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瀕危綠海龜南沙人工島產卵 官媒:印證海洋生態優良

<轉載自20257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海洋生態環境實驗站(南沙站)科研人員聯合駐礁環保部門,日前在南沙群島永暑礁首次發現一處綠海龜產卵場。官媒稱,該產卵場位於相較於此前在西沙北島等地發現的產卵場向南約800公里,印證了南沙海域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為瀕危物種提供了適宜的棲息條件。

永暑礁是中國在南沙3個大型人工島之一。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院島礁綜合研究中心支持的常態化生態調查中,南沙站科研人員在永暑礁沙灘區域發現深度約30厘米、呈不規則圓形的凹陷,周邊散落着翻動的沙粒。這與綠海龜典型的產卵習性高度脗合,疑似海龜產卵後留下的沙坑痕迹。

研設保護性監控

為確認這一判斷,南沙站聯合駐礁環保部門啟動專項調查,通過佈設監測設備和夜間巡邏查證,科研人員成功獲取海龜在沙灘活動(包括上岸與返回海洋)的影像紀錄。現場也採集到形態典型的海龜卵樣本,卵殼潔白堅韌、直徑約4厘米,經鑑定確為綠海龜卵。綜上發現,確認該區域已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綠海龜產卵場。

南沙站負責人表示,未來,該站將聯合駐礁環保部門對該區域實施保護性監控,並啟動相關環境因子監測,為後續孵化研究奠定基礎。這一發現將推動中國南海島礁生態系統保護體系的完善,為全球海龜保護網絡貢獻新的數據。

中國在南沙群島完成了疏浚以及填海造島後,長期遭受獲得美國政府資助的智庫「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嚴厲批評。今年初,AMTI發表報告稱,疏浚填埋工程對南海海洋棲息地造成的破壞,三分之二來自中國的人工島建設。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台學者:制裁「表面意義大於實質」

<轉載自20257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學者認為,台灣多數軍工產業鏈跟大陸的連結非常薄弱,大陸相關做法實質沒有太多影響。大陸學者則指出,這次制裁明確釋放信號,相關機構不能一邊依靠大陸,一邊支持「以武謀獨」行徑。

中央社昨引述淡大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分析指出,這次大陸的做法,相信與台灣日前也針對中芯、華為半導體做實體管制;以及台灣開始進行漢光演習,北京視之為「以武謀獨」、「倚美謀獨」有關。張並指出,這八間實體,大部分與大陸方面的業務往來不是非常頻繁、密切。

台灣學者認為,台灣多數軍工產業鏈跟大陸的連結非常薄弱,大陸相關做法實質沒有太多影響。大陸學者則指出,這次制裁明確釋放信號,相關機構不能一邊依靠大陸,一邊支持「以武謀獨」行徑。

中央社昨引述淡大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分析指出,這次大陸的做法,相信與台灣日前也針對中芯、華為半導體做實體管制;以及台灣開始進行漢光演習,北京視之為「以武謀獨」、「倚美謀獨」有關。張並指出,這八間實體,大部分與大陸方面的業務往來不是非常頻繁、密切。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美航母入南海 解放軍轟炸機掛反艦導彈巡黃岩島

<轉載自20257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航母艦隊正在南海活動之際,解放軍南部戰區昨日出動海空兵力,包括多艘軍艦,以及戰機、遠程轟炸機,在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開展戰備警巡。軍方播出巡航短片,多次特寫展示軍機掛載的反艦導彈,被內地軍迷認為威懾用意明顯。

被指威懾用意明顯

解放軍南部戰區通報稱,6月以來,戰區部隊組織海空兵力持續加強黃岩島領海周邊海空域巡邏警戒,進一步強化有關海空域管控力度,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根據南部戰區發布短片,可見054A型護衛艦大理艦,056A型護衛艦遂寧艦、阿壩艦等軍艦巡弋,空中則有殲16戰鬥機、轟6K轟炸機等攜彈於黃岩島上空低飛掠過。其中轟6K掛載了鷹擊12反艦導彈,該款超音速導彈專門打擊大中型艦艇。

開源信息顯示,美國華盛頓號航母艦隊周二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在黃岩島東北部海域活動。菲律賓ABS-CBN新聞報道,美軍周三邀請日本、加拿大以及澳洲等盟國駐菲工作人員以及菲記者等上艦參觀。公布的艦載機起飛和着艦畫面顯示,美軍起飛至少3F18和至少一架F35C,都是掛彈升空,最後還有疑似掛載伙伴加油吊艙的F18降落畫面。

