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宋楚瑜:抽樑換柱和我沒關係

<轉載自2015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總統大選國親是否合作備受關注,外傳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仍在等待泛藍整合,「可能退選」,宋26日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他去基層找朋友,就是要告訴民眾他是「玩真的」,有心再為人民服務,參選也不是為了拉抬黨的立委席次。

據《聯合報》報道,宋楚瑜強調,「國民黨要不要抽樑換柱,和我沒有關係,「我絕對參選到底」。

至於黨秘書長秦金生出席大陸九三抗戰勝利活動,宋26日也重申,行程是陸方邀約,考量兩岸要有來往才沒有拒絕,但因總統參選人身分,在陸方要求下,才決定改派黨內重要幹部代表,原本黨副主席張昭雄已經首肯出席,但當得知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要出席後,才因「不想當花瓶」婉拒出席,改派秦金生。

宋楚瑜說,秦出發前,他已叮嚀在當面向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表達對抗日的看法後,就要盡快回來,不要出席閱兵,最後也在對岸尊重下,在93日上午10時前閱兵開始時,離開閱兵台。

他表示,對日抗戰是故總統蔣介石帶領中華民國國軍打贏,不能接受陸方扭曲事實,將出席開羅會議代表移花接木為毛澤東,也無法認同連戰說,「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軍隊分別負責敵前、敵後戰局,攜手打贏日本的說法。

洪秀柱透露內部民調 跟蔡只差7百分點

<轉載自2015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央社報道,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27日表示,內部利用大數據做出的民調,跟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只差7個百分點, 她對選情始終有信心。

洪秀柱27日出席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辦的世界台商挺柱後援會,會中透露自已內部有做民調,跟對手相差無幾;她會後受訪進一步說明,是利用大數據做民調,結果大家都有起有伏,但最近一次「我跟她差7個百分點」。

對於與民進黨對手民調只差7個百分點,洪秀柱強調,她不是突然信心大增,而是始終都有信心,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相信支持者都看在眼裏,因此不需理會外面風風雨雨。

至於媒體27日報道,國民黨提名洪秀柱為總統參選人後,「換柱」傳聞不斷;據了解,來自雲林、彰化、台南等國民黨本土派人士,本月中已向內政部遞件申請成立「台灣國民黨聯盟」。相關人士透露,新政黨是由總統府資政廖了以,與前雲林縣長張榮味等地方大老主導。

洪秀柱對「台灣國民黨聯盟」是否衝她來說,則淡淡的說「無所謂啦,選舉什麼事都會發生,我希望把理念講的很清楚讓民眾知道,就會做出正確選擇」。

媒體再詢問與黨內本土派關係?她強調,在基層看到的是一個個熱情的眼神跟支持的心,「我們還有分本土跟非本土嗎?在台灣這麼久,大家都是本土,不要用這來分化」。

本土大老串聯 組「台灣國民黨聯盟」

<轉載自2015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提名洪秀柱為總統參選人後,「換柱」傳聞不斷,現更進階到行動版,已有黨內人士奔走串聯籌組新政黨,要求黨中央對「換柱」具體表態!

據《自由時報》報道,據了解,來自雲林、彰化、台南等國民黨本土派人士本月中已向內政部遞件申請成立「台灣國民黨聯盟」。相關人士透露,新政黨是由總統府資政廖了以與前雲林縣長張榮味等地方大老主導,藉此要求國民黨必須在總統及立委選舉有「積極作為」,否則將出現比現在更嚴重的「跳船潮」。新政黨籌組已鴨子划水一段時日,黨中央也有掌握,並派人溝通與化解。

內政部證實 有人遞件申請

內政部民政司長林清淇26日受訪證實,有人以「台灣國民黨聯盟」名義申請組黨。林表示,他們送件時以「政治團體」的表格來申請,民政司要求他們釐清,究竟要申請成立「政治團體」還是「政黨」,因此暫時退件。

據指出,這群來自中南部的本土派人士,不滿洪秀柱被提名後,個人的爭議性不僅拖累總統選舉,更嚴重波及區域立委選情,加上黨中央在不分區立委的佈局舉棋不定,對於立法院長王金平能否續任不分區、爭取連任立法院長,遲遲不願正面回應,因而決定用具體的組黨行動,要黨中央拿出積極有效的作為,否則只剩「攤牌」一途。

