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香港應示範真民主下護國安 可與新聞自由司法獨立並存

<轉載自202073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何濼生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對絕大多數的西方政治學者而言,投票權就是政治參與權。一個沒有讓人民以投票選出的政權自然沒有合法性,也自然被視為不民主甚至是極權。
然而2019Ipsos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英國63%的被訪者認為政治人物不值得信任。只有11%的選民認為國會議員值得信任。
同年的一個蓋洛普調查發現,就國內事務而言,美國只有7%的被訪者認為聯邦政府很值得信任;表示毫不信任的則有16%20199月數據)。哈佛大學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的一個調查又發現,在中國,93.1%的被訪者表示幾滿意或十分滿意中央政府。滿意度自20032016年上升了7個百分點。
2020Edelman Trust Barometer的調查,全球排首位、最為國民信任的國家居然是中國。中國政府的一般人民信任度得分為82,比上年高3分,比前年高8分。香港2020年的得分為50,比2019年低5分,但仍高於美國的47分。

為何中港政府民意信任度高於英美?

令不少人摸不着頭腦的是:大陸和香港的政府都不是民選的,為何民意的信任度可以高於英美?
其實這些現象不難理解。政客要贏得選票,一要贏得競選資金:要打擊對手,並要以容易吸引投票者的口號和論述,去爭取選民的支持。為了籌措競選資金,政客免不了要向金主投桃報李。為了贏得選票,就要懂得選民心理,盡量利用選民的情緒出奇制勝。
普林斯頓學者Martin GilensBenjamin Page2014年在美國政治學會的Perspectives on Politics發表的文章發現,「在美國政制下,大財團和精英分子對政策的影響力非常大,是主要的得益者。一般國民對政策的影響力則差不多完全測度不到」。他們2017年合著的《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同樣力陳美國金權政治的禍害。可見選舉政治從來不是純粹的「把賢能的善治者選上位,把失德的劣治者拉下馬」這麼簡單。選舉工程要懂得利用心理戰,甚至利用人性弱點,特別是恐慌和仇恨;也要懂得耍手段。正直和不懂或不願跟對手明爭暗鬥的人不可能選得上。在選舉政治的舞台上,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况很普遍。更遺憾的是沒有對別國發動戰爭,而且非常努力斡旋中東和平,又跟當時的蘇聯成功商談削核武,既重視環保又真正為人權發聲的卡特總統,竟被選民唾棄,只做了一任總統。

實質民主與形式民主

對選舉政治有相當保留的學者Jason Brennan早於2011年出版了《投票倫理學》(The Ethics of Voting)一書。他對選民不認真做功課去了解各候選人就投票非常不滿,認為隨意地和情緒化地投票根本就是不道德,足以害人害己;2016年他的新書《反對民主》(Against Democracy)更對一人一票的選舉民主進行了全盤的批判,認為如要選舉,就先要排除無知、情緒化,和不先做足功課才投票的人,不讓他們投票(兩本都是認真的學術論著,並都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民主可分為實質民主(substantive democracy)和形式民主(formal democracy)。實質民主指積極回應國民需要,為人民福祉辦事的政府("for the people");形式民主指由民選產生的政府("by the people")。最理想的民主當然是既由民選產生(by the people)又是積極惠民(for the people),足以為民稱頌及信任的政府("of the people")。但很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中這樣的政府很難出現。
現實世界中有很多利益集團,在政黨政治中他們各自力推自己的代理人爭利益。現實世界的選民也有很多人性缺點,容易被有心人愚弄欺騙而不自知。在選舉政治中,pork barreling指提供利益給選民收買人心,logrolling指提供利益給政客推動利己的法案,smear指抹黑對方,gerrymandering指改劃選區以利選情,fearmongering指煽動恐懼以利選情,hate-mongering指煽動仇恨以利選情。不懂這些法寶不可能贏到競選。「真普選」不但不是解萬難的仙丹,還可能淪為利益集團爭權奪利的煙幕。
我雖然不認同票箱民主,但絕對同意人人都應享有同等的政治參與權,和要對權力制衡。我反對專制或獨裁。我認為以法限權、防止濫權,權力只可用於為國家為人民做事。因此嚴防掌公權的人假公濟私是十分重要。可惜西方政體未見真正有效防止濫權的情况。加州(柏克萊)大學的Robert Reich所著的Saving Capitalism就指大企業壟斷了政治權力。

沒有法治 就沒有民主

限權和平權都的確十分重要。治國的人行使公權必須依法依規;一切法規均要按公共利益的原則制定,不能一人說了算;治國的人亦需要公平、嚴謹,和由透明的程序選拔出來。公平和嚴謹的選拔程序不排除選舉,但也不一定要靠選舉。限權和平權的基礎就是良好的法治。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不論是實質民主或形式民主,都必須建基於法治。
中國行「一黨專政」可不可以是比西式民主更民主呢?我相信關鍵在於它是否積極回應國民最迫切最關心的訴求,和它有沒有養成「為人民服務」的文化。目下的共產黨顯然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近年對打擊貪污腐敗的力度不算小,也初見成績。平情而論,政績也相當不錯:不論是扶貧、環保、民生、個人自由、社會保障、基建、治安、教育、醫療、創科、國防,都交出亮麗的成績。我們當然要在法治和新聞自由再加把勁。對於新聞自由,我認為宜立法規範,以透明公正的法規取代由權力機關審查。