菲巡邏船抵近黃岩島

與此同時,菲海警最大型巡邏船之一的BRP TERESA MAGBANUA號昨抵達黃岩島以東海域活動,距離黃岩島約28海里。


 








南部戰區短片顯示,轟6K轟炸機掛載了鷹擊12反艦導彈於黃岩島上空低飛掠過。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認真面對市民消費形態的轉變

<轉載自20257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去年6月我在這裏寫了一篇文章(註),談論的是疫情過後市面會否回復往日興旺。那時我的結論是︰社會出現了巨大變化,市民生活方式已不一樣,就算市面恢復疫情前的人流,也不能期望消費返回以前水平。

今年1月,我重新檢視半年前寫的文章,對市面情况多了一些觀察︰(1)市民北上消費已成為習慣,不易逆轉;(2)到了長假期,市民多選擇出外旅遊,除內地外,東京、台北、首爾、曼谷等亞洲城市,已成為港人選擇的熱點,原因不外乎當地消費在性價比上較香港優勝;(3)內地旅客來港目的,不再以購物為主,就算是以「窮遊」來形容,也未能掌握箇中情况。筆者認為,他們今天來港遊玩,尤其那些從大灣區內地城市來的,目的就如往日港島和九龍居民到新界一天遊一樣,主要是參觀鄧氏宗祠、青山禪院等名勝,或到元朗買些糕餅手信。當然,今天內地居民有更多「打卡」點,但他們多不會過夜。

盛事增加的人流不會持久

半年又過去了,市面情况有改變嗎?在政府大力催谷下,盛事一項接一項,市面人流確實增加了,特別在盛事舉辦的地區,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舉行期內,不單球賽所在地九龍東,整個香港都好像熱鬧起來,酒店訂房率也有上升。不過盛事增加的人流不會持久,市面很快平靜下來,帶來的消費更是「曇花一現」,不僅無法「帶旺個市」,店舖和餐館老闆都覺得生意無「起色」。

更使人擔憂的是:到了長假期,例如過去「五一」勞動節連接佛誕的長假期,原盼望多了內地黃金周的旅客來港,市面會熱鬧起來;想不到的是,這幾天出外旅遊的港人,竟超過來港內地旅客人數。總言之,現在無論是盛事舉辦的日子,或內地長假期,市面看來都無法恢復往日旺盛。

平靜市面和疲弱消費 可能是常態

旅客對刺激消費的作用既然有限,這樣,現在市面冷清的情况可以扭轉嗎?我們得承認:市民習慣北上消費和網上購物,已是不能逆轉的趨勢。亦即是說,現在相對平靜的市面和疲弱消費,可能就是以後常見現象。因此,與其集中精力、千方百計催谷人流,不如認真面對目前困局,深入了解市民消費形態的轉變。這樣或許可以為現在「慘淡經營」的局面,打出一條持續生存的道路。

市民消費形態出現了什麼改變?現在可看出的端倪有以下幾項。

市民消費以「實用性」為準則

首先,市民對於奢華生活的追求,已不如過往熱中。這並非說市民對於華衣美食無興趣,但他們知道,能夠得到這樣享受的,是極少數富有人家;自己能夠生活不虞匱乏、閒時有餘錢增添樂趣,這樣便應感到滿足。况且今天社會重視的,再不是過往那樣炫耀財富的時代——君不見今天本地或跨國公司總裁,他們在周年業績發布會上穿的,與在旁打點的員工幾乎沒有分別!

筆者不敢說市民不再嚮往華衣美食,或甘於平淡簡樸生活,惟過往以奢華生活為身分象徵的人已少之又少。當然,售賣高價貨的名店自有它們的顧客,但市面更多看到的,總是一些一般市民有經濟能力購買的物品。這些物品的價錢雖非特別便宜,惟勝在實用性高,市民日常都用得着。同樣,現在餐飲業標榜的,並不是菜單上食物如何珍貴、別處無法享受,而是物有所值,即今天講的「抵食」——顧客以合理價錢,即可滿足他們對食物的要求。

總括而言,今天市民的消費態度,無論在衣著和飲食方面,皆以「實用性」為準則。市面少見了一些「五花八門」的店舖和食肆,連鎖店售賣的總是一些「千篇一律」的貨物,市民購物和飲宴情景好像變得平淡。惟只要店舖和食肆經營者能夠迎合市民喜好,生意還是有得做的。

