論借立法會的平台擴散。總之,就是借勢壓縮「兩制」的政治空間。
(四)眼前的情况是亂鬥亂、氣鬥氣,還引出一個很弔詭的局面:從主流民意角度看,本來對梁、游兩人的言行十分不滿,民意的鐘擺傾向建制派;但當港府美其名「維護憲制」,胡亂出招之後,建制派又搞流會,人們看得清楚,他們都在落實北京的意圖,民意的鐘擺又慢慢擺向另一邊。可以說,梁、游的言論救了梁君彥,而官方和建制派的舉動又減低了梁、游兩人的壓力。官方只能維持它的宣傳攻勢,繼續狂轟濫炸。所以說,政治的勝負有時不在於自己做得怎樣好,而在於對手做得怎樣差。眼前光景,正好說明了這個規律。
建議讓兩人再宣誓一次
上面已經把此事的主要方面一條一塊地切割分析,現在不妨把這些條塊重組起來。我的目標只有一個:解結。具體的建議是:讓梁、游兩人再宣誓一次。這不是寬待他們,而是從策略上的考慮,收收放放,讓市民感到官方不是要一棍打死;如果梁、游冥頑不靈、依然故我,官方屆時再進一步施壓,也會增加民意基礎。如果官方不肯這樣做,那麼,還說什麼「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官方的強硬只說明他們希望抓住一點(梁、游宣誓的錯),不及其餘,乘機取得更多政治控制權。
不過,按現實情况而言,我可以預測沒有任何一方會接受我的意見,官方不會讓梁、游再度宣誓,而梁、游也不會退讓。未來的碰撞只會延續下去,因為中國人的政治元素裏從來甚少妥協基因,尤其是權力愈大的人,更不懂妥協的藝術,甚至認為毋須要與弱的對手妥協。所以,香港政局在可見將來只會繼續亂,內地的政治文化只會進一步侵蝕,無可避免。眼前香港人只能做的,就是努力減慢香港的下滑速度,能做多少就多少,避免你死我活、甩皮甩骨,進退有度,等待內地公民社會盡早形成,協助內地民間力量上升。
愈是高壓 反彈愈大
與此同時,北京也要知道,愈是高壓,反彈愈大。舉例說,台獨的思潮在台灣只是一小部分的傾向,長期民意調查顯示,支持台獨的人士大約只有10%,八成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可是,江澤民後來推動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結果支持台獨的人驟增至20%,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台獨的人也有一成,與支持台獨的人加起來共有三成。
我深深記得,幾年前我到台灣觀選,台灣人對「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說法毫無反應,但今年年初台灣大選期間發生「周子瑜事件」,台灣人馬上感到這句話對他們的意義何等重要,更提出「警惕今日香港,避免明日台灣」。可見,如果北京只懂得崇拜權力、財力、武力,只會進一步增加離心力。
籲各方勿只從單一角度看問題
此外,外國對香港的民主發展其實並不關心,但他們關心北京的治港政策最終連香港的司法制度也在有意無意之間被打破。港府胡亂要求司法覆核,如果北京又貿然釋法,那麼香港的司法體系就更危如累卵了。如果北京真的不計後果、不計政治成本,以為這樣可以打擊港獨、台獨,或阻兩者合流,那就只有等待碰個半死不活吧。

最後,勸喻各方不要只從單一角度看問題,這樣只會很容易墮入政治陷阱。

陸生獲納入健保 料每年增1.35億元收入

<轉載自201610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的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昨晚表示,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中決定,將大陸赴台就學的學生,比照僑生和外籍生(合稱「僑外生」)納入健保,但因資源有限、考量社會保障等因素,因此陸生和僑外生健保的保費應全額自付。

陸委會曾在2012年提出大陸學生赴台就讀時納入全民健保的政策,但因為涉及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必須經由立法院審查。蔡英文主持的執政決策協調會今晚討論陸生納保議題,由於綠營內部反對意見很多,但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民進黨對「外來生待遇一致」的立場,沒有改變,蔡英文在會議中協調,確定支持陸生納保。

黃重諺表示,醫療屬於人權,基於人道考量和境外學生待遇的一致性,蔡英文認為不應該反對將大陸學生納入健保,但因資源有限,應先分配給台灣籍和長期居住者,民進黨在野時贊同納入,但要求審慎考量社會安全和公平性。

經過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充分交換意見後,立法院民進黨團將提出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案。

