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印度G20無習拜會 中美關係何去何從

<轉載自2023910 明報 社評>

今年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缺席,由國務院總理李強率團出席,引起國際輿論關注。由於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峰會,習近平缺席意味兩人無緣會面,拜登已對此公開表示「失望」。習拜兩人上次會面是去年11月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雖然習近平今次不去印度有諸多因素,但外界關注的是,今次習拜會破局,會否影響近期似乎出現緩和的中美關係。盱衡中美關係大局,雙方的「護欄」與「紅線」均無大變,對近期的美國高官訪華不能過分樂觀,習拜無緣見面對雙邊關係影響亦有限。

政治干擾G20走樣 印度主辦以權謀私

習近平不去印度,留在國內視察災區,接待到訪的委內瑞拉和贊比亞兩國總統,顯示其健康狀况無虞。

中國的外交佈局,素有「多邊是重要舞台」之說。本來G20是重要的「多邊外交」舞台,但習近平今次破例不出席G20峰會,應該是與中方對近年G20機制的成效評估,以及對印度藉舉辦峰會之機達到自私目的的做法表達不滿。

G20原本是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而設立,但近年卻不斷遭遇政治議題干擾,俄烏戰爭爆發後,峰會因公報是否譴責俄羅斯而引發爭議,已經偏離原本的宗旨。中方改由主管經濟的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符合該機制的定位,李強昨日在致辭中就強調「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包容不要排斥」。况且,類似的多邊國際論壇,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亞峰會(EAS)等峰會,各國並非每次皆由總統出席,如美國經常由副總統甚至國務卿代表,俄羅斯則由外長代表。

印度利用今年主辦G20峰會的東道國之便「以權謀私」,如較早前將G20旅遊工作組會議,安排至與巴基斯坦有領土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召開,遭中國、沙特、土耳其等8個成員國杯葛。印度又在峰會期間進行空軍演習,範圍涵蓋有領土糾紛的中印邊界,習近平此時到訪印度,顯然時機不宜。

所以,中美關係並非習近平缺席今次G20峰會的唯一因素。而且,中美關係目前並無急迫的重大問題,需要元首會面來解決。經過近期的中美高官互動,兩國關係已有所緩和,進入「戰術性休整」階段;另一方面,去年的峇里島習拜會令中方意識到,元首峰會對於解決中美結構性深層次矛盾作用有限。

在去年的習拜會上,拜登曾作出「五不四無意」的承諾:美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透過強化盟友關係反華,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但兩個月後發生的「氣球風波」,就反映出中美關係極端脆弱。5月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瑞士日內瓦會晤後,中美關係重新解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氣候變化大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相繼訪華,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徐起零,上月亦到斐濟出席「印太國防主管會議」,並會晤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

連串高層互動確令螺旋式下滑的中美關係「喘定」止跌,駐美大使謝鋒日前評價近期中美的連串高層交往稱,「發出了加強對話交流合作、推動中美關係止跌企穩的信號」。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亦強調,美方會將這種「密集的、堅定的(determined)外交」持續下去。

美高官訪華玩新兩手把戲 APEC特首簽證考驗中美

但與此同時,美方先後批准台灣正副總統蔡英文、賴清德過境美國,蔡還高調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7月美宣布軍援台灣3.45億美元,8月更首次向台提供8000萬美元軍事融資;美國還繼續在高科技特別是電腦晶片技術方面對中國實行封鎖,並頒布禁止對華高技術投資,並在比鄰中國的菲律賓增設軍事基地,拉攏日韓強化軍事聯盟等。

雷蒙多訪華雖然與中方達成多項合作共識,但強調「在國安方面不會妥協」,中國亦透過國安部媒體,指美國近期的舉動不過是玩弄「新兩手」把戲。可見雙方都優先以國安角度處理雙邊關係。一國的崛起實質就是趕上並超越世界原來的最強國,而最強國只能是遏制崛起國,而不可能成為其支持者,這是中美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之所在。美國高官頻繁訪華的外交動作只是戰術層面的政策調整,華府對華「競爭-遏制-合作」的戰略並未改變。面對日益緊迫的選舉壓力,拜登政府對華緩和的空間有限,但沒有中國合作,連串經濟金融棘手問題、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又很難解決,故對華強硬的空間也有限,這正是美國對華戰略搖擺的原因。

拜登雖然對今次在印度見不到習近平感到「失望」,卻又稱「總會見到他」,外界猜測習拜會的下次機會是11月三藩市的APEC峰會,不過,美方已放風由於制裁原因,將拒絕香港特首李家超與會,如果屬實,將給習拜年內會面製造變數。美方對李家超與會的處理方式,是成為中美進一步緩和的契機,還是兩國摩擦再起的導火線,屆時是對中美關係的又一次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