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8月11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202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上周五正式開始提名。這是2020年6月30日推出《港區國安法》、2021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決定之後的首次選委會選舉。
選委會選舉結果 料不會有意外
跟過去的選委會有所不同,在新制度下,選委會由過去1200人增至1500人、4個界別增至5個界別,負責選出選委會成員的「選民」絕大部分是機構、社團(團體票),而且中央牢牢控制住整個選舉過程,滴水不漏,相信選舉結果不會有任何意外。
按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7.16講話中提到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是「要確保即將到來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順利進行,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掌握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中」。要完成這些任務,關鍵就要靠選委會1500人,他們負責選出行政長官,還可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而所有參與立法會選舉者,都需得到選委會最少10個提名——5個界別中每個界別參與提名的選委成員不少於兩名。經重重篩選,估計選委會可發揮重大影響的立法會議席可高達60,佔90席的三分之二!
選委會參選人是否獲得有效提名,還需經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一關,驗明參選者是否「真正」愛國愛港方能入閘。層層把關,目的就是要保證選委會各成員都是中央信得過的人選。
政務司長、「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李家超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資審會將嚴格把關,全面審查每一名申請人,杜絕「假意扮真心」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的參選人入閘。如何識別「假意扮真心」?李家超司長會否公布審查的標準?到底如何分辨出「假冒」和「真心」的愛國愛港人士?
從澳門DQ案來看 香港泛民「入局」機會微
過去泛民政黨被列為反對派,他們如果想入閘,到底能否通過審查?他們會否被視為「假冒」的愛國愛港人士?澳門選管會在7月上旬DQ了6組直選參選名單共21人,他們都屬於當地的民主派(又稱「自由開放陣營」),有被DQ者上訴,但澳門終審法院在7月31日作出裁決,駁回上訴,意味着9月12日的澳門立法會選舉,很多民主派人士將不能參選!事實上,在澳門終審法院作出判決前,港澳辦已經公開表態支持澳門選管會的決定!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的講話表示「愛國者治港」絕不是搞「清一色」,此說被解讀為泛民中仍有部分人可以入閘,但從澳門的「先例」來看,香港泛民未來能進入建制的機會已微乎其微。
據澳門終審法院的裁決,被DQ者的「罪名」包括曾組織和參與悼念八九六四和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活動,屬誹謗中國政府、破壞憲政秩序,因此可被視為不擁護澳門《基本法》,及不效忠澳門特區,故不具備參選資格。
澳門立法會共有33個議席,14個經直選產生、12個經間接選舉產生,尚有7席由行政長官委任。33個議席中民主派僅得4席,基本上只屬「點綴」性質,但到今屆選舉仍被幾乎徹底清場!
在1999年回歸之前,北京在澳門各個領域早已植下深厚影響力,民主派向來都是少數派,對特區政府施政的影響力微不足道;而且,澳門通過23條《國安法》已逾10年,政府有足夠法律工具處理當地的國安問題。
重重保障之下,澳門政府仍要議會「清一色」,政治上向來「噪音」更大更多的香港,在新政制下又豈會容得下泛民存在?
「挑戰中共實際領導地位」是「錯誤」
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7月26日在《明報》撰文,指中央「不搞『清一色』政策沒有變,泛民仍有『入閘』參政空間」;他預期泛民肯定會有人參選,也肯定會有泛民人士「入閘」當選;他認為以澳門情况視為收緊紅線,要搞「清一色」,顯然是一種誤判。
是否誤判,要留待日後的事態發展給我們答案;但澳門終院的判決書以下內容值得留意:「上述內容(指澳門民主派舉辦六四集會時的口號)……與中央已經對『六四』事件作出的決議及定性明顯相對立,損害了中央政府的信譽及威信,也挑戰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實際領導地位……」
澳門民主派參選人被DQ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挑戰了中共長期以來的實際領導地位。香港的泛民主派,多年來同樣「犯」了以上的「錯誤」,澳門民主派要出局,香港民主派又豈能倖免?
中共是香港「執政黨」 建制派是「民主黨派」
中共的執政地位不容挑戰,可見諸6月發表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白皮書》),其核心理念,是中共和8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形成「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政治格局。這種「中國多黨制模式」,應該是日後「指導」香港和澳門在政治體制改革時作參照的藍本。
按《白皮書》的邏輯,中國(應該包括港澳)只能有一個執政黨,就是中國共產黨,但港澳行一國兩制,兩個特別行政區不能公開由中共執政,但特區政府的人事任命權在中央手中,各項大政方針也必須得到中央首肯,特區政府已變相成為了中央的代理人,中共則透過特區政府體現其「執政地位」。
在這個框架之下,香港的「執政黨」仍然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其他政黨。香港有些政黨曾經建議,未來行政長官可以容許有政黨背景,由行政長官再委任本黨黨員出任各司局長職位,實行政黨政治;現在看來,這應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港澳地區的執政黨仍然是中國共產黨,香港其他政黨都是「民主黨派」,它們要認同及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按《白皮書》表述,「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反對黨,也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與國家治理的參政黨」。
香港人過去說民主黨派,會把它們等同於泛民政黨,現在新的政治體制下,民主黨派應該是現在的建制政黨(例如民建聯、經民聯、新民黨),它們與特區政府的關係將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要認同及擁護特區政府的領導(即擁護中共的領導),並在特區政府的領導下參與香港管治。
至於原來的泛民政黨,將會完全排除在建制權力架構之外,個別人士如果想參加選舉,相信要另起爐灶建立另一個新組織,過去的泛民政黨在參政路上已無任何空間。
中央寄望選委顧全局 非只顧界別利益
選委會不是行使權力的機構,但它負責選出特首和立法會議員、落實新選舉制度,並按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模式重建香港的政治架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身負重任,選委會成員雖然來自不同功能界別,但他們不能只顧自己界別的利益,中央寄望他們能兼顧全局,對中央的香港政策了然於胸。把眼光只放在自己所屬界別利益的人,是無法擔此大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