平民這種平實消費形態,也同樣適用於訪港內地居民。「自由行」實施初期,訪港內地客多以購物為目的,而且瘋狂程度令人咋舌。到他們多來幾次,要買的東西都買了、要吃的都吃了,消費意欲自然大不如前。現在內地旅客的購物心態,與本地居民其實無太大分別。

保育意識與「斷捨離」文化的影響

市民消費形態轉變,另有一點不可忽略的,是他們對環境保育的覺醒。相信市民都記得「地球先生生病了」這句環保宣傳口號。政府過去推行的環保措施,效果雖待改進,例如垃圾徵費便不應一拖再拖,但無可置疑的是市民保育意識提高了。

市民保育意識與消費行為有什麼關係?政府推行的保育措施,重點在於減少環境污染和降低碳排放量,惟要達到目的,說到底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市民不隨意浪費資源、改變自己過往消費習慣,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市民也意識到,保育不單是減少浪費,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應為了滿足一己欲望而胡亂消費。無論是購物或飲宴,都應適可而止,這樣才是「精明」消費者。

近年一些民間團體倡議簡樸生活,儘管未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但也帶出了盛極一時的「斷捨離」文化。一些市民可能為了騰出較大生活空間,而捨棄擁有多時卻不必要的物品。不過更多市民覺得︰與其積存連自己都記不起的東西,何不把部分送贈他人或志願機構?與其日後要想辦法捨棄舊物,為什麼原先就不隨意加添新的?現在市民的購物心態,明顯比以前謹慎。經濟能力當然是重要考量,但意識上也不想擁有太多。周圍堆積多是用不着的物品,本身就是一種負累!市民的保育意識若持續下去,相信商人在銷售策略上也應不斷調整;單是鼓勵市民消費,並非上策。

人口老化對整體消費產生負面作用

最後,是人口組合的變化與消費關係。首先,香港人口整體數目近年近乎沒有增加,大約維持在730萬至750萬間,未來也只會保持平穩。至於人口組成方面,受到移民(移出和移入)因素影響,多了非本地出生的居民。他們的消費習慣,對市場的衝擊已陸續浮現,例如他們較傾向網上購物。

另一人口組成變化,是談論多時的人口老化。長者因多沒有固定收入,消費不能太隨意;他們還得顧及因健康衰退而來的醫療開支。總的一句:香港人口急速老齡化,難免對整體消費產生負面作用,市面人流也難恢復往日情景(日本的老化過程是例子)。現在唯一增加人流的對策,是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並多留兩三天。這方面政府已出盡「洪荒之力」,惟旅客的消費總不能替代本地居民留下的空間。

總結而言,過去兩三年市面冷清的局面,造成的原因眾多且複雜。政府舉辦連串盛事,及爭取更多歐美以外的旅客訪港,其實已使市面維持相當人流。不過市面近年出現的變化,情况絕非是短暫的。政府必須認真面對、探討其中原因,更應聯同社會各界共謀對策,不能奢望往日熱鬧情景及旅客瘋狂消費的現象,會重臨香港這個亞洲盛事之都。

註:〈市面的熱鬧和繁榮會重現嗎?〉,2024628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中方制裁菲《海域法》推手 斥損華利益破壞關係

<轉載自20257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外交部昨宣布,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Francis Tolentino)實施制裁,禁止其入境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托倫蒂諾任參議員時,曾是《菲律賓海域法》的主要推動人,該法案將南海黃岩島和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及相關海域納入菲方海洋區域。

中國外交部批評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個別反華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在涉華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惡意言行」,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中菲關係。

托倫蒂諾在社交平台表示,中方的制裁對他而言是「一枚榮譽徽章,也是我堅定不移地保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尊嚴的證明」,他續指將繼續與菲海軍、海警和漁民站在一起,捍衛「西菲律賓海」(南海),沒有外國勢力可以令他噤聲。菲總統小馬可斯去年11月簽署《菲律賓海域法》,中國同月公布黃岩島領海基線,正式將黃岩島納入領土領海管轄,並連日派海軍、海警巡邏。托倫蒂諾今年4月在參議院聽證會稱中國間諜已經混入菲律賓的官僚體系,5月競逐連任時又多次抨擊中國海警在南海的「侵犯行為」。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50到1億 黨員增幅折射歷史

<轉載自20257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至2024年底黨員人數破億。最新「黨內統計公報」顯示,其中有2810.8萬名黨員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入黨的,此外還有2142.0萬人申請入黨,等待確定和考察。

