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每月儲3千 何時可上車?

<轉載自201552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如何實踐上車的「夢想」?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建議年輕人犧牲玩樂、月儲3,000元,引起極大回響。沒人說得準樓市是否爆破邊緣,但即使明天仍買不起樓,今天也應堅持儲錢習慣。
青年事務委員會上月換主席,由80後的地產商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接任。他日前接受網台專訪,談及如今年輕人關注的買樓問題,建議要找一份收入不錯工作及肯犧牲玩樂。
他稱在現今年代,年輕人買最新智能手機、去旅行變得普及,較過往年代更多消費,可以儲多少錢就看願意犧牲多少,可否「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以一個月入1.5萬元的年輕人為例,可儲500元抑或儲3,000元?他認為,若不肯犧牲,不願儲多點錢,「樓價跌幾多,儲首期都係有排」。
劉鳴煒教買樓 促犧牲玩樂
此番建議惹來激議,既批評他以富二代身份教上車太離地,亦有人以其每月儲3,000元來計算,若要購入其家族華置集團旗下港島新盤「南里壹號」,200多平方呎單位樓價也近500萬元,何年何月才可上車?樓價高企下,無論3成又或1成首期,確實不易,300萬、400萬元樓價的「窮人恩物」,即使月儲3,000元,以每年投資回報5%計,至少17年才儲到100萬元首期,還未計算期間樓價若繼續升的變數。
為了上車而努力儲錢,但又總是追不上樓價,是甚麼心情?出身富裕兼毋須為上車煩惱的劉鳴煒,是否也明白?或許吧!但他口中說月儲3,000元,說多不多,惟月入萬多元的打工仔,連3,000元也儲不到也大有人在。灰心夾雜怨氣,大家心裏都識計這條數,月儲幾千上車,不是十年八載,而是動輒十幾二十年,怎會「睇少啲戲」或「去少啲日本」可追得上?一是更積極加快儲錢,又或明知買樓無望,把心一橫,將錢花在旅行享樂吧,不做樓奴的心態,或多或少被迫出來的,聽到富二代說「不肯犧牲」或「唔願意儲錢」,又怎不是「風涼話」?
一番好意 還是「風涼話」?
不過,即使追上車追到氣咳,劉鳴煒所指的儲蓄,卻也不是沒道理。全球政府放水、低息環境之下,樓價長升,但樓市有周期,不會無止境只升不跌。回顧本港80年代樓價起飛,至97年高峰,及後亦經歷67年的下跌周期,曾經有樓無人肯買。
今次樓市上升期由03年至今,已持續多年,泡沫何時爆破,沒有人有水晶球可以說得準,但樓價脫離市民可負擔水平的警號已屢次出現,去年中文大學公布研究,指以家庭月入中位數約2萬元計算,不吃不住也要長達14.19年時間,才夠錢買一個九龍區約400平方呎以下的單位,遠高於02年的4.68年;上車要依靠父母資助才付得起首期的個案愈來愈多,也助長泡沫吹得更大。
樓市當然有機會再升,但一旦出現下調,則是否可把握機會上車,就始終視乎手上是否有足夠銀彈!儲蓄不是一時三刻的事,除非本身是高薪人士,否則一般打工仔,若沒有持之以恒的儲錢習慣,每月一千幾百好、幾千元也好,也總好過做「月光族」。一年幾次旅行,是當下享受,但享受過後,錢便花了,可有想過日後樓市若下跌,也一樣難上車呢?針沒兩頭利,經濟學者林本利曾教路,買樓無捷徑,置業要靠儲錢,他亦建議年輕人投入社會工作後,也可繼續與家人同住,以便儲蓄。
年輕人將上車視為「夢想」、視置業為創富,是樓市瘋狂下的怪現象,財經評論家曹仁超早前稱,港人最大願望是買樓收租,令他感到可悲,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自己的青春。人生是否需要買層樓,未必人人認同,但儲蓄始終是應該堅持的習慣,打好財政基礎,才會有財務上的自由。月儲是否3,000元?何時買得起樓?何時樓價跌?統統難以預計,但叫人儲蓄,也算是一番好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