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大疫當前,香港的專業人士,請尊重你們的內地同行

<轉載自20208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和經緯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

疫情第三波重創本港,抗疫至此,已到最危急時刻。公立醫療體系幾乎滿載,港版「方艙醫院」已然上路。依靠香港自己的能力,應對疫情顯然捉襟見肘。懸崖邊上,內地援助來了。消息與押後立法會選舉同時公布,在反對派眼中或許少不了「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感受。然而,稍有常識者都知,每日新增100例對於本來還需應付繁重日常醫療服務的醫管局體系意味着什麼;更何况現在本地抗疫的另一瓶頸便是檢測能力嚴重不足。雖然不少專家認為香港目前尚無必要進行類似武漢、北京那樣近乎全民的核酸檢測(遑論特區政府是否有如此能力予以實施),但針對高危人群及重點地區大範圍篩查找出感染者(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早已是共識。眾所周知,本港檢測能力嚴重不足,雖多番努力擴容,截至7月日均檢測能力仍不足一萬。而全球最大的檢測能力和資源就在內地,僅北京一地,截至6月,已達每日30萬份。

傲慢偏見主宰專業初心

根據公開信息可知,特區政府早已考慮向北京求援;據筆者所知,廣東省衛健委不晚於7月初也早已把援助方案乃至人員安排妥當。然而,遲至8月「內援」方至,箇中牽絆,稍微了解近年來香港社會氛圍者,誰人不知?有醫界重量級人士質疑內地醫務人員資質乃至語言溝通;又有個別協會公開反對尋求內地援助,表示他們的「震驚」之意;再後來更有人言之鑿鑿,聲稱「本港醫療資源和人手充裕」,自欺欺人。善意者,提醒兩地政府,內地醫務人員來港或涉立法規例問題,應妥善應對。惡意者,則是躍然紙上的無知、偏見和習慣性的「逢內必反」,只不過再次藉口發泄他們對「強國」和「支那人」的不屑。只不過,此時此地此景,stake已不再是奶粉、隨地便溺或是一人一票,而是700萬人的生命和健康。

假設此時來港援助的是倫敦或紐約的同行,想必本地有些「專業人士」的反應會非常不同。可惜的是,前宗主國沒有來人,確診人數本月應該會接近香港總人口的美國,也沒有來人。冒着染疫危險前來馳援的,「又是那些內地人」。

醫生、教師、律師等專業人士,實在是香港的寶貴財富,他們的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毋庸置疑;不但值得內地同行學習,即使面對歐美日韓的同業者,也毫不遜色。然而,不少香港專業人士的夜郎自大,卻讓他們在「我城」危急關頭,讓傲慢偏見主宰了自己的專業初心,更給本地詬病多年的醫學霸權添加一個新的註腳。

內地專家經驗非本港同行可比擬

所謂語言不通,實在讓人忍俊不禁,難道忘記「廣東話」本來不就是廣東人的話嗎?難道聚集各種優質醫療資源的廣東省尋不出操流利粵語的本土醫務人員嗎?所謂資質不夠,享譽國際的鍾南山院士且不說,請隨意打開北京、上海、廣州幾家龍頭醫院的網站,看一下內地頂尖醫生的研究成果和執業經驗便知。更何况內地專家在第一線同新冠病毒搏鬥數月,積累的豐富經驗絕非本港同行可以比擬。所謂來港執業犯法,內地援助的重心是增強本港的檢測能力,並為亞博方艙醫院提供諮詢建議。如果有人說內地醫護人員要進入香港公立醫院直接診治病人,則近乎天方夜譚,如果不是「一地兩檢」讓他們驚魂未定,便是蓄意抹黑,混淆視聽。

今年2月,武漢疫情最危急時刻,內地各省、區、市醫療隊馳援武漢,捨生忘死,更有醫護人員過勞去世。戰疫結束離開武漢、回到家鄉之時,不但有鮮花掌聲、警車開道和機場「水門」致敬,更被譽為最美的「逆行天使」。今次,內地援助隊來港,助港人於危難之時,在本地定不會享受到如此待遇。若本地的專業人士能暫時放下充滿偏見的有色眼鏡,向這些與他們並肩戰疫的同行報以起碼的尊重,便不枉在醫學院許下「希波克拉底誓言」時的初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