若朱拒絕 將有更大跳船潮

對於傳聞自己主導「台灣國民黨聯盟」,廖了以昨接獲記者電話詢問時態度低調,僅說:「抱歉,沒有這個能力」。黨內人士則指出,隨著選舉投票日的接近,黨內「有志之士」確實對低迷選情感到焦慮,新政黨的出現,恐怕就是從「換柱」傳聞進階到公然的「反柱」。

事實上,洪秀柱近期走訪基層,黨籍立委或地方大老未能一致輔選,就可嗅出黨內不尋常的氣氛。例如洪秀柱20日赴台中參加挺柱大會,到場的紅、黑派人士中,缺少指標性人物廖了以與前立委顏清標;至於已宣布棄選的張榮味女兒張嘉郡,是否回心轉意繼續參選的「轉折點」,也與目前黨內的「換柱」氛圍相互聯結。

國民黨雲林地方人士不諱言說,洪秀柱無法拉抬立委氣勢,黨中央又束手無策,地方派系只好自己串聯求自保,希望藉組黨「動作」施壓黨中央。

知情人士表示,籌組「台灣國民黨聯盟」的動作,涵蓋總統、立委兩層次,目的是向黨主席朱立倫喊話,要求重新佈局,「提出更有戰力的人選」,若朱不答應,勢必會出現更大的跳船潮。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護照貼「台灣國」 美稱可拒入境

<轉載自20159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有台灣人持中華民國護照參觀日內瓦聯合國總部被拒後,事件在台灣引起廣泛關注,有人用貼紙遮掩護照的中華民國名稱,並貼上「台灣國」貼紙,以表抗議;台灣外交部領事局長龔中誠昨日表示,美國在台協會指出,如果民眾手持用貼紙掩蓋中華民國或意圖改變護照特徵的護照進入美國,美國海關將保留沒收及禁止入境權力。

本月中,台灣一蔡姓民眾持中華民國護照赴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參觀,遭櫃人員以不接受該護照為由拒絕進入,蔡將過程發表在facebook 上,惹來台灣一片抗議聲。

團體示威稱「自己護照自己貼」

中央社報道,25日上午,自由台灣黨主席蔡丁貴率眾手持貼有「台灣國」貼紙的護照,前往外交部領事局示威,高喊「自己護照自己貼」。

領事局長龔中誠表示,護照是政府核發的官方旅行文件,不能貼任何東西在封面及內頁,何是張貼不存在的國家。他說領事局曾去函詢問美國在台協會,得到的回覆是,如果進入美國的外國民眾用貼紙覆蓋護照上的官方國名,有意圖改變護照的特徵,美國海關將保留沒收護照或拒絕入境權力。

龔稱,護照條例規定,於護照增刪塗改或加蓋圖戳,主管機關或駐外館處得延長護照申請處理時間,或縮短護照效期,甚至註銷護照。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時事點對點﹕台灣申入聯國 屢遭中國反對

<轉載自2015921 明報 加東版 港聞版>

全球化-聯合國×國際地位

新聞 撮要

70屆聯合國大會於915日開幕,各國領袖踴躍出席,包括美國總統巴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京等。

913日,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帶領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宣達團及居於紐約的台灣僑胞等200多人,到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前廣場示威,他們揮舞「UN for Taiwan」旗幟,希望各國重視台灣的國際參與權。

台灣主流民意望入聯

蔡明憲強調,台灣九成以上民意期望台灣入聯,若按普遍性原則,聯合國更不應排除台灣在外,他希望即將登場的「奧習會」(奧巴馬與習近平會面)不會犧牲台灣利益,美方亦不會接受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

台灣多年來努力爭取加入聯合國,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國家,如海地、尼加拉瓜和危地馬拉,亦曾多次在聯合國會議上表達爭取台灣入聯的請求,但一直因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提出反對而失敗。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員修春萍曾撰〈論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幾個法律問題〉一文,指出這是由於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台灣並非主權國,而且一旦讓台灣加入聯合國,就等於承認台灣乃主權國,違反「一中」原則。

中國:破壞「一中原則」

台灣方面則認為,根據《聯合國憲章》,「凡愛好和平的國家,接受《聯合國憲章》所載義務,經本組織認為確能履行這些義務,都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亦即是普遍性原則,因此台灣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有資格加入聯合國。

——綜合《明報》、《中央社》、〈論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幾個法律問題〉

知識增益﹕無法入聯 國際上被孤立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但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便受到挑戰。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提案,將中華民國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昔創始會員國 今排除在外

為何台灣多年來一直爭取再加入聯合國?加入聯合國除了能顯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還可獲聯合國多方面保障,如參與制定國際法,以維護台灣本身利益。例如《京都議定書》規範溫室氣體的減量,各國用更高標準來檢測進口品,台灣外銷產品亦會受到影響,但台灣非聯合國成員,無法參與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會議,制定相關政策。