從容立23 對國民身分自重

香港自1997年起陸續增加了選票民主。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香港的公共管治都比回歸前進步良多。我寄望香港能成為全國的「示範區」,證明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不會威脅國家安全。可惜事與願違,有人藉《逃犯條例》修訂事件衝擊一國兩制:霸街、打砸搶燒、侮辱國旗、組黨搞港獨,而不少民選議員和港媒竟然支持。
既然提名委員會的要求清清楚楚寫在《基本法》上,我們就不要撼動這規範。既然中央政府信任港人就基本法23條自行立法,我們就應從容履行這義務。既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就要尊重中國的旗幟、國歌,和自重自己中國國民的身分。
我期盼香港人以實踐向中央政府證明: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對國家安全不會構成威脅。若有一天中國內地能放心開放新聞自由又進一步推進司法獨立,就可向世界示範實質民主。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轉載自2020731 大公報 中國版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台獨教父」李登輝昨天病逝,終年97歲。數十年來,他無所不用其極地謀求「台獨」,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見「台獨」是死路一條,而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正如在2005年其「接班人」、時任民進黨政府領導人陳水扁說:「在我的任期之內要把台灣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我也相信李登輝在他過去的12年任期,他也沒有做到,縱使今天領導人給他做,他也做不到。我不能夠騙自己,也不能夠騙別人,我們做不到(『台獨』),就是做不到。」

古語雲「蓋棺論定」。李登輝在兩岸中國人心中就是一個赤裸裸的賣國者。他於1988年至2000年在台灣地區執政時推行「台獨」路線,炮製「兩國論」,幾度挑起台海危機,使「台獨」由非法變成合法,由海外轉進島內,由弱小變得強大,還把主張「台獨」的在野黨民進黨變為執政黨,將自己擔任主席的執政黨國民黨變成在野黨,摧毀了台灣原有的以「一個中國認同」為主體的「國家認同」,卸任後拼湊了「台獨黨」──「台灣團結聯盟」,不斷在島內興風作浪,使兩岸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許多人不明白,反對「台獨」的蔣經國當年何以會選擇李登輝當接班人?而這正正反映了李登輝虛偽和投機的一面。據蔣經國的日記顯示,1980年代蔣經國曾讀到李登輝在台灣「省議會」的報告,報告中駁斥「台獨」主張,強調台灣絕不能夠忘掉中國。蔣經國見李登輝如此反「台獨」,備感欣慰,不久後便提名李登輝做台灣地區副領導人。從李登輝之後的所作所為可見,他顯然隱藏了自己的「台獨」理念,在蔣經國面前耍了兩面派。1994年他和司馬遼太郎傾心交談時,在談到「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時,坦承蔣經國之所以選他當了接班人,是因為他對蔣經國使用了「政治策略」。

李登輝是如何一步步推行「台獨」的?島內有學者稱之為「寧靜革命」。第一步,李登輝重新定義「中華民國」。他把兩岸解釋為「兩個政治實體」,要求大陸承認台灣的「對等政治實體」地位。而台灣這個「政治實體」的定義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將「中華民國」的統轄範圍明確為「台澎金馬」,與大陸沒有關係,等於是把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正式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即所謂「兩國論」。第二步,推行「台獨」教育。李登輝任用「台獨」分子杜正勝主持編寫以台灣為主體意識的教科書《認識台灣》。課本首次以「日本殖民統治」取代「日據」,以「接收台灣」取代「台灣光復」,並把台澎金馬定位為「實質上的命運共同體」。後來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以至現在的蔡英文政府的歷史教科書都是沿用《認識台灣》的「台獨」史觀,「獨」害了不少台灣年輕人。蔡英文說台灣年輕人是「天然獨」,其實根本就是「人為獨」。第三步,通過「民主化」加強「本土化意識」,讓台灣與大陸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動作就是「凍省」:1998年將台灣省政府虛級化,意即台灣不是中國的一個省。

此外,李登輝為了搞「台獨」,不惜媚日賣台。他說「自己22歲前是日本人」,聲稱「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公然否認台灣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史實,妄言「慰安婦問題已經解決」,說「釣魚島屬於日本」。這些荒謬言論嚴重歪曲史實,抹殺台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和抗日戰爭勝利所做的重要貢獻,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罪行辯解,挑戰人類道德底線,充分暴露了李登輝錯亂的歷史觀、可恥的殖民奴化心態及其頑固堅持「台獨」主張、破壞兩岸關係發展、離間兩岸同胞感情的險惡用心。