中共1921年建黨時50多名黨員,到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前約6萬人,隨着大量中共黨員被剿殺、逮捕,或叛變、退黨,全黨減至1萬多人。延安時期迫切需要壯大規模,發展黨員達到第一個高峰期,1937年只有4萬多黨員,到1938年底已發展到50多萬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黨員規模快速增長,從建政初期的447萬人,到1956年突破1000萬人。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要求「吐故納新」大量補充新血,黨員人數從1969年的2200萬猛增至1977年的3500萬。改革開放時期,中共致力吸納精英人才,江澤民時期容許資本家入黨。

2012年全國發展黨員323.3萬名,是年11月習近平上台後要求「重質不重量」,提高入黨門檻。2013年至2016年間,每年入黨人數均「負增長」,2016年只批准191.1萬人入黨。

疫情期現入黨潮 該年增逾400萬人

2021年內地新冠疫情高峰期一度有200多個中高風險地區,波及20餘個省份,當局執行嚴厲管控制度,正值用人之際,該年度批准入黨人數急增至438.3萬,約兩倍於前後年份。


 













圖為江蘇南通基層黨員參觀廉政展館。中共黨員破億,習近平強調自我革命是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

中共黨員破億 習:執紀寸步不讓 指執政環境異常複雜 「自我革命這根弦必須繃得更緊」

<轉載自20257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天(71)是中共建黨104周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昨發布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共黨員破億,達到1.271億名,比上年淨增108.6萬名;基層黨組織525萬個,按年淨增7.4萬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昨強調,中共面臨的執政環境異常複雜,「自我革命」這根弦必須繃得更緊,要堅持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全黨釋放監督執紀(監督職責和執行紀律)一嚴到底、寸步不讓的信號,形成震懾效應。

新華社引述中組部稱,中共黨員總量平穩增長,總量按年增加1.1%。全年有213.1萬人入黨,其中52.6%是生產、工作一線人員,54.4%具大專及以上學歷,83.7%35歲及以下。全黨32.7%是工人和農民;57.6%具大專及以上學歷,按年提高1.4個百分點;女黨員佔30.9%,按年提高0.5個百分點。

32.7%為工農 57.6%具大專學歷

內地近年推進「黨的組織體系全覆蓋」,全國共設立基層黨委30.6萬個、總支部33萬個、支部461.4萬個,分別比上年增加0.9萬個、0.5萬個、6萬個。現任委派駐村的第一書記19.2萬名,覆蓋全國39.5%的行政村。全國共有機關基層黨組織80萬個,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100.1萬個,企業基層黨組織160萬個,社會組織基層黨組織18.3萬個。

基層組織達525萬個

昨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治『四風』長效機制」進行第21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向全國黨員致以「七一」的節日問候。他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中共自我革命一條重要經驗。

「我們黨肩負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面臨的執政環境異常複雜,自我革命這根弦必須繃得更緊。」習近平說,黨組織和黨員無論處在哪個層級、擔負什麼工作,都應該有自我革命的責任;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更要在自我革命上以身作則。

習:注重幹部忠誠 重視輿論監督

習近平要求黨員積極參加黨內政治生活,勇於自我省察,自覺接受黨組織教育和各方面監督;選人用人要加強黨性鑑別,注重考察幹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誠度廉潔度。他說,反腐敗必須規範權力運行,注重查找權力運行漏洞、補齊制度短板。

習近平表示,從嚴監督執紀是中共自我革命的利器,對違紀違法問題必須堅決處理,要重視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前哨」作用,要加大風腐同查同治力度,將黨風黨紀硬要求變為硬舉措、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向全黨釋放一嚴到底、寸步不讓的信號,形成震懾效應。中央政治局成員在落實管黨治黨責任上要為全黨樹標竿、作表率。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故宮百歲台與美合作非大陸 國台辦:諷刺又可悲

<轉載自20256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在記者會上,針對媒體提問稱台灣領導人賴清德日前表示,台北故宮博物院將與美國博物館合作,不打算與大陸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一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何其諷刺,何其可悲」。

朱鳳蓮表示,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珍藏着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瑰寶,承載着兩岸同胞共同記憶,是兩岸同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傳承好、弘揚好中華歷史文化遺產。」她批評,民進黨當局出於「謀獨本性」和政治私利,一方面極力推進「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又利用中華文化瑰寶大做政治文章,「何其諷刺,何其可悲!」