政治方面,台灣亦可將台海問題放到國際舞台。由於台灣並未入聯,因此中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視台灣問題為內政,就算中國對台政策觸犯了《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台灣亦無法向聯合國投訴,使用國際法庭審判。

軍事方面,台灣若成為聯合國成員,憲章中禁止用武原則、和平解決爭端原則、集體自衛原則等,皆能套用到台灣之上。

無法借國際法庭保護自己

經濟方面,台灣未能加入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當台灣面臨經濟危機,亦無法向相關機構借貸。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面臨破產的韓國向IMF借貸,最終度過財政危機。另外,台灣無法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器產品無法直接外銷,須額外付權利金予各國發證機構,增加成本。

衛生防疫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是聯合國轄下機構,但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多年來無法第一時間從WHO獲得最新防疫資訊,亦無法參與WHO的疫情通報機制和防疫訓練課程,當爆發大型傳染病時,台灣不能第一時間得到保障。例如2003年亞洲地區爆發SARS,台灣亦出現多宗個案,但WHO在疫情爆發7周後才派專家到台灣。直至2009年,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取得「觀察員」資格,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相關概念
一個中國(One China)
國際協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多層思考

1. 試指出台灣多年來堅持申請再加入聯合國的原因。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為何台灣多年來未能加入聯合國?這反映聯合國存在什麼問題?
參考資料
1.〈以台灣之名入聯合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2007.12.30
2. 陳水扁,〈「台灣與聯合國」研討會致詞〉
3. 修春萍,〈論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幾個法律問題〉

答題指引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50921BO.doc

1. 試指出台灣多年來堅持申請再加入聯合國的原因。
加入聯合國可顯示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能參與國際法的制定,爭取自身權益
與別國發生爭端時,可將事件放上國際舞台,利用國際法庭作出審判,得到更公平的對待(例如:台海問題)
軍事上受到國際法保障,減少軍事威脅
可得到聯合國轄下國際組織的協助,如借貸或防疫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為何台灣多年來未能加入聯合國?這反映聯合國存在什麼問題?
台灣未能加入聯合國原因: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提出反對
  根據聯合國的規則,常任理事國(中英美法俄)擁有絕對否決權,只要五國中任何一國否決議案,即不管議案的比數如何,議案都會被否決

事件反映聯合國存在問題:
聯合國的表決制度給予常任理事國過大的權力,有欠公平
當議案牽涉到常任理事國的自身利益時,他們或會利用這制度否決議案,令聯合國未能介入/處理事件

北京硬上 卡式台胞證今啟用 馬政府喊不尊重 北京不予理會

<轉載自20159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6月逕自宣布將推出「卡式台胞證」,引起矮化台灣及造成個人資安、國家安全疑慮等批判質疑,馬政府一再喊話,甚至指摘對岸「太不尊重」,要求溝通協調,但大陸全然不予理會,照樣硬上,要在今天起全面啟用「卡式台胞證」。對此,陸委會昨再次呼籲,應透過聯繫機制,強化事前協調溝通。

立委抨擊 兩岸協商機制失靈

據自由時報報道,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昨批評,大陸沒把陸委會放在眼中,兩岸對等協商機制逐漸失靈;國民黨立委林郁方則認為,大陸此舉旨在「收買台灣人心」,中方未來很可能跳過陸委會和台灣人民打交道,「必須小心謹慎」。

今年6月間,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海峽論壇上宣布,7月起台胞證免簽,還將「適時」實施卡式台胞證;完全狀況外的馬政府,當時由陸委會出面說,還需看其形式、內容與功能,是否「符合尊嚴與尊重」。

到了71日,大陸官方逕自宣布,將在福建試辦卡式台胞證,馬政府依然被蒙在鼓裡。陸委會當時尷尬地表示,中方應事先商量,主委夏立言並在8月間公開批評,中方一連串措施讓人「很不舒服」,卡式台胞證在宣布前廿分鐘才電話告知,「太不尊重我們」!