多年來,李登輝費盡心思、絞盡腦汁,但台灣「獨立」了嗎?很顯然,台灣不僅無法「獨立」,而且「國際空間」越來越小。蔡英文執政4年就丟了7個「友邦」,而且已經連續4年被世衞大會拒之門外。至於近年美台關係「升溫」,不過是美國把台灣作為刺激中國大陸的棋子而已。兩年前以李登輝為首的「台獨」團體「喜樂島聯盟」企圖發起「台獨公投」,但被美方明令阻止。可見,華府根本就是不支持「台獨」。

世界發展格局及兩岸發展大勢注定了「台獨」只能是黃粱一夢,正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李登輝的「台獨夢」已徹底失敗,陳水扁亦身敗名裂,而統一大業必將如長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勢,滌盪一切污泥濁水,奔流不息,滾滾向前。蔡英文倘若執迷不悟,必重蹈李登輝、陳水扁的覆轍。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韓銅像疑影射安倍跪「慰安婦」

<轉載自202072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韓國一間私人植物園的銅像被指影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一名「慰安婦」少女下跪,引發爭議。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示,若報道屬實,是嚴重違反國際禮儀行為,也會對「日本與韓國的關係產生決定性衝擊」。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金仁澈昨稱,需遵循禮遇外國領導人的外交慣例。

涉事銅像名為「永遠的贖罪」,是由位於江原道平昌郡郊區一間私人經營的植物園委託設立的,一名看似安倍的男性向一位坐著的年輕女孩伏身跪拜,計劃下月揭幕。對於韓國政府能否有權處理私人土地上雕像,金仁澈表示,需根據相關法律進一步研究。



















韓國一間私人植物園的銅像被指影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一名「慰安婦」少女下跪道歉。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雙城論壇勇氣可嘉 兩岸交流比斷流好

 <轉載自2020727 明報 社評>

正當中美博弈令台灣海峽戰雲密佈之際,2020台北上海城市論壇上周舉辦。因疫情關係,今年改以視訊方式舉辦,亦一改以往的排場,省略了很多禮儀環節,重要的是,作為兩岸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在現今兩岸關係倒退的低迷氣氛中,仍然堅持舉辦如此高規格的論壇,由雙方市長平等對話,善意交流,不禁令人欽佩台北、上海當局的勇氣,對於兩岸官方來說,雙城論壇亦為合作交流樹立了一個典範。

相對而言,多了一個「台灣民眾黨」主席身分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不僅重提「兩岸一家親」、「五互相」等兩岸論述,更明確反對用意識形態來升高兩岸民眾仇恨,深化了自己的兩岸論述,在島內抗中情緒高漲的大環境中,更令人有空谷足音之感。

柯文哲延伸兩岸論述 務實交流以民生為重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始自2010年,由兩市政府輪流舉辦,當時的主要推手是時任上海市長韓正和國民黨籍台北市長郝龍斌,10年來兩市已簽訂了36項交流協議暨合作備忘錄。首次論壇的韓郝會,就促成了上海虹橋到台北松山的直航班機。有報道指出,上海市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以及後來風靡大陸很多城市的共享單車,都是雙城論壇交流的成果。

雙城論壇也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柯文哲在上海首次提出「兩岸一家親」、「牀頭吵牀尾和」等論點,在台灣就引起爭議,也成為柯文哲與民進黨嫌隙的開端;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後,上海打破由市政府官員出席的慣例,派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到台北出席論壇,引發島內的統戰恐慌;在兩岸關係逐漸緊張、連國共兩黨的海峽論壇都已停辦的大氣候下,雙城論壇也幾度傳出可能停辦,但在柯文哲的堅持和溝通下,仍然如期舉辦,實屬難能可貴。

在今年論壇期間,柯文哲無懼其「兩岸一家親」論點被「抹紅」為登陸「通關密碼」,更進一步發展出「交流比斷流好」、「合作比對抗好」、「一家親比兩岸一家仇好」的兩岸「三好」及「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的「五個互相」論述。
柯文哲稱,「兩岸關係目前是倒退的,兩岸論述在現階段能夠維持就不錯了」,他明確表示不贊成用意識形態升高兩岸民間仇恨,提高緊張程度,並藉此獲利;又認為台灣一方面與大陸經貿往來密切,出口數值一直在上升,另一方面又鼓動仇中或抗中氛圍,「有戰略上的矛盾」,實際上是暗批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

柯文哲強調兩岸之間還是有實際問題要處理,包含保障在大陸的台生、台商,還有在台灣的陸配、陸生權益保障,須秉持「促進交流、增加善意」的務實精神來從事兩岸交流。因此,雙城論壇不僅僅是兩市交流的平台,也能促成讓在大陸的台灣人民被善待,同時台灣也善待在台的大陸人民。

正是堅持這種「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務實基調,今年雙城論壇的很多交流看似瑣碎小事,卻全是民生所繫,如「北台都會區合作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雙方藉演講對談,分享區域合作現况與都會發展經驗,描繪未來城市發展藍圖;「公共交通無障礙服務和智慧出行」交流,則環繞「大眾運具弱勢服務」、「5G智慧交通應用」及「自駕巴士推動發展」等三大主軸進行;兩市衛生主管部門首腦,相互介紹新冠疫情下城市防疫政策與經驗;在產業經濟交流部分,台北悠遊卡公司也與上海同業分享兩地電子支付的經驗與挑戰。