根據台灣的教育部統計,全台11萬多名境外學生中,陸生佔比例約4成最多,其中就讀學位者約9千人;依照現制陸生不能加入健保,看醫生必須自費,一旦《健保法》修法通過,陸生將可納入健保,每月自付1249(新台幣下同)健保費,估每年可為健保帶來1.35億元收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菲轉軚親華 美圍堵中國難逞

<轉載自20161024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日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華尋求改善關係及合作,中方官員宣布兩國間將全面恢復外交交往,除經貿合作外,還將重啟南海、外交、防務安全及政黨議會等各方面的交流及協商。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面時所說,兩國關係歷來緊密,現可再重新發展。杜特爾特上台後,推行親中疏美的新政,令中菲關係出現奇迹般逆轉,其意義及影響確十分重大。
菲搞好經濟寄望華 淡化紛爭
這次峰會期間兩國簽署了13項合作文件,涵蓋了經貿、旅遊、反毒及海上合作等多個領域,為表善意中方還特地取消了對菲旅遊警示和27家菲企對華出口水果的禁制。有報道指菲方估計各項合作可帶來互惠雙贏效益逾100億美元。看來上述只是初步接觸的「見面禮」,今後隨關係改善及協商的進展,將有更多合作項目推出落實。據報菲方希望中國在菲投資數百億美元以助基建投資,多買農產品及開放菲人赴華作勞工。
杜特爾特上台後的外交轉向,乃近月來的重大外交逆轉事件之一,另一為土耳其政變後反美親俄的轉向,令美國在中東及遠東同受外交重挫。杜特爾特的反美立場十分明確,訪華期間還明言多年的菲美盟友關係未令菲國得到許多好處,故是時候與美國分手。之前他便多次要求美軍撤出菲國和終止菲美軍演,並曾咒罵美國總統奧巴馬。
中國東盟回暖 暴露美南海弱勢
對華方面,杜特爾特則採取重視全面合作,淡化南海爭端的政策,認為要搞好菲經濟只能寄望於中國。顯然要推動經濟改善民生,乃外交取向逆轉的最主要誘因,而這也應是廣大菲人社群所認同者。在南海問題上,杜特爾特強調不能因主權紛爭而動干戈,應通過中菲兩國協商解決,且不會繼續美菲的南海聯合巡航。
這種策略基本符合中國立場,故兩國有了恢復關係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也不能強人之難,要求菲方放棄南海仲裁的判決,只要菲方不再高調提起,並借此生事便算了。若美日不藉此搞鬼而菲方能淡化處理,相信過幾年許多人便會忘掉此事。
菲國的外交逆轉將帶來重大的地區政經影響,除了中菲合作尤其經貿合作會得到新動力外,還有其他的重要變化:
(一)南海紛爭可得淡化而局勢轉趨平穩。由於菲國轉向和越南最近在這事上亦同樣採淡化姿態(中越關係至少在表面上有所改善)。美日想借紛爭搞事已失去基礎。何況美日在中國強硬的軍事回應下,亦不敢輕舉妄動。中國與東盟啟動「南海行為準則」商談,若有進展將可令形勢進一步安定下來。澳洲在仲裁案後曾跟隨美國表現強硬姿態,但後來已有所轉變,歡迎中國與東盟進行商談。
軍事親美經濟親中 模式難續
(二)有利中國東盟進一步發展關係。南海紛爭確可成為中國與東盟關係中的一根刺及其發展的絆腳石,而這也是美日想把事情搞大的主要原因。隨着南海紛爭淡化,中國與東盟自可更多注意開展其他合作。回顧紛爭形勢的變化,也可說是讓中國及東盟的關係經歷了一場重大考驗;直接涉入紛爭的菲越轉向淡化處理,其他涉及的文萊、馬來西亞及印尼等都沒有大問題,老撾及柬埔寨則成了鐵桿的中國支持者,緬泰兩國基本中立而不會因南海之事與中國不和。一場硬仗下來,美日圍堵中國之計未有得逞,反而暴露了美國不敢在南海與中國作軍事硬碰的「弱勢」。
(三)突破了「軍事親美經濟親中」的模式。一直以來便流行着東亞地區安全靠美國軍力保護,而發展經濟靠中國的說法,因此許多論者都認為東亞各國最怕因中美對抗而要選邊。南海仲裁便令此噩夢成真,菲國作為美國盟友卻選了中國,其示範作用不容忽視,也因此顯示腳踏中美兩船的模式不可持續。事實上,除日韓外,各國並無需要美國保護,但經濟上卻不能沒有中國。

