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12月28日 明報 社評>
時近年底,內地多個省市近一個月來發生多年未見的停電情况,涉及的地區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擴散至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斷電不僅導致很多正在趕出口訂單的工廠被迫停產,更導致一些城市路燈熄滅,一片漆黑,民眾不能取暖,在寒潮中受凍,引來網上怨聲載道。國家發改委以一句含糊的「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來回應這一波停電的原因,惟各地的停電原因卻不盡相同。今次停電風波,可說暴露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諸多發展軟肋,其中既有能源分佈不均的天然不足,亦有電價改革不到位的制度缺陷,更有地方官人謀不臧的胡亂作為。
湖南省發改委本月7日發布「緊急通知」,稱全省電網最大負荷已超過冬季歷史紀錄,電力供應存在較大缺口,需要啟動「有序用電」,即是拉閘限電;一周前,大灣區內的廣州、東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等市部分地區亦突然停電,連路燈電力也中斷,街道漆黑一片,由於水泵斷電,更有多地斷水;停電趨勢席捲全國,上海、北京局部地區上周二也曾拉閘停電。這一狀况令人回想起20年前內地供電不足時代,以為「電荒」將重臨。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發電量最多的國家,去年發電量佔全球總量的27.8%,幾乎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截至去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20.1億千瓦,預計今年底將達到21.3億千瓦。所以,中國從總體上看並不缺電。
電力資源分佈不均 東西南北輸送不暢
不過,儘管電量充足,但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卻不匹配,電力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都在西部,如山西、新疆、內蒙古,以及四川、雲南等地,煤炭、水力資源豐富,還有風能、太陽能等新型清潔能源優勢。而用電量大的地區基本在東部經濟發達的省份,由於距離遙遠,輸電工程不完善,形成有電「送不出」,沒電「引不進」的局面。如北方擁有全國80%的風電資源,而因蓄能容量不足、輸電網絡欠佳被迫放棄的風電「棄風率」,平均超過20%,部分地區甚至接近百分百。冬季又是水電站的枯水期。另一方面,據報道,湖南、江西兩省的輸入電力通道已全部開足,仍不敷所需。而當地火力發電廠因長期高負荷運轉,故障增加,湖南近期就有兩大電廠機組相繼停運。中國電力供需這種天然的結構性矛盾,是造成今次停電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能源佈局的尷尬在於,北方、西部水電、風電等清潔新能源發電量不斷擴大,卻欠缺輸送能力,東南地區仍要靠傳統火力發電廠保底,而火電廠的主要能源仍是煤炭。這波停電與煤炭有關,但與澳洲進口煤炭受限卻關係不大。去年,國產原煤約為39.7億噸,而同期自澳洲進口煤炭量僅7760萬噸,還不到國產原煤總量的2%,而且進口澳煤以焦煤為主,而發電用煤多為國產,因此進口澳煤對全國供電的影響微乎其微。
國產煤炭近期價格高企,與需求的旺盛有關,同時,較早前因兩宗煤礦人命事故,重慶市遭國務院約談警告,也令各地煤礦害怕出事,不敢開足馬力增產,更助長了煤價上漲。
煤電價背馳亟需改革 官員求政績百姓受苦
內地的煤價已經完全跟隨市場供求升跌,但電價仍受政府監管。這樣一來,煤價的上漲,就加劇了火力發電廠的虧損,甚至發電愈多虧損愈大。因此,中西部省份部分火電廠乾脆停機,成為今次停電風波的導火線。所以有人說,這次是內地電價機制不合理導致的「體制缺電」,再度突顯了改革如何迫切。
與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同,華南民眾的取暖均以電力空調為主,近期的低溫天氣令用電量陡增。而隨着近期全球疫情的爆發,很多訂單轉移到內地,11月出口爆炸式增長,東南地區工廠也開足馬力加班趕工,亦令用電量劇增,這些都令今年的電力緊張雪上加霜。
不過,有些地方的拉閘限電就完全是政府庸政所致,美其名曰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據報道,浙江省因離「十三五」規劃的相關指標差距較大,竟出台限電政策,以期年底前能夠達標,並將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的「雙控」當作地方政府政績的考核指標。換言之,浙江不缺電,當局寧可將充裕的電力閒置,也要居民摸黑受凍,企業停工停產,以獲得節能減排的光輝成績,這種荒誕的邏輯,是典型的官僚主義產物,屬於苛政亂作為。
節能減排的目標,是為讓民眾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以犧牲民眾生活質素和安全感,來追求「節能減排」,無疑已經背離其初衷,是本末倒置。人們還記得,3年前為治理北京的空氣污染,清除霧霾,鄰近的河北省在冬季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鄉村煤改氣工程,不准民眾用煤,但天然氣供應又未跟上,令當地民眾無法取暖,苦寒一冬。就是因為地方官眼睛向上,只為交環保成績單,而不顧民眾冷暖困苦,才會令這種既對國家無益,又讓百姓受損的蠢事,在神州大地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