國民黨迷失淪小綠 兩岸溝通仍有空間

與「雙城論壇」年年堅持、十年有成形成對照的是,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似乎在兩岸議題陷入困境,迷失自我。經過連場選戰失敗及兩岸緊張情勢升高,在民進黨政府主導通過《反滲透法》引起的白色恐怖氛圍下,國民黨檢討兩岸政策,有意放棄「九二共識」,兩岸政策向綠營靠攏,有漸沉溺於「小綠」之勢,突顯其進退失據的窘態。未來國民黨在島內兩岸關係的話語主導權,會否被柯文哲的民眾黨所取代,已引起台灣輿論關注。

誠然,柯文哲僅是台北市長,雙城論壇所作也僅限於城市交流,但給台灣人的啟示是,無論是基於兩岸出現「民意對撞」之勢,還是基於民進黨當局修法限制交流所帶來的寒蟬效應,兩岸絕非毫無對話溝通的餘地。只要彼此相向而行、積極尋求最大公約數,兩岸溝通對話總可以進行。今次論壇,上海方面不刻意追求政治意涵,低調務實,展現了很大靈活性;而柯文哲方面,既不為民進黨政府的威嚇所恫,也不為反中抗中的民粹所惑,敢於交流溝通,初顯了民眾黨在野的風骨;與對岸交流,求真務實,不卑不亢,也透露出政治家的智慧。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世局大變化的今天,兩岸實務溝通,不僅有可能,而且有需要,只要雙方放下意識形態歧見,秉持務實態度,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終須一談,而不必終須一戰。

Twin City Forum

THE 2020 Taipei-Shanghai Twin City Forum was held last week. Owing to the pandemic, the event was conducted via a video conference. The arrangements were also changed with the omission of much pomp and circumstance.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two region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insisted on holding a forum of such a high level amid such a tense atmosphere when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undergone such a regression, and the mayors of the two cities spoke on equal terms.

The forum began in 2010 and has been hel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two cities in rotation since then. Back then it was chiefly spearheaded by Han Zheng, the then mayor of Shanghai and Hau Lung-pin, the then Taipei mayor from the Kuomintang.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r so, 36 agreements of interaction and memorandums of understanding have been signed between the two cities. In the first forum, Han and Hau brought about a non-stop flight from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Taipei Songshan Airport. As reported by the media, the 12345 hotline for citizens in Shanghai and bike-sharing, which later became a craze to sweep across many mainland cities, were both the outcomes of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forum.

Taipei Mayor Ko Wen-je sai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re going backwards at the moment. It would be good enough for the discourse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o remain as it is". Ko stressed that there were real issues to tackl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and businesses on the mainland,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mainland spouses of Taiwanese citizens and mainland students in Taiwan, adding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gage in cross-strait interactions in the pragmatic spirit of "the promotion of interactions and good faith". Therefore, not only is the Twin City Forum a platform for the two cities to interact, but it can also promote better treatment of Taiwanese people on the mainland and mainlanders in Taiwan.

It was exactly because of such insistence on the pragmatic note that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talk about ideology" that this year's forum centred around many issues that seemed trivial but were all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These issues includ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in Northern Taiwan and the Yangtze Delta", where the two sides held talks to share the cooperative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and experience in urban development so as to draw up a development blueprint for cities in the future. The exchanges about "public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service and smart mobility" centred around three main themes, namely "services for the disadvantaged in the mas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of 5G smart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driven by driverless buses". The heads of the two cities' health departments talked to each other about their respective anti-pandemic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In the section about industries and the economy, Taipei's EasyCard Corporation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Shanghai shared their experience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had faced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payment.

It is true that Ko is merely the mayor of Taipei and the Twin City Forum is limited in its role to exchanges between cities. During the forum, the Shanghai authorities did not deliberately pursue outcomes with political overtones. They adopted a low profile and displayed great flexibility. As long as both sides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actively seek the greatest common ground,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can still proceed. Amid a global pandemic and extraordinary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it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for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o communicate in a practical manner.

雙城論壇勇氣可嘉 兩岸交流比斷流好

2020台北上海城市論壇上周舉辦。因疫情關係,今年改以視訊方式舉辦,亦一改以往的排場,省略了很多禮儀環節,重要的是,作為兩岸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在現今兩岸關係倒退的低迷氣氛中,仍然堅持舉辦如此高規格的論壇,由雙方市長平等對話。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始自2010年,由兩市政府輪流舉辦,當時的主要推手是時任上海市長韓正和國民黨籍台北市長郝龍斌,10年來兩市已簽訂了36項交流協議暨合作備忘錄。首次論壇的韓郝會,就促成了上海虹橋到台北松山的直航班機。有報道指出,上海市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以及後來風靡大陸很多城市的共享單車,都是雙城論壇交流的成果。