(四)地緣抗爭熱點轉移。南海局勢趨穩並不表示中國和美日的抗爭會降溫,而是摩擦熱點將北移到東海、黃海及台海等區域。當然,南海事件還有一個變數:美國或會發動政變推翻杜特爾特,此乃美國慣用伎倆且亦時有傳聞,杜特爾特本人亦曾警告有人想搞掉他。顯然中國對此也要有所準備,並部署反制措施。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蔡英文強硬 兩岸武統條件增

<轉載自20161017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蔡英文在台灣雙十節講話中,一如所料仍按舊調不肯承認及接受「九二共識」。目前相對東海、南海而言,台海形勢表面上似較安定,但台灣島上情況及兩岸關係正持續惡化,到明年更可能會出現重大事故,其前景未許樂觀。
台灣政經惡化 台獨傾向升級
蔡英文上台未及半年,已確認了「兩急」的發展趨勢;島上政經情況急劇惡化,而台獨的傾向也急速增強。近年台灣經濟本已走下坡,蔡上台後因無「九二共識」,大陸旅客及投資銳減帶來重創。對外方面,台灣的國際空間漸被壓縮,民航及刑警等會議不如過往無緣參加,餘下的邦交國部分亦可能早晚倒向北京。
島內政治由於頻發的180度政策逆轉違反競選承諾(即台灣俗語的「髮夾彎」現象)令民怨四起,如放棄沖之鳥礁護漁擾怒漁民,批准美國瘦肉精豬肉入口擾怒農民,削減休假日數擾怒勞工,減少津貼擾怒公務員、軍人及教師,陸客大減擾怒旅遊及相關業界,維持核電站擾怒環保人士等等,四處亂碰又四面受敵,結果是蔡及其政府民望插水。
無疑蔡上台前不少論者包括筆者均懷疑其政府的管治能力,但情況惡化之急,仍令人意外。與此同時台獨傾向卻不斷升溫及升級,並以日益廣泛的形式表現出來。
一直以來歷史台獨及文化台獨都是熱門的表現方式,蔡上台後各種「去中國化」、「去孫中山化」及推行台獨教育的措施更急急出台。最近還出現了「基因台獨」:有人指台灣人的基因與大陸人不同云云。此外又有要求「公投」、加入聯合國和修改憲法等「公投台獨」及「憲法台獨」的呼聲。
兩岸對峙升溫 大陸要早準備
在蔡英文的講話或受訪中又提出要頂住及反抗大陸的壓力,態度強硬,實即堅拒「九二共識」。在島內外環境惡化下,看來蔡英文的鬥志更高,施政上及處理兩岸關係時更偏向深綠。且為了充分利用立法院內的議席優勢,蔡政府料將加快推行深綠政策。
顯然,「兩急」狀況將加強大陸武力統一的「急統」誘因,特別是當「公投」及「修憲」等由呼聲轉為行動時更為危險。此外,軍事對抗升溫的苗頭已現,有說奧巴馬政府或臨別秋波在任內,亦即今年內宣布對台軍售。更嚴重者是有關國防戰略的報告到期檢討,蔡已明言要大改上任馬英九的報告內容,極可能要回復陳水扁時代的挑釁性策略,如「先發制人」及境外防禦等說法,當時陳曾揚言要以導彈攻擊上海。最近蔡則決定在台中部署導彈對抗大陸。蔡傾向深綠必令兩岸的政治軍事對抗升級,大陸自要及早準備。
事實上在當前中國與美日對抗升溫之際,及早收回台灣更為必要和迫切。當大陸與美日軍事對抗時,台灣大可從中作梗幫助美日,特別是在美台軍事一體化的機制下,美日軍盟將變成美日台軍盟,令台灣成了心腹之患。例如最近有報道指台灣準備在太平島安裝美式長程雷達,以助美軍監察解放軍在南海的動靜。
其實台灣本島便是美日利用第一島鏈封鎖大陸的重要棋子。而這在最近一宗事件中便清楚顯露。上月解放軍空軍機群自廣東經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時,台灣及美國空軍均出動應變,當中美空軍對峙時,解放軍戰機為爭取較佳位置,據台方報道,曾經短暫闖入台海的蘭嶼領空。雖然這次台方戰機未有反應,但出事的風險確實存在。
華與美日對抗升溫 收台更迫切
若大陸收復台灣並派解放軍登島建立基地,則自然打破了美日第一島鏈封鎖,且更可威脅沖繩及隨時進入西太平洋,迫使美國要退守第二島鏈。
此外,收回台灣後將可更方便解放軍掌控東海、南海局勢。從這個角度看,收回台灣乃中國反美日遏制的關鍵所在,成功收台自必打散美國的「重返亞洲」策略。
當然,收台必須預計美日干預,但相對東海南海來說,大陸在台海反干預最有利,對美日干預則最不利。台灣本島及海峽均在大陸陸基火力覆蓋下,美日插手前務必三思。
台灣的「兩急」狀況正為大陸收台提供「急統」條件,而兩岸矛盾和中國與美日的對抗,都快到要解決之時,何況國際形勢亦對收台行動有利。未來幾年是關鍵,隨時可風雲突變。由雞年起按太歲方位,大陸有三年的收台窗口期,實應好好利用。

