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港經濟不撑樓市 辣招暗挺細樓?

<轉載自20169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房策透視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日前詳談過政府連番的辣招以及物業按揭成數的收緊,對於投機者、非本地買家、公司客,以及投資者都造成障礙,增加他們參與樓市的成本,減少他們入市的意慾。有關政府辣招對各持份者的影響,參見附圖。
失業率低撑樓市 經濟卻不就
如果政府的辣招是有效的話,現時主要支撑住宅物業市場的便剩下買家,應該是那些真正的用家,無論是首次置業者,又或者是換樓客。這些用家主要是本港居民,多是首次置業。如果入市資金不夠的話,多由父母提供首期,協助子女購買物業;又或是申請按揭保險,減少首期負擔。相信這些用家,大多數仍要向銀行承造按揭的。
而用家的總體需求,主要受到本地經濟影響。因為業主要為按揭供款,如果他們加薪幅度不理想,或許所工作的行業出現凍薪、減薪甚至裁員,用家對於物業的需求便會受到制約。如果單看現時香港經濟的表現,實在看不到經濟有大幅向上的可能,以下是經濟數據的分析:
1)香港已連續6個月失業率維持在3.4%水平,而就業不足率亦是連續6個月維持在1.4%。反映勞動力市場仍然平穩,暫時沒有裁員減薪的壓力。這點對樓市是正面的。
2)整體出口自20155月以來都是呈現了下跌的趨勢,即是連續15個月(截至7月數字)都呈下跌,反映對外貿易方面,仍然是弱勢。而貿易是香港重要支柱,從事相關行業的市民收入或受影響。
零售旅業逆風 幸深港通打救?
3)截至今年7月份的數字,零售業銷售額已經是連續第17個月下跌,反應零售業仍未復甦,行業仍處於劣勢。而過去年多的時間,有不少奢侈品零售點整合,減了租用的舖位,使到銅鑼灣、尖沙咀也出現空舖的情況,而租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的情況。這些現象都不利零售業的就業。
4201617月,內地訪港旅行人次下跌了11.3%,而整體訪港人次亦下跌了9.9%,反映入境旅遊環境仍然困難。酒店的入住率下,主題公園的入場人數不理想,反映旅遊業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銀行按揭戰 刺激用家入市
從以上經濟數據來看,香港經濟仍處於困難時期,理應不能產生新的強大用家需求,而且困難的情況亦不會在短期之內改善。於是有市場人解釋是一些潛在的需求因為種種因素而被釋放出來。而這些因素包括:
1)英國脫歐,令到市場不明朗因素加大,金融市場不穩定,使到美國不敢加息。這個論調可能在早一、兩個月前仍能適用。但從聯儲局最近一次開會紀錄來看,年底之前美國加息的機會會很大。這個利好因素未必能影響樓市很久。
2)近日港股因為深港通快將開通的緣故,所以無視經濟的不利因素,恒指悄悄逼近24000點水平。而股市的財富效應,市場正面的氣氛,有利部分用家沽股套現,離開股市,進入樓市,因為他們在股市累積到足夠的首期入市。但是股市有上有落,股市也不會只升不跌,因此股市的財富效應不會維持很久。
3)銀行積極承造按揭。一般來說,物業暢旺的時間多在新年之後,主要是銀行新的一年有新的貸款目標,如果員工要「跑數」的話,一般在年初會積極一些。因此銀行較願意放數,收取較廉宜的利息吸客。但今年銀行的生意可能較為困難,在年中也達不到原先目標,於是在78月期間出現按揭息率戰,新承造按揭低見H+1.4%,亦即實質按揭利率在兩厘以下,這刺激了用家入市的意慾。而銀行所做的物業估價,也有上調的趨勢。銀行願意提供流動性,物業按得足,也是用家樂於入市的原因之一。
4)還有一個說法是,自2010年辣招推出的6年來,已積累了不少剛性需求,而今年第三季一次性爆發出來,形成樓市上升的趨勢。問題是這些潛在需求在房屋供應增加的過程中,被完全滿足了沒有?如果還沒有的話,還有幾多個單位的需求仍沒有被滿正呢?
以上所謂利好的因素,有些是很短暫,屬不能持續的。如果市場的需求主要由用家所主導,香港經濟的好壞確實對樓市有影響。而市場是不會錯的,既然CCL巳升穿年初高位,代表樓市已經回升。而新近推出的中原經紀人指數(CSI),達到85.66,屬於一個很高的水平。CSI50為中界綫,50以上為看好的多。如果有85%以上地產代理看好未來的樓市,是否代表樓價仍有上升可能?究竟樓市回升是因為積累的剛性需求爆發出來所導致?還是有其他原因?這有需要繼續研究。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市場對於A類細單需求有增無減。而這些需求增加,部分是辣招所導致的。所謂A類單位是指少於40平方米的單位。這些單位可以是全開放式、一房或兩房小型單位。因為考慮到首次置業的首期,只有400萬元以下能按足9成。而這些單位多是A類單位。有些家庭其實可能需要較大單位居住,但因按揭不足令他們更缺乏首期而「被迫」買細單位。這便會谷大了A類單位的需求。
投資者「扮」首置用家 搶貴細戶?
而另一方面,從投資角度來看,A類所繳的印花稅,包括從價印花稅也是最少的,但投資收益率就最高。所以投資者也集中對A類單位來投資,這也造成A類單位的需求增加。如果投資者想連從價印花稅也慳掉,可能會要求未擁有物業的家人代為購買。結果在統計上,這會是新的用家,使到帳面「用家」的人數增多,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迴避從價印花稅的投資者。這兩項因素結果使到「用家」數目突然增加,特別對於A類單位需求出現大幅增加的情況。原則上這是需求的扭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