台北市長柯文哲稱,「兩岸關係目前是倒退的,兩岸論述在現階段能夠維持就不錯了」。柯文哲強調兩岸之間還是有實際問題要處理,包含保障在大陸的台生、台商,還有在台灣的陸配、陸生權益保障,須秉持「促進交流、增加善意」的務實精神來從事兩岸交流。因此,雙城論壇不僅僅是兩市交流的平台,也能促成讓在大陸的台灣人民被善待,同時台灣也善待在台的大陸人民。

正是堅持這種「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務實基調,今年雙城論壇的很多交流看似瑣碎小事,卻全是民生所繫,如「北台都會區合作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雙方藉演講對談,分享區域合作現况與都會發展經驗,描繪未來城市發展藍圖;「公共交通無障礙服務和智慧出行」交流,則環繞「大眾運具弱勢服務」、「5G智慧交通應用」及「自駕巴士推動發展」等三大主軸進行;兩市衛生主管部門首腦,相互介紹新冠疫情下城市防疫政策與經驗;在產業經濟交流部分,台北悠遊卡公司也與上海同業分享兩地電子支付的經驗與挑戰。

誠然,柯文哲僅是台北市長,雙城論壇所作也僅限於城市交流。今次論壇,上海方面不刻意追求政治意涵,低調務實,展現了很大靈活性。只要彼此相向而行、積極尋求最大公約數,兩岸溝通對話總可以進行。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世局大變化的今天,兩岸實務溝通,不僅有可能,而且有需要。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在野不光榮:國民黨的一蹶不振

 <轉載自20207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關仲然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師>

近日疫症在香港大規模爆發,瀕臨要封城抗疫的邊緣,眼看隔岸台灣的防疫工作依然固若金湯、人民生活接近如常,實在羨慕。最誇張的是看到早前台灣立法院爆發衝突,在野的國民黨發起佔領,意圖阻止會議,不讓陳菊擔任監察院長。兩黨議員扭作一團又咬又打,有汗有血親密非常,完全證明了台灣人心裏面沒有疫症的疑慮。衝突畫面雖然刺激,國民黨也打得兇狠,但國民黨有沒有在這次衝突之中,成功搶分、一洗頹勢?

國民黨是立法院的少數,作為在野黨,能夠阻擋執政黨的方法,寥寥可數,來來去去只有拉布,或在議會裏面推撞一下,目的就是拖延議案表決,這些香港人都不會陌生。香港議會的抗爭,黃毓民是始祖,多少也是從台灣經驗學回來。台灣議會向來戲劇化,打鬥場面屢見不鮮,經典例子像1993年,時任立委韓國瑜在開會的時候,將陳水扁打到入醫院;或是2006年,時任立委李敖在開會的時候放催淚煙,都是大家可以網上重溫得到。

在議會中,在野黨在表決的時候票不夠多、落敗是自然不過,但這不代表執政黨可以完全橫行無忌,畢竟議會之外還有公民社會,還有千千萬萬個當初投票選出整個議會的選民。最佳例子是2014年,當時國民黨全面執政,眼見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裏面第4條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即將通過之際,公民社會激烈反彈,學生衝進議會,發生了我們都認識的太陽花運動。但太陽花運動的重點,不在於議會佔領,而是議題和執政黨的行為,惹怒公民社會,以致在議場內外也得到很多人關注、聚集,最終令到早就簽署好的服貿協議,一直在立法院擱置至今。

錯的議題錯的方法 損己多於損人

這裏要說的,是作為在野黨,當沒有權力的時候,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等待執政黨出錯,同時等待執政黨的民意下跌。在野黨要在將來的選舉中,擺脫在野的身分,除了一般時候,反對執政黨提出的所有政策之外,也要像我們特區政府一樣「張弛有道」,要選擇對的議題大做文章,連結公民社會的力量大舉抗爭,加重執政黨施政的困難。

花了好些篇幅談在野黨的角色,無非是想寫今天國民黨沒有做到一個盡責的在野黨,選了錯的議題、錯的方法,進行損己多於損人的抗爭行為。台灣跟香港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在野黨」之所以在野、不能執政,是因為得票較少而不能掌握行政權、不能成為議會多數。民進黨今年初才剛剛在選舉大勝,加上抗疫有功,民意持續高企。國民黨選擇在這個時候,跟民進黨硬拼,而大做文章的議題,是陳菊擔任監察院長的任命。

對「廢監」最舉棋不定的就是國民黨

錯的議題,是在台灣政壇,陳菊政治人氣從來不弱,不是面面俱到也至少不是四面樹敵的人物。國民黨不斷說陳菊有多項被彈劾案,質疑陳菊沒有資格掌管監察院。監察院本身在台灣的角色,長期受到質疑,政圈上一直都有要修憲「廢監」的聲音。然而在「廢監」一事,立場最舉棋不定的,就是國民黨自己。因為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是提出「五權分立」的人,國民黨不敢貿然得罪國父,所以一直沒有支持廢監。偏偏在這次陳菊的任命中,國民黨指摘民進黨沒有履行廢監承諾,同時又不敢表明立場,說明清楚國民黨是否支持廢監。當談到是否廢監的時候,國民黨又會回到陳菊不適合擔任院長的說法,搖擺不定。