「後雙十」之後的兩岸關係?

<轉載自20161017 明報 筆陣 撰文:南方朔 台灣《民報》總主筆>
近代有4個「分裂國家」,就是中國與台灣、南北越、南北韓、南北也門。演變至今,也門的內戰仍在繼續,西方大國如美英法和中東強權沙特阿拉伯仍在介入內戰;至於南北越,則是北越以革命內戰,擊敗了美國,終於在越戰後統一了越南;至於南北韓的分裂對立則仍在繼續;看起來唯一比較好的只有中國與台灣。中國與台灣雖然隔着台灣海峽而對峙,但近10年來,中台的經貿交流及人民往來卻日趨密切,彷彿已替和平統一創造了條件。
不過台灣從1949年就和中國分裂,到了今天已達67年之久。一個分裂的國家,長達67年的分離,它其實已替國家的再統一,設下了許多障礙:
——兩岸分裂已久,中國有中國的政權,台灣也有台灣的政權,台灣已出現自己的認同,縱使態度上傾向於統一的國民黨,但它認知的中國仍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它只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這個中國究竟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兩岸各說各話。因此在國民黨的邏輯裏,仍然潛藏着「一中一台」的價值。
——但台灣的本地人卻有不同的認知。台灣是在清末甲午戰敗割給了日本,台灣在日本殖民政權手裏的確受到壓迫,所以日本時代的台灣人仍對中國這個祖國有眷念之情,但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復歸中國,但國民黨掌握的中華民國政府卻對台灣治理失當,因而於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台灣人被殺眾多。「二二八」的歷史經驗,瓦解了台灣人對中國的眷念和感情,許多台灣人感覺日本人還是比中國大陸的外省人為好,因而開始了台灣人的獨立運動,它親日反對國民黨,也兼及反對中國。
——台獨運動最先是以日本為基地,但後來隨着台灣人留學美國增多,遂改以美國為基地,這也使美國有了介入台灣內政的機會。美國的台灣獨立運動乃是台灣內部反國民黨運動最大支柱,這也是台灣民主運動和台獨運動合流的關鍵。台灣的民進黨因而具有很強的台獨元素。
台內部獨派勢力漲 美國施助力
——2000年到2008年,乃是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但雖然民進黨首度執政,但國民黨仍為台灣最大政治勢力,掌握了台灣國會,當時美國和中國關係也相當和好。所以除了北京一直以「聽其言,觀其行」孤立陳水扁政府外,也制訂「反分裂法」,防止台灣獨立,陳水扁許多台獨動作,美國也指摘他是「麻煩製造者」。但2016年情况已變了,2016年的大選,民進黨已成了台灣的最大政黨,奪得了總統及國會多數席次,台灣的獨派氣勢大漲,而與此同時,則是美國制衡中國已成了新的策略。在東海美國已拉攏日本反中,而台灣則被美日納入安保體系,如果台灣獨立,又是美日勢力的一環,這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於是在台灣蔡英文就職總統後,美國已多次發表談話,要求北京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在美國的外交策略上,就是要強化台灣的國際人格,逐步的將台灣「國家化」,替台灣獨立營造條件。
正因為台灣內部獨派勢力大漲,美國也在施加助力。所以今年「五二」蔡英文就職後,就改變了國民黨時對中國策略,蔡英文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因為說了「九二共識」,就等於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那就違背了獨派的基本原則。蔡英文不知道是否主張台獨或是受到獨派壓力,她就職後所有的談話就是不說「九二共識」,只說1992年會談是歷史事實,在她的語意裏,那已是過去式,而她的進行式並沒有九二共識這種東西。
蔡英文的策略是什麼,北京方面當然心知肚明,所以認為她的就職演說是「沒有完成的答卷」,所以中斷了兩岸溝通管道,並收緊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減少了對台灣農產品的採購及減少了大陸訪台的觀光客,對於中國的這些反彈,蔡英文不甘示弱,她也開始施展硬軟兩手的應付手段。
在硬的一面,929日她寫給民進黨黨員一封公開信,表示「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由這些話已可看出蔡英文的反中抗中脫中立場。
但在軟的一面,她並不公開的說反中,在104日和106日,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及日本《讀賣新聞》訪問時,她又一直表示對中國充滿了「善意」,「善意」這兩個字已成了蔡英文的口號。
蔡雙十演講後 兩岸互信已不存在
1010日乃是蔡英文任內第一次國慶,在國慶日總統都會發表重要演說。但「雙十」國慶談話,她仍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只是說「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在壓力下屈服,與不會走回對抗老路」這所謂的「新四不」,蔡並表示,應該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兩岸應盡速坐下來談」。但因為她仍拒談「九二共識」,不承認「一中」,中方最先反應的是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他說蔡的說詞是「承諾為虛,空談為實;對話為虛,對抗為實」。接着中國的國台辦也表示了它的「三不」,除了重申「九二共識」外,也表示反對台獨的意志不會動搖。