提到台灣將華為、中芯國際等大陸晶片研發企業納入「出口管制名單」,朱鳳蓮表示,正告民進黨當局,進行技術封鎖阻止不了大陸科技創新步伐;企圖「脫鈎斷鏈」遲滯不了大陸產業升級進程。民進黨當局任何破壞兩岸經濟合作的行徑,都只會損害台灣企業自身競爭力,限縮台灣經濟自身發展空間。事實一再證明,兩岸攜手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才是人間正道。

陸93閱兵邀國民黨老兵 台斥統戰 再掀國共抗戰主力爭議 國台辦:兩岸應同紀念

<轉載自20256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將舉辦大規模活動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此舉在台灣觸動「國共抗戰主力之爭」的討論。台國防部長顧立雄昨(25)表示,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毋庸置疑,批評中國大陸用統戰伎倆分化台灣社會的團結。國台辦則指出,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批評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謀獨挑釁,罔顧歷史事實,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大陸官方前天表示,為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93日舉行閱兵將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到現場觀禮,也邀請有關國家領導人、前政要、高級別官員。中央社報道,顧立雄列席台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會議前受訪表示,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毋庸置疑。中國大陸一貫用這種統戰伎倆分化台灣社會的團結,呼籲退役官兵要有所警惕。

台擬辦反侵略活動 關注解放軍

顧立雄指出,大陸一貫用這種認知戰、輿論戰分化台灣,希望民眾及退役官兵不要受誘惑。屆時台國防部也會舉辦「反侵略、護家園」等一系列相關活動,邀請退役官兵及烈士遺族參與,表彰反侵略的決心。他稱,台國防部會著重通過紮實且實戰化的訓練、新式裝備的獲得,並運用戰略、戰術層級的戰法,遂行防衛作戰任務,並密切關注解放軍可能使用的侵台手法,這才是台國防部真正關注的。

在北京,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

朱鳳蓮:台灣光復是抗戰重要果實

她指出,台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大肆兜售「台獨」分裂謬論,罔顧歷史事實,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背叛民族,令人不齒;「鑒往知來,希望廣大台灣同胞和我們一道,銘記抗戰歷史,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促祖國統一,共同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

華駐以使館:台胞證可登記撤僑

提到近期以伊衝突爆發後,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發布中國公民撤離登記通知,包括持有台胞證的台灣民眾也可登記。台陸委會卻稱大陸藉此形塑「台灣人民保護者」形象。朱鳳蓮對此表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目前部分台灣同胞已安全撤離至周邊國家。她稱始終高度重視維護海外台胞的安全和正當權益。從提供領事證件服務,到協助處理外國涉台民事糾紛及經濟、刑事案件,從遭遇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到戰亂衝突緊急撤僑,都第一時間與當地台胞聯繫,提供必要協助。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台造首潛艇出海試浮航 海鯤號測試結果牽動後續7艇預算

<轉載自20256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自造潛艇原型艇「海鯤」號昨日首次海試,駛出高雄港外海,以自主動力進行6小時海上浮航測試後返回。海鯤號的海試結果將牽動7艘後續潛艇的預算執行,台船與台灣海軍簽訂今年11月前交艇,但海鯤號後續的潛航及戰鬥系統測試尚未有時間表。

據中央社等台灣傳媒報道,昨日上午8時許,海鯤號緩緩離開高雄港台船碼頭,甲板及帆罩上有超過10名技術人員與官兵。帆罩內的光電桅杆豎起,舷號「711」清晰可見。一旁台船的工作船伴隨航行。下午230分,海鯤號順利返回台船碼頭。岸邊大批軍事迷、民眾圍觀。台灣海軍在海試海域安排M109突擊艇、光六導彈快艇、成功級導彈巡防艦等戒護,確保海試順利。

海鯤號建造方台船董事長黃正弘昨晚證實,海鯤號已經啟動海上測試,今次出海人員由海鯤號未來服役的台灣海軍256戰隊人員優先。知情人士表示,海鯤號已經完成泊港測試,昨日海試估計檢測動力系統及航行儀器。海鯤號14日在高雄港區內以自身動力試航,經3天調整,昨日正式出港。

台船與台灣海軍簽訂今年11月前交艇,這代表海鯤號須在未來5個月陸續完成浮航、潛航與武器系統測試工作,且測試結果與7艘後續潛艇預算息息相關,因後續潛艇建造費用在年度預算案中遭在野黨提案凍結50%(10億元新台幣),需待原型艇海試通過並向立法院專報後始得動支。