大鬧立法院 勇悍有餘論述欠奉

更弔詭的是,國民黨不斷指控陳菊不勝任監察院長,卻完全放棄在野黨問政的權力,「賴死」佔領議場不開會。或許國民黨是參考太陽花運動經驗,以為佔領議場、佔領主席台就必然奏效。但當年發生的太陽花運動,在爆發立法院佔領之前,政黨和公民社會已經多番抗議,政黨有在議會內質詢,同時也召開多場公聽會等。以當時反對服貿的團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黑島青)為例,早在2013年就成立。當年在各種手段都用盡之後,學生才進行佔領議會等抗爭。國民黨今次大鬧立法院,直接跳過所有步驟,勇悍有餘但論述欠奉,所有人對國民黨的行為都摸不着頭腦。

更有趣的,是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最近想了句驚天地泣鬼神的口號,開創政治學的先河,就是一句:「我在野我光榮」(到726日仍然寫在羅議員的臉書專頁上)。唯一解讀的方法,就是既然光榮如此,那國民黨就最好繼續在野了。

跟社會大環境脫節程度大得驚人

從最近的抗爭,看到國民黨的積弱不會是一時三刻,接下來的高雄市長補選固然無望,整個政黨跟社會大環境的脫節程度,也是大得驚人。國民黨的一蹶不振,間接鞏固了民進黨的政權。如此的台灣內政,對於我們關心的兩岸關係、港台關係,會帶來什麼影響?這要留待下回再續。

蕭美琴赴美履新 賴清德:讓台美關係全面升級

<轉載自20207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副總統賴清德昨天表示,駐美代表蕭美琴正式赴美履新,回到擅長的外交領域繼續為台灣奉獻。他相信,以蕭美琴堅實的外交專業,必能以靈活的思維,讓台美關係全面升級。
蕭美琴22日晚間搭乘長榮航空公司班機啟程赴美,24日在個人臉書po上與4隻貓咪一起合照報平安,表示已平安抵美。
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24日在推特貼出蕭美琴在駐處門口的照片,並指「我們準備好了,挑戰愈大、機會愈大,蕭美琴和代表處同仁會持續不懈工作,確保台美關係成長繁榮與茁壯。」
賴副總統昨晚在臉書發文表示,蕭美琴正式赴美履新,深深的恭喜她,回到擅長的外交領域繼續為國奉獻。
副總統表示,愛貓的美琴說「她會像貓一樣靈活,在狹隘的空間中找到生存、立足之地,靈活以對。」
副總統說,他相信,以美琴堅實的外交專業,必能以靈活的思維,讓台美關係全面升級。「祝福她,也謝謝她!美琴加油、台灣加油」。



















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2020724日在推特貼出蕭美琴在駐處門口的照片。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異鄉的選擇 身在曹營勿心在漢

<轉載自2020724 國是港事 欄名 : 新香港人 撰文:耿春亞>

最近總有記者聯繫我,想了解內地專才在香港社會運動和疫情之下的去留情況,言下之意,是想知香港熱鬧的社會運動會否影響到我們的感受,令我們捨港而去。

20年前,來港求學只能通過教育部公派,無論本科或研究生,都有全額獎學金。記得我剛進清華時,聽說有個香港班,那時每月生活費只有500元的我,聽說香港班學生到港後每月可領1萬港幣生活費,感覺簡直是天文數字。到自己後來到港讀研究生,才知1萬塊在港只是基本生活標準,連交稅資格都沒。

內地生留港 只佔總數約20%

當時香港薪酬比內地高很多,是畢業發展的最佳選擇,但因政策所限,只有大機構的人力資源才願意為在港內地畢業生辦理手續繁雜的工作簽證。據我們統計,早期內地生能待滿7年成為永久居民的,約佔總數20%

2005年起香港開放自費讀書政策,並從2008年起,在港內地畢業生只要能取得本港學位,就可以毋須僱主,直接從入境處領取簽證。然而從數據看,數年前,甚至佔領中環運動前,超過50%內地生一畢業就會離港,不會申請留港簽證。真正能待滿七年,成為永久居民的,只有約總數20%

留下是為了香港福利?算一算,福利和我們沒甚麼關係,我們的收入水平不可能領綜援,也不夠資格申請公屋,我也從來沒成功在公立醫院看過病,實在等不起,唯一享受過的福利,就是警察叔叔的幫助了,不過我們是交了差餉的。

如果說,過去香港高收入是最大誘因,如今北京、上海、深圳趕上甚至超過了20年沒變的香港收入水平,而內地可提供更舒適的住房,更廣闊的就業,美食朋友家人相伴,從屁股到胃到脊樑骨,都告訴內地青年,有比香港可能更好的選擇。

留港不為福利 只因習慣港生活

以上應以7年換香港永居身份為分界。如記者朋友問我:既然有人回內地,那你為甚麼不走?很簡單,因為我已是香港人,拿香港護照。除大學4年在北京,人生最主要的成長都在香港,朋友在這,事業在這,太太孩子在這,父母也已在這跟我們生活,甚至我的胃,都已經習慣了香港清淡的口味,喜歡雞湯打邊爐多過四川麻辣火鍋,就連講粗口,都會脫口而出地說廣東話。屁股決定了腦袋,離開香港,一切從頭開始,我想我會不習慣。