因此我們已可大膽的預測,經過蔡的雙十演講,兩岸的互信可謂已不存在,蔡英文就是不承認「一中」,中國則堅持「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兩岸的「國家統一」及「分裂」又再劍拔弩張,兩岸的「冷和」階段即將結束,下一個階段會是什麼?11月初,習近平和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將有政治會談,或許就會透露中國的統一策略!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習洪會下月北京登場 聚焦兩岸政治和平 「什麼都能談」

<轉載自201610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昨公布「習洪會」將於下月在北京登場,又稱因兩岸政治和平、經濟發展出現變數,國共兩黨決定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轉型為「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下月2日至3日在北京舉辦。

經貿論壇變身和平論壇

中央社、中新社報道,國民黨12日表示,因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仍然中斷,經由國共兩黨協商,決定支持民間團體,搭建溝通平台,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轉型為「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胡文琦表示,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於論壇前見面,焦點集中在兩岸政治和平與經濟發展等議題。胡表示,什麼問題都可能談到,如果習近平對黨產問題感興趣,洪秀柱也會提到國民黨目前的困境;面對民進黨政治追殺,「做為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也是非常正常」。

此次論壇將由20個主辦單位共同舉辦,雙方分別邀集各民間團體出席。兩岸論壇是面向各界開放的討論平台,邀請社會各界領袖交換意見,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提供建言。論壇分為5個組別與議題,包括「政治組」的政治互信與良性互動、「經濟組」的新經濟發展與兩岸合作、「社會組」的深化兩岸民眾交流、「文化組」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青年組」的探索新願景與開創新前途。

洪秀柱任黨主席後首赴陸

這是洪秀柱擔任國民黨主席以來首赴大陸,她將提前於本月30日抵達南京,31日赴南京的中山陵致敬,111日轉赴北京,23日全程參加論壇。

大陸台辦發言人安峰山1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自2006年以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成功舉辦10屆,是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的一個重要平台,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記者問及今年是否有「習洪會」時,安峰山僅說「論壇的具體日程還在安排之中」。

對於「大陸赴台觀光如果區別藍綠,會激化兩岸人民對立」問題,安峰山表示,不管台灣哪個縣市,只要對兩岸關係的性質、對兩岸縣市交流的性質有正確認知,大陸都持積極的態度。至於台灣方面講到的所謂「政治性觀光」,說法荒謬,不值一駁。

此前有報道稱,蔡英文上任後的第一次兩岸通訊產業搭橋會議被叫停,安峰山澄清,原定近期舉行的兩岸通訊交流研討會,是兩岸行業協會舉辦的民間交流活動,「這次活動是台灣方面提出不再舉辦的」。他又稱,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選擇坐下來對話,還是選擇對抗,都在台灣當局一念之間。

台灣陸委會表示,國共論壇由兩岸政黨及民間主辦,相關互動及往來應符合政府相關法令規定。兩岸應透過既有機制正常溝通對話,才能保障雙方民眾權益福祉,改善兩岸關係。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大陸對台反制措施 反利民進黨?