但中方全然不理會,大陸公安部在本月15日公告,21日起全面啟用2015年版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簡稱卡式或電子台胞證)。大陸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今起開始受理電子台胞證申請,並停止簽發現行紙本台胞證。陸委會昨對此表示,「先前已透過雙方既有管道獲陸方告知」。

陸委會強調,我方民眾對卡式證件的申請程序、出入境功能以外的用途等相關執行細節仍有討論,「陸委會已促請陸方應釐清外界疑慮」,也呼籲陸方「有關兩岸重大措施的調整,應透過兩岸制度化的聯繫機制,強化事前協調溝通」。

馬政府不斷喊話、呼籲,強調「台胞證只能是純粹的旅行證件,不能作為其他身分證明」!但對於我方疑慮,中方從不與馬政府溝通協調,而馬政府除了喊話,完全束手無策。

嵌入晶片 監控個資危害國安

對於卡式台胞證的問題,政大國關中心主任丁樹範7月間受訪時曾表明,卡式台胞證嵌入晶片,定位個人行蹤、監控能力更強,「不僅隱私權喪失,國安危機更大」。

丁樹範認為,包括卡式台胞證、片面劃設M503新航路等事例,凸顯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老大態度」,即「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對台政策有「不管台灣,先做再說」的味道,逼台灣到時候認帳。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持台護照參觀聯國被拒 陸官媒:這就是現實

<轉載自20159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央社報道,台灣蔡姓民眾15日持「中華民國」護照參觀聯合國歐洲總部被拒,大陸官媒《環球時報》19日發表社評表示,因為「一個中國」概念的深入,台灣頒發的證件會在一些時候吃閉門羹,這就是現實。

蔡女15日在瑞士日內瓦,持「中華民國」護照想參觀聯合國歐洲總部時,遭櫃人員以「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拒絕,須持中國護照或是中國身分證才能參觀。

台灣外交部國際組織司長徐佩勇17日表示,聯合國作法反覆,有段時間允許雙證件,有時又不能,外交部長期以來都嚴正交涉。

《環球時報》是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旗下報紙,經常帶有鮮明民族主義色彩。

這篇社評中稱,隨中國日漸強大,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會更自覺地遵守『一個中國』原則」;過去大陸孱弱,台灣有錢也有影響,國際法有時對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那樣的時代業已結束」。

社評也說,台灣不是主權國家,「正經國家同他都沒有外交關係」。

社評還提到政治談判。文章說,台灣當局至今未同大陸方面開展實質性政治談判,這樣的「維持現狀」必然意味同時維持台灣民眾面對國際社會的複雜感受。

文章最後說,蔡姓民眾「表現出對台灣作為國家的支持」,以後說不定還會碰更多的釘子。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台報民調:半數民眾盼永保現狀

<轉載自2015917 明報 中國版>
台灣《聯合報》最新的民調顯示,55%的台灣民眾希望兩岸永遠維持現狀,較去年增加8%,為2010年以來的新高,也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張的「兩岸維持現狀」不謀而合。民調還顯示,受訪者中有16%主張盡快獨立,12%傾向維持現况後再獨立(緩獨),主張急統有4%,而希望緩統有9%,另有4%無意見或未回答。
總統府民進黨回應紛「領功」
《聯合報》的這份調查於99日至12日進行,成功訪問1042名成年人,另有854人拒訪。總統府發言人稱「台灣人民支持的現狀,是馬英九總統執政7年來兩岸維持和平繁榮的現狀,絕不是7年前民進黨執政時兩岸屢生衝突對立的現狀」。而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表示,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張「兩岸維持現狀」,可能是影響民意的原因,顯示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已慢慢獲得人民信任。
認為大陸成第一強國比率減
若僅有統一或獨立選項時,兩年前TVBS電視台一份民調中,有71%台灣民眾選擇獨立,18%選擇與中國統一。新台灣國策智庫在今年7月的一份民調則顯示,69.5%民眾主張未來應獨立,僅13.7%主張應與中國統一。若在統獨之外加入維持現狀選項,過去陸委會公布民調曾顯示廣義的維持現狀者超過八成。
民調還顯示,59%受訪者認為大陸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較去年調查減少4%;不看好的比率則由去年的29%增至32%。而34%民眾擔心大陸強盛不利於台灣發展,62%民眾不擔心。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中國東海建16鑽油台 日本抗議

<轉載自2015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評>

日本共同社15日披露,日本外務省近日又以中國在東海進行油氣開發為由,向中方提出抗議。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日本外務省還在官網發布中方全部16處設施的照片。

共同社稱,日本外務省認為,中國在東海日中中間線附近建造的16處油氣田鑽井平台中,有4處正在開發,表示「在邊界未確定的水域進行資源開發令人遺憾」。

日方此次通過東京與駐華外交渠道提出抗議,並要求根據2008年關於共同開發油氣田的日中協議召開工作磋商。

日本外務省在主頁上新公開了可以確認中方繼續開發油氣田的照片,稱此次涉及的4處平台都是20136月以後新發現的設施。從已公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疑似用於挖掘油氣田的新建設備,以及可能是天然氣燃燒生成的火焰。另外12處設施仍處於基建狀態。

