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中國對俄無兩難 台灣不是烏克蘭

<轉載自2022226 明報 社評>

俄烏危機爆發後,美國和西方社會屢屢將焦點移向中國,逼中國加入「譴責」與「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其如意算盤,不是離間中俄關係,就是將中俄妖魔成「邪惡軸心」,希望因此令中方陷入「兩難困境」。必須看到,中俄的戰略合作關係,既是美國西方打壓的結果,亦是中國基於自身長遠利益的理性選擇;至於烏克蘭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時講得很清楚,中方根據烏克蘭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立場,中方關於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可見發展中俄關係,與尊重烏克蘭主權,兩者並無矛盾,中國也不存在「兩難困境」。

西方逼中方表態譴責 北京促和談尊重主權

從烏克蘭危機一開始,中方就敦促有關各方透過對話談判化解分歧。習近平在昨日的通話中表示,要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中方支持俄方同烏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中方願同國際社會各方一道,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中俄關係愈走愈近,主要是因為美國聯合盟友,對於兩國的極限打壓和圍堵,迫使兩國在地緣戰略上合作。美國西方對此一直嫉恨,但又放不下意識形態的執念,只能看着噩夢成真。中俄強調其「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並非軍事同盟,並非針對第三方,與美國為首的歐洲北約(NATO)、澳英美聯盟(AUKUS)截然不同。其實,不管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採取什麼立場,美國遏制圍堵中國的戰略都不會改變,這從美國剛公布的拜登政府首份「印太戰略」中,已有充分體現。北京不會天真地相信,如果在烏克蘭問題上譴責俄羅斯,美國及其盟友就會轉變對中國的態度。

中國一貫反對繞過聯合國,動用武力入侵、肢解和分裂一個主權國家,就像美國和北約當年轟炸入侵塞爾維亞、伊拉克等國那樣。因此,中國也很難公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作為,北京至今也未承認俄羅斯在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中製造的兩個獨立「共和國」,預計也不會承認烏東兩個「人民共和國」。

國際關係有基本準則,但國際關係卻親疏有別。1979年,中國揮軍「教訓」越南時,美國和多數西方國家的表態,亦無「譴責」,只是敦促中國撤軍,同時敦促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西方國家亦無人「譴責」。中方強調,烏克蘭問題有其「複雜歷史經緯」,並質問烏克蘭問題會否因美國對俄制裁而得到解決,歐洲安全會否因美方對俄制裁而變得更有保障。

台灣的民進黨當局,藉俄烏戰爭「抽水」,稱對烏克蘭處境「感同身受」,海外輿論也有大陸將循「烏克蘭模式」攻台之論,乃至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之說。對此,外交部回應,台灣不是烏克蘭。平情而論,台灣與烏克蘭不具可比性,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與180多國有邦交;台灣現時僅有14個邦交國。台灣關注烏克蘭局勢不奇怪,但重點不在大陸而在美國,美方對台灣安全的保證,若像對烏克蘭般口惠而實不至,才是台灣真正需要擔心的。

台灣擔憂感同身受 美針對華目標難變

不過,一些內地網民對於俄烏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演變,過分樂觀。俄羅斯與美國、歐洲關係的裂痕雖因此加深,但是否如「911」襲擊那樣,給中方製造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仍有變數,華府的頭號戰略目標不會輕易轉移。「聯俄抗中」的論調短期在西方也難有市場,但歷史上綏靖政策合縱連橫的個案不勝枚舉。

必須看到,烏克蘭只是美國為削弱俄歐關係、打壓歐元、強化對歐盟和北約控制的一個工具,台灣則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重要環節;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伙伴,烏克蘭僅排第67。烏克蘭人均GDP排名全球第135,台灣第40,並在全球供應鏈佔據核心位置。所以,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恐怕不能與對阿富汗和烏克蘭的態度等量齊觀。

北京對此有清醒的認知和戰略定力,國台辦最近表示,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基本方針、最佳方式,但若「台獨」分裂勢力繼續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大陸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可見,中國不會輕易放棄「和統」,但一旦決定「武統」,將會不惜代價。對今日中國,武統與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決心問題。統一之戰的性質與俄烏兩國之戰完全不同,日前,當被問到美國呼籲中方向俄羅斯施壓,尊重烏克蘭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回答別有深意,中國是唯一一個還沒有實現完全統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關於如何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恐怕沒有資格來告訴中方怎麽做。言外之意,台北當局應該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