<轉載自20161012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葉振東 中山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
民進黨蔡英文上任台灣總統之後,首次主持「雙十節」慶典。
備受中美關注的演說內容,只是重申民進黨政府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而始終沒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大陸遏制台灣 陷黔驢技窮
蔡英文事先張揚的演說內容提及的「新四不」主張。即:「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也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成為了民進黨政府的對大陸的最新態度。
有趣的問題是,兩岸在台灣變天之後,根本就沒有任何實質性承諾,過去的互動亦被國台辦主動定性為「停擺」。早前,台灣在大陸的壓力下,不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39屆大會,大陸又對大部分由國民黨執政的藍色縣市推動自由行。上述大陸的反制措施,均難以被台灣民眾視為善意行為。不過,卻反映了大陸對台已陷黔驢技窮之境,甚至除了武力攻台以外,已經無計可施了。
政治上的博弈,必須一如日本劍道的拔刀術,務求一招便足以克敵致勝,否則便無謂自暴其短。大陸近期對台的打壓與分化,不但沒有動搖民進黨的執政基礎,甚至強化了蔡英文不屈的現行憲制論述。
禁台出席ICAO 無實際效果
首先,台灣不能參加ICAO39屆大會,台灣民眾並不會認為是民進黨害了台灣,而是會覺得「阿共的打壓」又來了!在同仇敵愾的氣氛下,反而會更為支持民進黨。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91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支持度升上33.9%歷史新高,相反國民黨只有19.6%,創下13年來的新低。
加上,台灣無緣出席ICAO,並不代表ICAO及會員國不會理會台灣的意見。原因是台灣的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手持大量國際航權。在無際的天空中,台灣仍是一個重要的持份者,大陸表面上是打壓了台灣的國際空間,實際卻沒有甚麼效果,甚至增加了台灣民眾對大陸憎惡感。
藍色縣市自由行 綠縣置若罔聞
至於,在雙十節前夕,大陸對承認「九二共識」的台灣縣市開放自由行,明顯是以敵我思維,企圖以經濟手段告訴台灣民眾: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可是,這種離地的反制措施,不但不了解台灣普遍民意的心態,甚至令民進黨進一步邁向長期執政。所以,民進黨才表明: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因為在民進黨眼中,台灣在藍色縣市自由行公布當天,台灣已經不需要國民黨,也不用理會共產黨這個敵人,敵人既然已經不在視綫範圍,那又何來對抗呢?
台灣自民進黨上台,大陸隨即收緊對台自由行政策,台灣移民署統計8月份大陸團客來台人次,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55%,自由行旅客也較去年同期減少16%,總體大陸訪台人數,較去年同期衰退39%,人數由292萬人大跌至178萬人。這麼具震懾力的跌幅,綠色縣市對藍色縣市自由行應該是趨之若鶩,亦應該要求民進黨政府盡快承認一個中國才合理,但實際的情況是各縣市長皆置若罔聞。
原因是大陸根本就失去了知己知彼的判斷力。藍色縣市之中,只有國民黨的新北市稅收達87億新台幣,其他7個縣市的稅收合共不足40億新台幣,即大部分是窮鄉僻壤。這些縣市不但對外地人吸引力一般,本地人也普遍不會叫好。例如:有台灣後花園之稱的台東,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好山、好水、好無聊」的鄉下地方。
再且台灣八條國道貫穿全台,縣市之間是一衣帶水,陸客的旅遊公車試問又如何繞過台北,而從新北市去新竹呢?他們所到之處,大陸當局又如何阻止陸客「狂風掃落葉式」購物呢?明顯這個雙十節前夕出台的藍色自由行,未推行已失敗。
蔡英文雙十「軟化」 恐虛招一晃
最糟糕的是大陸的分化手段,進一步合理化了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根據台灣統計處資料顯示,陸客訪台雖然按年減少,但截至今年5月,泰國訪台人數較去年大增59%,印尼上升24%,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越南也增加21%。這些增長,在旅遊服務業上彌補了陸客的流失,亦顯示了陸客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已經不復再。
難怪蔡英文的演說中,「區域發展」遠較「兩岸關係」為多。大陸一再對台捉錯用神,即使蔡英文呼籲兩岸「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恐怕也只是虛招一晃。因為,在台灣普遍民意之下,兩岸政府難道還有接觸的必要嗎?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