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認真面對市民消費形態的轉變

<轉載自20257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去年6月我在這裏寫了一篇文章(註),談論的是疫情過後市面會否回復往日興旺。那時我的結論是︰社會出現了巨大變化,市民生活方式已不一樣,就算市面恢復疫情前的人流,也不能期望消費返回以前水平。

今年1月,我重新檢視半年前寫的文章,對市面情况多了一些觀察︰(1)市民北上消費已成為習慣,不易逆轉;(2)到了長假期,市民多選擇出外旅遊,除內地外,東京、台北、首爾、曼谷等亞洲城市,已成為港人選擇的熱點,原因不外乎當地消費在性價比上較香港優勝;(3)內地旅客來港目的,不再以購物為主,就算是以「窮遊」來形容,也未能掌握箇中情况。筆者認為,他們今天來港遊玩,尤其那些從大灣區內地城市來的,目的就如往日港島和九龍居民到新界一天遊一樣,主要是參觀鄧氏宗祠、青山禪院等名勝,或到元朗買些糕餅手信。當然,今天內地居民有更多「打卡」點,但他們多不會過夜。

盛事增加的人流不會持久

半年又過去了,市面情况有改變嗎?在政府大力催谷下,盛事一項接一項,市面人流確實增加了,特別在盛事舉辦的地區,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舉行期內,不單球賽所在地九龍東,整個香港都好像熱鬧起來,酒店訂房率也有上升。不過盛事增加的人流不會持久,市面很快平靜下來,帶來的消費更是「曇花一現」,不僅無法「帶旺個市」,店舖和餐館老闆都覺得生意無「起色」。

更使人擔憂的是:到了長假期,例如過去「五一」勞動節連接佛誕的長假期,原盼望多了內地黃金周的旅客來港,市面會熱鬧起來;想不到的是,這幾天出外旅遊的港人,竟超過來港內地旅客人數。總言之,現在無論是盛事舉辦的日子,或內地長假期,市面看來都無法恢復往日旺盛。

平靜市面和疲弱消費 可能是常態

旅客對刺激消費的作用既然有限,這樣,現在市面冷清的情况可以扭轉嗎?我們得承認:市民習慣北上消費和網上購物,已是不能逆轉的趨勢。亦即是說,現在相對平靜的市面和疲弱消費,可能就是以後常見現象。因此,與其集中精力、千方百計催谷人流,不如認真面對目前困局,深入了解市民消費形態的轉變。這樣或許可以為現在「慘淡經營」的局面,打出一條持續生存的道路。

市民消費形態出現了什麼改變?現在可看出的端倪有以下幾項。

市民消費以「實用性」為準則

首先,市民對於奢華生活的追求,已不如過往熱中。這並非說市民對於華衣美食無興趣,但他們知道,能夠得到這樣享受的,是極少數富有人家;自己能夠生活不虞匱乏、閒時有餘錢增添樂趣,這樣便應感到滿足。况且今天社會重視的,再不是過往那樣炫耀財富的時代——君不見今天本地或跨國公司總裁,他們在周年業績發布會上穿的,與在旁打點的員工幾乎沒有分別!

筆者不敢說市民不再嚮往華衣美食,或甘於平淡簡樸生活,惟過往以奢華生活為身分象徵的人已少之又少。當然,售賣高價貨的名店自有它們的顧客,但市面更多看到的,總是一些一般市民有經濟能力購買的物品。這些物品的價錢雖非特別便宜,惟勝在實用性高,市民日常都用得着。同樣,現在餐飲業標榜的,並不是菜單上食物如何珍貴、別處無法享受,而是物有所值,即今天講的「抵食」——顧客以合理價錢,即可滿足他們對食物的要求。

總括而言,今天市民的消費態度,無論在衣著和飲食方面,皆以「實用性」為準則。市面少見了一些「五花八門」的店舖和食肆,連鎖店售賣的總是一些「千篇一律」的貨物,市民購物和飲宴情景好像變得平淡。惟只要店舖和食肆經營者能夠迎合市民喜好,生意還是有得做的。

平民這種平實消費形態,也同樣適用於訪港內地居民。「自由行」實施初期,訪港內地客多以購物為目的,而且瘋狂程度令人咋舌。到他們多來幾次,要買的東西都買了、要吃的都吃了,消費意欲自然大不如前。現在內地旅客的購物心態,與本地居民其實無太大分別。

保育意識與「斷捨離」文化的影響

市民消費形態轉變,另有一點不可忽略的,是他們對環境保育的覺醒。相信市民都記得「地球先生生病了」這句環保宣傳口號。政府過去推行的環保措施,效果雖待改進,例如垃圾徵費便不應一拖再拖,但無可置疑的是市民保育意識提高了。

市民保育意識與消費行為有什麼關係?政府推行的保育措施,重點在於減少環境污染和降低碳排放量,惟要達到目的,說到底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市民不隨意浪費資源、改變自己過往消費習慣,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市民也意識到,保育不單是減少浪費,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應為了滿足一己欲望而胡亂消費。無論是購物或飲宴,都應適可而止,這樣才是「精明」消費者。

近年一些民間團體倡議簡樸生活,儘管未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但也帶出了盛極一時的「斷捨離」文化。一些市民可能為了騰出較大生活空間,而捨棄擁有多時卻不必要的物品。不過更多市民覺得︰與其積存連自己都記不起的東西,何不把部分送贈他人或志願機構?與其日後要想辦法捨棄舊物,為什麼原先就不隨意加添新的?現在市民的購物心態,明顯比以前謹慎。經濟能力當然是重要考量,但意識上也不想擁有太多。周圍堆積多是用不着的物品,本身就是一種負累!市民的保育意識若持續下去,相信商人在銷售策略上也應不斷調整;單是鼓勵市民消費,並非上策。

人口老化對整體消費產生負面作用

最後,是人口組合的變化與消費關係。首先,香港人口整體數目近年近乎沒有增加,大約維持在730萬至750萬間,未來也只會保持平穩。至於人口組成方面,受到移民(移出和移入)因素影響,多了非本地出生的居民。他們的消費習慣,對市場的衝擊已陸續浮現,例如他們較傾向網上購物。

另一人口組成變化,是談論多時的人口老化。長者因多沒有固定收入,消費不能太隨意;他們還得顧及因健康衰退而來的醫療開支。總的一句:香港人口急速老齡化,難免對整體消費產生負面作用,市面人流也難恢復往日情景(日本的老化過程是例子)。現在唯一增加人流的對策,是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並多留兩三天。這方面政府已出盡「洪荒之力」,惟旅客的消費總不能替代本地居民留下的空間。

總結而言,過去兩三年市面冷清的局面,造成的原因眾多且複雜。政府舉辦連串盛事,及爭取更多歐美以外的旅客訪港,其實已使市面維持相當人流。不過市面近年出現的變化,情况絕非是短暫的。政府必須認真面對、探討其中原因,更應聯同社會各界共謀對策,不能奢望往日熱鬧情景及旅客瘋狂消費的現象,會重臨香港這個亞洲盛事之都。

註:〈市面的熱鬧和繁榮會重現嗎?〉,20246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