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拜登蓬佩奧各懷鬼胎 台須記取烏克蘭教訓

<轉載自202236 明報 社評>

在烏克蘭戰火紛飛之際,台灣突然熱鬧起來,美國總統拜登派出的官方代表團與卸任的前國務卿蓬佩奧接踵到訪,紛紛強調美國對台的支持「堅如磐石」,蓬佩奧甚至在公開演講中,呼籲美國外交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給近期憂心忡忡的台灣人大派「定心丸」。但一輪亢奮之後,台灣還須回到現實,兩批美國人到訪都屬象徵意義,對台承諾實質意義不大,且夾帶極重的私利。盱衡國際大勢世界格局,美國的介入,只會加劇台海局勢的緊張,不可能為台灣帶來和平穩定,決定台灣未來的,還是海峽兩岸的人民。

美官方團旋風式訪台 對冲蓬佩奧到訪影響

去年以來,「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述,在島內盛行,核心原因是對美國安全承諾的焦慮,如果說喀布爾的倉皇撤退,暴露了美國能力衰退的話,對俄烏戰爭,美國再三重申不會派兵與俄羅斯作戰,則令台灣人有了深刻的代入感。拜登在此時派出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前主席馬倫(Michael Glenn Mullen)為首的代表團訪台,就是希望維護美國對承諾的信譽,安撫台灣民心,同時亦為民進黨政府劃定紅線,以防台海出事。所以,馬倫強調的「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既是對北京的警告,亦是為約束台北當局。

這個美國官方團的行程,是臨時倉卒決定,在台也只逗留30小時,與其說是為因應烏克蘭局勢的影響,不如說是搶在蓬佩奧訪台前夕「截胡」。近來,針對俄烏戰爭議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頻頻指摘拜登政府軟弱無能,蓬佩奧訪台,亦不會放過攻擊拜登政府的機會。拜登首份國情咨文發表後,民調顯示其支持率持續低迷,今年又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之年,民主黨選情岌岌可危。因此,拜登搶先派官方團訪台,既可展示強硬態度,拉抬支持度,又可為蓬佩奧言論提前「消毒」。

蓬佩奧是以反華著稱的政客,任內取消了美台官方交往的限制,卸任後即遭中國點名制裁。他此行雖然開創了卸任國務卿訪台的先例,但其政治影響力畢竟有限。據台灣傳媒報道,蓬佩奧規劃此行時,曾有意爭取台灣的退撫、勞退等基金投資一間與他有關的公司,報道並有去年8月台灣駐美代表處的電報為證。因此,他被指「抗中挺台」是假,收「政治保護費」牟取私利才真。

弔詭的是,蔡英文當局並不認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指摘是「境外勢力和在地協力者」操作製造恐慌的錯假信息,以影響台灣民心士氣。的確,台灣在國際地位、經濟實力、地緣位置,乃至人口與土地面積,都與烏克蘭不可同日而語。惟無論民進黨如何澄清,台灣民眾仍對烏克蘭當下的處境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就是因為台灣當局與烏克蘭政府一樣,都甘願充當大國對抗的棋子、選邊站的馬前卒,都將百姓身家性命押在遙遠的強權保證上,這才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引發共鳴的原因。

蔡英文所謂「烏克蘭與台海局勢本質不同」的潛台辭,就是認為台灣的地緣位置及對美國戰略的重要性,非烏克蘭可以比擬,所以,未來一旦大陸對台動武,美國會採取不同於對烏克蘭的做法。惟如此推論忽略了烏克蘭戰爭的最大教訓,就是挑釁強鄰必引火燒身,無論外部如何奧援,只有領導人成為受追捧的「英雄」,平民百姓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核武大國避正面衝突 恃交援而簡近鄰招禍

烏克蘭今日處境,早有伏筆。今年1月,中美俄英法五大核武國家發表的聯合聲明,不僅寫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而且寫明「避免核武器國家間爆發戰爭和減少戰略風險」(the avoidance of war between Nuclear-Weapon States and the reduction of strategic risks)是「首要責任」。這個「戰爭」(war),並不限於核戰爭。這也是美國今次再三聲明不派兵援烏,還要與俄羅斯軍方建立熱線聯繫,以防誤判的緣由。而美國的《與台灣關係法》,也僅承諾支持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

當然,北京的對台方針,與俄羅斯對烏克蘭政策有本質不同,「和平統一」仍是北京的最優先選項,只要台灣不搞「台獨」、不引入外國駐軍、不加入針對大陸的國際條約,兩岸應該不會有戰爭之虞。兩岸關係發展,原非零和對抗,台灣本來是可以不用走上烏克蘭之路的。但蔡英文執政以來,一味迎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不斷挑戰北京底線,令兩岸交往之路愈走愈窄,以致幾乎只剩「獨立」和「投降」兩個選項。「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韓非子所言,對台灣不啻警世之鐘。如果不希望走到「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地步,民進黨至少要對選民誠實交代,勿營造一旦開戰美軍必定馳援的虛假印象,從而令人民毫無準備地身陷戰火之中,這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最起碼的義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