當年香港人想去英國,英國人不讓去,如今英國人歡迎香港人去,恐怕又不會真的有多少人要去了。當人們以為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能決定主觀判斷,以為腦袋決定雙腿時,殊不知,決定你腦袋的,其實是你的屁股,坐在哪裏更舒服,只有屁股最清楚。

我太太曾在英國讀書、工作、生活近十年,即使英文說得再好,最終對英國還是愛不起來,選擇回來,也是屁股坐的不舒服。在我心目中,不論你從哪裏來香港,七年內喜不喜歡這個城市,屁股會告訴你,生活會告訴你。一旦選擇留下來,那就好好做個香港人。如果有BNO朋友選擇去英國發展,那就努力融入當地,好好做個英國人吧。身在曹營心在漢,最不舒服的還是自己。與所有在異鄉奮鬥的人共勉!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比利時眾議院壓倒性通過 支持台民主發展和國際參與

<轉載自20207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比利時聯邦眾議院周四(16)130票同意、0票反對,壓倒性通過「友台決議案」,呼籲該國政府支持台灣民主發展及國際參與。曾有眾議員在推動決議案期間,提出要求該國正式承認台灣,但遭否決。提案內文另提及擔憂香港局勢惡化等。

比利時眾議院共有150位眾議員,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相關決議案,但部分人棄權。內文共7點呼籲,包括要求政府鼓勵兩岸恢復對話,避免單方面破壞現狀;支持降低亞太區域緊張情勢的外交倡議;促請歐盟強化與台灣關係並擴大雙方合作領域。

決議案亦呼籲該國與歐洲國家以具體外交,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衛、國際民航組織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國際組織;呼籲持續加強及擴大兩地合作交流;要求中國大陸立即釋放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並鼓勵台灣逐步廢除死刑。

台媒認為,該決議案自去年年底提出後,大陸擴大對歐洲影響力、兩岸氣氛改變和比利時防疫壓力下,仍能通過相關決議案,是「相當不容易」。議案內文提及應確保海峽兩岸的繁榮及亞太區域安全與穩定,擔憂香港局勢惡化和台灣外部壓力增加,目前疫情下亦顯示台灣參加國際衞生事務多邊合作的必要性。

拒簽一中承諾書 台駐港4人被迫離境

<轉載自2020718 明報 加東版 >

台灣駐港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因拒簽「一中承諾書」,工作簽證未獲續簽,於前晚返台;據指出,最近包括高銘村共有四名駐港人員,因未簽承諾書而返台。事實上,早在兩年多前,台派任的代表、辦事處長盧長水即因未簽承諾書而無法上任,不僅香港辦事處,駐澳門辦事處代理處長李佩儒四月也因拒簽承諾書而返台。

工作簽證已到期未獲展延

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七月初台派駐香港人員還有十五人,高銘村、服務組組長周家瑞、綜合組組長李晉梅與一名經濟組秘書的工作簽證近日到期,都因拒簽「一中承諾書」而未獲展延;目前辦事處派駐人員僅剩十一人,以及約五十名香港當地的僱員。

駐港辦事處分為服務組、經濟組、新聞文化組、聯絡組、綜合組等五組。高銘村是聯絡組組長兼代理處長,而新聞組是文化部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光華新聞中心主任也因未獲工作簽證而請辭,因此,目前五個組長僅剩經濟組組長倪伯嘉。

連組長、秘書都要求簽一中

知情人士表示,駐港人員工作簽證最近陸續到期,未必與「港版國安法」有關。兩年多前盧長水無法上任,就是卡在「一中承諾書」,但「港版國安法」通過後壓力更大,港方過去僅對代表層級要求簽署承諾書,最近卻連組長、秘書也被要求簽署,而澳門情況與香港類似。

他解釋,過去扁、馬政府時代,港方是以「口頭告知」形式處理「一中原則」,有相當大的彈性與空間,「你告知你的,台要不要遵守是另一回事」;但蔡政府上台後,北京加大對台施壓,「一中原則」改以白紙黑字,台方基於維護國家尊嚴與主權,不可能接受,也不會簽署承諾書。

兩岸人士強調,台方已備妥各種應變措施,並啟動代理機制,會堅守到最後一刻,如果委屈不能求全、忍辱不能負重,不得不撤館,也可藉此給全世界一個明確的訊號,「香港局勢已有嚴重的變化」。

陸委會昨再度重申,台駐港機構是經過台港政府協商並換文同意設立,港方應依協議保障該機構不受任何政治干擾,且不應在雙方同意的規範外,設置不必要的障礙,希望能回到既有的共識基礎處理,共同維繫台港正常交流及雙方民眾的權益。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駐港代表不獲簽證返台 5組長僅剩1人在港