根據台灣海軍規劃,海鯤號的海試工作將執行至930日。前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曾透露,海鯤號海試涉及31個項目,包含浮航、淺水、深水測試,也會測試戰鬥系統、發射一枚操雷(訓練用魚雷),確定水下作戰能力無虞。

海鯤號是台灣自造的海鯤級防禦潛艇首艇,任務是阻截解放軍海軍艦隊進入太平洋,避免台灣周圍海域遭到包圍封鎖或突破封鎖。

賴清德:續編列更多預算 盼朝野支持

身兼台灣三軍統帥的賴清德昨赴陸軍十軍團58炮兵指揮部視導美製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賴清德致辭時強調,台灣當前區域挑戰仍存在,會持續推動防務改革、編列更多軍費預算,希望立法院不分朝野支持。


海鯤號潛艇於2025617日海試,舷號「711」清晰可見,一旁並有小船伴隨航行。隨後海鯤號出港,以自主動力進行海上浮航測試。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台傳媒人南方朔去世 享年80歲

<轉載自20256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資深傳媒人、政治評論員南方朔(本名王杏慶)前日去世,享年80歲,家人證實他早前因肺炎留院。南方朔生前關心時政,長年針砭時事,作家龍應台形容他「江山為懷,淡泊為志」。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昨披露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創會董事南方朔去世消息,提到南方朔19441113日出生(中央社報道南方朔1946年出生)於重慶,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

南方朔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主筆等職,1987年與王健壯、司馬文武、周天瑞等人創辦《新新聞》,也曾任職《亞洲週刊》,亦在台港多份報章包括《明報》開專欄筆耕不輟。

《聯合報》指,南方朔年輕時毅然脫離體制、催發民間力量,策劃參與街頭運動。之後從街頭走回書房,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讀書、寫評論。他的評論掌握社會脈動,關心年輕族群,論述鏗鏘有力,是文化政治上重量級的大師。

龍應台在facebook稱,南方朔讀小學時,修理飛機的父親遭遇爆炸去世,由此,「陪伴瘦弱的媽媽搓洗衣服的苦孩子和深思苦讀的清絕少年,看國家、看社會、看人生,可能都有一種幽微的孤獨、不得不的深刻」。

立院通過台軍加薪 增招募留營誘因

<轉載自20256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立法院昨三讀修正通過「軍人待遇條例」部分條文,未來志願投入軍旅者每月「加給」(額外薪酬或津貼)增加一倍以上,至每月3萬元(新台幣,下同,約8000港元)。另外也新增戰鬥部隊「加給」,提升官兵進入戰鬥部隊的誘因。

台立法院會通過的軍人待遇條例部分條文,由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案。藍營認為台海局勢緊張,為提升台軍招募及留營誘因,明年元旦起,15萬志願役官兵不分階級每月「加給」由現行1.3萬元至1.5萬元不等,一律提升至3萬元。戰鬥部隊、支援部隊也新增「加給」。台「太報」報道,修法過後,志願役二等兵起薪為56,000元,戰鬥部隊服役者起薪最高68,000元。

條文還增訂超時「加給」,且規定當消費者物價指數增3%時應調整「加給」;官兵薪資總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等於義務役新兵月薪由現行21,350元,加至法定最低工資28,590元。

台國防部稱樂見加薪,但推估全年需新增近300億元預算。行政院認為在野黨團此次修法涉嫌違法,將審慎研議合法合憲的救濟方式。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撤持陸定居證者台身分 陸委會被質疑濫權

<轉載自20256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民眾張立齊因持有大陸定居證,成為陸委會撤銷台灣身分首例。張立齊昨日批評稱,這是台灣「兩岸條例」沒有明確規定的事情,質疑政府非法行政濫權迫害。陸委會昨晚回應「不要心存僥倖,挑戰政府執法決心」。

中央社報道,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前日表示,陸委會416日發布解釋令指出,若台灣民眾持用大陸定居證,即違反「兩岸條例」第9條之1的規定,依規定將取消台灣身分。梁文傑稱經清查,張立齊已在2024年領用陸方的定居證,經過確認,已經廢止他的台灣身分;如果他未來要入境台灣,必須與大陸民眾一樣申請許可,獲准後才能入境。

福建東南衛視其後轉載張立齊短片回應遭除籍一事,他稱自己是2024年第一個參與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新政策獲得福建定居證的台灣青年教師,兩岸統一是歷史大勢,兩岸融合發展也是時代的趨勢,「鼓勵台灣青年跳脫束縛、跳脫民進黨的打壓及綁架」。張立齊在福建華僑大學任教,他去年1月在廈門領取大陸定居證,成為陸方宣傳對象。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從2025邁向2035 中國不僅需要製造升級

