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異鄉的選擇 身在曹營勿心在漢

<轉載自2020724 國是港事 欄名 : 新香港人 撰文:耿春亞>

最近總有記者聯繫我,想了解內地專才在香港社會運動和疫情之下的去留情況,言下之意,是想知香港熱鬧的社會運動會否影響到我們的感受,令我們捨港而去。

20年前,來港求學只能通過教育部公派,無論本科或研究生,都有全額獎學金。記得我剛進清華時,聽說有個香港班,那時每月生活費只有500元的我,聽說香港班學生到港後每月可領1萬港幣生活費,感覺簡直是天文數字。到自己後來到港讀研究生,才知1萬塊在港只是基本生活標準,連交稅資格都沒。

內地生留港 只佔總數約20%

當時香港薪酬比內地高很多,是畢業發展的最佳選擇,但因政策所限,只有大機構的人力資源才願意為在港內地畢業生辦理手續繁雜的工作簽證。據我們統計,早期內地生能待滿7年成為永久居民的,約佔總數20%

2005年起香港開放自費讀書政策,並從2008年起,在港內地畢業生只要能取得本港學位,就可以毋須僱主,直接從入境處領取簽證。然而從數據看,數年前,甚至佔領中環運動前,超過50%內地生一畢業就會離港,不會申請留港簽證。真正能待滿七年,成為永久居民的,只有約總數20%

留下是為了香港福利?算一算,福利和我們沒甚麼關係,我們的收入水平不可能領綜援,也不夠資格申請公屋,我也從來沒成功在公立醫院看過病,實在等不起,唯一享受過的福利,就是警察叔叔的幫助了,不過我們是交了差餉的。

如果說,過去香港高收入是最大誘因,如今北京、上海、深圳趕上甚至超過了20年沒變的香港收入水平,而內地可提供更舒適的住房,更廣闊的就業,美食朋友家人相伴,從屁股到胃到脊樑骨,都告訴內地青年,有比香港可能更好的選擇。

留港不為福利 只因習慣港生活

以上應以7年換香港永居身份為分界。如記者朋友問我:既然有人回內地,那你為甚麼不走?很簡單,因為我已是香港人,拿香港護照。除大學4年在北京,人生最主要的成長都在香港,朋友在這,事業在這,太太孩子在這,父母也已在這跟我們生活,甚至我的胃,都已經習慣了香港清淡的口味,喜歡雞湯打邊爐多過四川麻辣火鍋,就連講粗口,都會脫口而出地說廣東話。屁股決定了腦袋,離開香港,一切從頭開始,我想我會不習慣。

當年香港人想去英國,英國人不讓去,如今英國人歡迎香港人去,恐怕又不會真的有多少人要去了。當人們以為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能決定主觀判斷,以為腦袋決定雙腿時,殊不知,決定你腦袋的,其實是你的屁股,坐在哪裏更舒服,只有屁股最清楚。

我太太曾在英國讀書、工作、生活近十年,即使英文說得再好,最終對英國還是愛不起來,選擇回來,也是屁股坐的不舒服。在我心目中,不論你從哪裏來香港,七年內喜不喜歡這個城市,屁股會告訴你,生活會告訴你。一旦選擇留下來,那就好好做個香港人。如果有BNO朋友選擇去英國發展,那就努力融入當地,好好做個英國人吧。身在曹營心在漢,最不舒服的還是自己。與所有在異鄉奮鬥的人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