<轉載自2020717 明報 兩岸即時新聞>

台灣網媒「上報」昨晚(16日)報道,陸委會駐港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因拒按港府要求簽署「支持『一個中國』切結書」,工作簽證不獲續期,昨已返台。台灣駐港機構近日多名主管因簽證問題先後離港,接任人也無法來港,5名組長只剩1人,但目前領務和簽證工作仍正常運作。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前處長嚴重光兩年前離任後,繼任的盧長水一直未獲簽證,現在連暫代該職的聯絡組組長高銘村也離開。此前一天(15日),服務組(領務工作)組長周家瑞和綜合組組長李晉梅也因簽證到期而離港。

另外,兼任辦事處新聞文化組組長的台灣文化部駐港代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近兩年也因遲遲未獲簽證而放棄來港,一直由光華中心秘書代理。因此目前辦事處轄下5名組長,僅餘經濟組組長倪伯嘉,他也是台灣經濟部駐港代表、遠東貿易服務中心駐港辦事處主任。據悉,除一級主管外,台灣各駐港機構多名秘書的工作簽證也已過期,但申請續期後,至今未獲港府回覆。

被要求簽一中切結書 駐港代表返台


<轉載自2020717 明報 港聞版>

港台關係緊張,台媒《上報》昨晚報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工作簽證辦理續期時,特區政府要求駐港代表處簽下「支持『一個中國』切結書」,以此換取駐港代表簽證。報道引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人員證實,在無法接受港方脅迫下,高銘村已於昨日返回台灣。

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稱,駐港代表遲遲未獲港府核發工作簽證,加上港區國安法實施導致情勢惡化,稱港方增加額外政治條件,「這個我們不能接受」,他批評特區政府無視駐港機構對促進台港交流的重要。

《上報》報道,港區國安法生效前後,台灣一方仍持續就駐港代表簽證、高銘村申請工作簽證延期等與港方交涉,並引述「知情高層」指,特區政府對駐港代表「設置不必要的障礙」,在簽證無法獲准延期下,高根據台灣駐外人員輪調原則,昨日離港返台;又稱台灣不會「主動撤館」及更換駐港辦事處代表人選,未來會繼續與特區政府交涉,爭取駐港代表盧長水的工作簽證。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台外交部fb頭像刪「民國」 藍營批「治台無能獨立無膽」

<轉載自2020713 明報 >

台灣外交部上周五(10日)更新facebook主頁的頭像圖示,原本「中華民國外交部」及其英文字樣被刪去,改為「MOFA Taiwan」,引發爭議。藍營批評民進黨當局是「治台無能獨立無膽」,奉勸不要花時間玩文字遊戲。台外交部昨天(12日)回應表示肯定fb小編的創意。

在台灣外交部facebook主頁可見,該部此前的頭像以深藍色為底色,以一個中文「外」字為主要形象,此次改動將「外」字外圈的「中華民國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等字樣刪去,僅在底部留「MOFA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aiwan」,同時拿掉兩朵「中華民國國花」梅花圖案,底色也換成了藍綠色。

刪梅花圖案 底色換藍綠色

對此,國民黨副秘書長李彥秀前日在facebook發帖質疑,「治國無能獨立無膽,中華民國外交部想偷吃步(取巧地)『換名改運』? 」李彥秀批評,外交部長吳釗燮上任後「政績乏善可陳」,致台灣連續與4國斷交、多次失言、挺親信任外交要職等,「讓國人留下印象的幾乎都是負面印象,這個部長真的窩囊極了。」

她又直接批評吳釗燮,「不要光把精神花在這種自降國格的文字遊戲中」,「不如好好想想怎麼拿出真本事、實政績,讓台灣在國際上真的被看見。」國民黨立委陳以信也透過網絡批評吳,「請問這樣會有比較好看嗎?原來的大頭貼上面又不是沒有台灣」。

外交部更新頭像的動態下,網民反應呈現兩極,有人質疑「我們國號變台灣了啊,怎麼沒有經過我們人民公投同意呢?」認為「矮化國格」自欺欺人;有人則表示完全支持,「新圖案超級美!去中質感加分」。

台外交部副發言人:肯定小編創意

台外交部副發言人崔靜麟昨回應,針對部分人士看到「台灣」時所表達的不同意見,認為是民主多元政治的自然風貌,故不評論;但對facebook小編的創意,表達肯定與感謝。

「去中國化」引藍綠意識形態之爭

台灣近年多次因「去中國化」舉措引發爭議。今年4月,台灣再提要為向海外運送抗疫物資的「中華航空」改名,因其英文名「China Airline」容易被世界誤會為中國大陸公司;同月,台灣「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開賽,因其英文CPBL中含有「Chinese」,被美國媒體人認為是大陸棒球,時代力量立委提議改為「台灣職棒」。就在上周,立法院長游錫堃又提出將「中醫、中藥」改叫「台醫、台藥」,被業界指是「純粹意識形態之爭」。


台灣外交部日前更新其facebook主頁頭像,將原來的「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英文字樣(左)改為「MOFA Taiwan」(右)。同時拿掉「中華民國國花」梅花圖案,底色也換成了藍綠色。藍營呼籲不要花精力在「自己降格的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