<轉載自202562 明報 社評>

剛過去的5月,是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滿10周年。自從被特朗普用作遏制中國崛起的藉口後,這項發展戰略由明轉暗推動。經過十年耕耘,外界普遍認同中國基本達成當初訂立的「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目標。中國如何佈局下一個10年的產業升級,會否推出「中國製造2035」,也成為外界新焦點。2035年在中共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裏本就是一個關鍵年份。若仔細審視「中國製造2025」,也不難發現2025年從來不是它的終點,2035年一直存在於這項規劃之中。由此觀之,看待中國發展戰略,名稱未必關鍵,更需要關注的是具體要做什麼、如何推動,對中國的發展軌迹、對世界格局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製造2025 迎難而上收碩果

「中國製造2035」近日再度引起討論,源於彭博社報道北京正起草一份未來10年的科技自主規劃,聚焦於晶片製造等關鍵技術,但為了避免引起西方國家針對,新規劃或不會稱為「中國製造2035」。報道引述的消息,不論是中國正在制訂「十五五」規劃,還是中國官員當前的決策焦點,包括如何透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來提振經濟、如何在晶片與新能源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實際上都不是秘聞。這則看似無甚新意的報道受到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少人觀察解讀中國經濟決策時,仍傾向於優先套用地緣政治博弈框架,將中國發展進程簡化為大國競爭的敘事方式,相對忽略了中國自身反覆強調的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邏輯。

國務院在201558日公布《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推動中國擺脫「低端世界工廠」標籤,在高端產業鏈佔據一席之地。中共強調「發展就是硬道理」,視產業轉型升級為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但中國的雄心成為西方的夢魘。對中國可能挑戰其科技壟斷地位的深層恐懼,直接導致美國將技術競爭泛安全化與意識形態化。特朗普首個任期內發動貿易戰,猛烈打壓中國,北京選擇避其鋒芒,「中國製造2025」淡出官方論述,但推動步伐並未停歇。去年10月,同樣由彭博社發布的追蹤結果顯示,儘管面對美國關稅打擊、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中國製造2025」各項發展目標中,中國仍於無人機、太陽能電池板、高速鐵路、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等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並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科技等領域快速縮小差距。

頗具歷史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科技封鎖成為中國淬煉科技自主能力的催化劑。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內濫施禁令,令中興通訊短暫休克,中國另一通訊網絡巨企華為更被粗暴封殺。面對美國重重封鎖,華為全力自研晶片,2023年重回5G手機市場。在晶片製造最前沿,中芯也在無法獲取最先進光刻機的情况下,通過創新工藝實現7納米製程的量產,並向更尖端製程邁步。這些案例生動詮釋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外部壓力強化了中國產業鏈協同攻關的集體意志,資源加速向「卡脖子」領域傾斜。這正是彭博社所指北京醞釀科技自主新規劃的題中之義。事實上,中共決策層2020年審議「十四五」規劃時提出的一系列2035年遠景目標中,就包括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美國遏制有增無減 攻堅「卡脖子」打硬仗

「中國製造」戰略從一開始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力爭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是2035年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則是到2049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中國製造2035」之所以看似敏感,是因為有「2025」遭美國打壓的前車之鑑,但「2025」交出的成績單,足以說明「2035」並非遙不可及。對中國而言,2035年的象徵性絕不止於達成建設製造強國的階段性任務,它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2021年中共建黨100年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49年中共建政100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間點。它還是「中國標準2035」的收官之年。「中國標準2035」在2018年浮現,到2021年隨着《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出台而明確。相較於「中國製造2025」側重技術追趕,「中國標準2035」的核心是建立自主技術標準並向外推廣,爭奪未來全球科技發展的規劃制定權。

美國打壓「中國製造2025」之時,中國步步為營地在科技創新、基礎建設、高等教育與產業規劃等關鍵領域推進結構性改革,着力「補短板」,尋求突破。晶片產業巨擘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近日便指出,4年前輝達在中國市佔率近95%,現在只剩50%,另一半就是中國本土的技術,美國出口管制反而刺激中國加速發展。二進宮的特朗普用「對等關稅」向中國攤牌,卻換來強硬反擊,嘗到苦頭。

美國遏制中國科技崛起、維護自身霸權的企圖仍未動搖,最新例證是升級針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試圖在全球封殺華為的昇騰人工智能晶片。只要中國仍有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美國就不會善罷甘休。中國應對之道唯有篤行不怠,持續強化科技自主與產業韌性,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效不僅體現於經濟體量與科技實力的躍升,更根本的檢驗在於能否轉化為全體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實質性提高。走向2035年,這是比單純的技術追趕更為深刻的追求。

From 2025 to 2035: A New "Made in China" Plan

AS China marked in May the 10th year since it presented the "Made in China (MIC) 2025" master plan, it was widely agreed that China has generally achieved its initial goal of "becoming a global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The world now focuses on how China will plan its industrial upgrading for the next decade, and whether there will be an MIC 2035 plan.

Bloomberg recently reported that Beijing was drafting a 10-year techn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plan, prioritising core technologies like chip making. However, to avoid triggering antagonism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e new plan may not carry the title of "MIC 2035".

In fact, there is nothing secret in the information cited in the report, no matter the fact that China is develop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or the current policy focus of Chinese officials like boosting the economy through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consumption, and pursuing breakthroughs in chips,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other core technological domains. The attention to the report, to a certain extent, underscores the tendency of many still interpreting China's economic strateg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often oversimplifying the nation's progress as merely a facet of great-power rivalry.

The MIC 2025 blueprint was announced on 8 May 2015 by the State Council, to rid China of the "low-end factory of the world" label and find a foothold in high-end industrial chain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s the only path to national strength, but the US harbours deep fear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China challenging its domina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sequently, during his first presidential term, Donald Trump started a trade war to bash China.

In response, Beijing opted for a low-profile approach, allowing MIC 2025 to fade from official parlance while continuing its progress for the initiative. According to tracking results released by Bloomberg in October last year, despite facing US tariffs, export controls and financial sanctions, China had still managed to secure a leading position globally in drones, solar panels, high-speed railways, electric vehicles and lithium batteries. Moreover, it had rapidly closed gaps in domain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miconductors and biotechnology. All these aspects were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set out in the MIC 2025 plan.

Ironically, the US's technological blockades have catalysed China's achievement in techn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External pressures have bolstered the collective will in Chinese industrial chains to break through challenges as one, leading to an accelerated flow of resources towards fields that are considered a US stranglehold.

The "Made in China" strategy's second phase aims at a mid-level position among global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s by 2035. In the third phase, the country targets to achieve a world-leading status by 2049 in terms of overall strength. Notably, 2035 is the concluding year of the "China Standards 2035" blueprint, which focuses on formulating and promoting China's technical standards, so as to establish a say in planning future glob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face of the US's containment of its rise in technology, China can only push forth with its work persistently and continue to enhance its techn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resilience.

2025邁向2035 中國不僅需要製造升級

5月是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滿10周年,外界普遍認同中國基本達成當初訂立的「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目標。中國如何佈局下一個10年的產業升級,會否推出「中國製造2035」,也成為外界新焦點。

近日彭博社報道北京正起草一份未來10年的科技自主規劃,聚焦於晶片製造等關鍵技術,但為了避免引起西方國家針對,新規劃或不會稱為「中國製造2035」。

報道引述的消息,不論是中國正在制訂「十五五」規劃,還是中國官員當前的決策焦點,包括透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來提振經濟、在晶片與新能源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實際上都不是秘聞。報道受到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少人觀察解讀中國經濟決策時,仍傾向於優先套用地緣政治博弈框架,將中國發展進程簡化為大國競爭。

國務院在201558日公布《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推動中國擺脫「低端世界工廠」標籤,在高端產業鏈佔據一席之地。中共視產業轉型升級為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但美國對中國可能挑戰其科技壟斷地位而深懷恐懼,特朗普首個任期內發動貿易戰,猛烈打壓中國。

北京選擇避其鋒芒,「中國製造2025」淡出官方論述,但推動步伐並未停歇。去年10月,彭博社發布的追蹤結果顯示,儘管面對美國關稅打擊、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中國製造2025」各項發展目標中,中國仍於無人機、太陽能電池板、高速鐵路、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等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並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科技等領域快速縮小差距。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科技封鎖成為中國科技自主的催化劑。外部壓力強化了中國產業鏈協同攻關的集體意志,資源加速向「卡脖子」領域傾斜。

「中國製造」戰略,第二步是2035年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則是到2049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2035年還是「中國標準2035」的收官之年,核心是建立自主技術標準並向外推廣,爭奪未來全球科技發展的規劃制定權。美國遏制中國科技崛起,中國唯有篤行不怠,持續強化科技自主與產業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