觀察者網注意到,最近幾個月來,安倍政府多次炒作東海油氣田問題。日本7月公開了中國東海油氣田部分設施的照片,並要求中方停止有關作業,而實際上中國顯然未答應日方的要求。

日本時事通信社上月6日報道,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時,岸田再次要求中方停止在東海「單方面開採」油氣田,並就當前南海局勢表示擔憂。

觀察者網發現,根據日方發布的圖片,中國開發的東海油氣田全部位於中日海上中間線的中國一側。而且中日中間線為日本單方面主張,中國從未接受過。按照中國主張的大陸架基線,這些設施更是毫無爭議的處於中國境內。


警隊寫六七暴動史 切勿屈從政治壓力

<轉載自2015916 明報 社評>
警隊更新網頁,新版淡化了六七暴動內容,雖然警隊強調不存在政治目的,但有一些基本事實也刪改了,似乎並非精簡內容和訂正語句那麼簡單。其實,舊版描述六七暴動的一些內容,偏離了警隊角色,本有值得商榷之處,只是這些內容若貿然改動自然會引起猜疑,特別是社會早有定見的情節,卻見淡化操作,很難令社會淡然看待。警隊今次舉措即使無政治目的,但是做法草率,並未顧及此事於此特定時空的敏感性,應該切實檢討改善。
警更改網頁內容 有淡化暴力之嫌
警隊的歷史網頁,簡述了170多年以來警隊的變遷,包括歷來工作、演變和貢獻。按此框架,哪些素材入史、怎樣表述、表達什麼觀點等,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抉擇;此所以有當權者寫歷史,成王敗寇的說法。六七暴動持續約8個月,暴徒放置的真假炸彈超過9000個(真炸彈1167個),警隊在平亂鎮暴擔當重要角色;若要詳細記錄,肯定不乏素材。舊版警隊網頁以約600字描述六七暴動,是經過高度濃縮和篩選,雖然反映了整個暴動的一些事實與認知,但是肯定並非事實的全部。
這場左派大規模暴動,釀成的總體傷亡嚴重,說明血腥鬥爭極其激烈。不過,舊版和新版於此着墨不多,只記錄了內地武裝力量向本港邊境開火,5名警員中彈身亡,9名警員受傷。除了這次邊境衝突,在暴動中約800人受傷,46人死亡(其中5名為警員),新舊版網頁都無提及,其中有暴徒被捕拘留或在監禁期間遭虐打死亡,更是付之闕如。這一點說明:無論新版舊版的警隊六七暴動史,只是片面呈現,都經過取捨抉擇。
對照新舊版內容,一些刪改隱沒了事實,主要有三處。首先,「大批揮動毛語錄及叫喊口號的暴徒遊行往港督府」,在新版被精簡為「大批暴徒遊行往港督府」;當年左派對港英鬥爭,揮動毛語錄和叫喊口號是指定動作,新版刪減這個元素,使遊行示威片段變得蒼白。其次,「暴徒在左派學校的課室內製造炸彈,然後在街上隨處放置,更成立鬥爭委員會,策劃與政府展開鬥爭」,新版刪節為「暴徒……在街上隨處放置自製炸彈,與政府對抗」;六七暴動期間,左派學校在課室製造炸彈,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都是事實,而且是暴動的重要元素,新版的做法使暴動血腥一面和領導暴動的組織架構變得模糊,這涉及隱沒歷史事實。
另外,「事件中共產黨民兵從中國邊境開火」,新版改為「內地槍手從沙頭角邊境開火」;「共產黨民兵」的稱謂或許不存在,可是當時開火的是內地武裝力量應無異議,「內地槍手」的提法卻淡化這次邊境衝突的官方性質,與事態真象對照,有調低嚴重性之嫌。綜合而言,新版在這三點隱沒或刪改一些歷史事實,性質並非精簡內容和訂正語句;警隊否認有政治目的,然而這是偏離正確面對歷史的做法,完全不應該也沒有這個必要。
不過,新版有一處刪改卻是恰當的:「但不久便發現沒有鬥爭首領願意往中國參加造成死傷無數的全國性鬥爭運動;而支持動亂的富商、即所謂『紅色肥貓』,則將子女送往他們極鄙視的英美兩國讀大學」。由於這兩點描述是否屬實,警隊難以拿出佐證,而官方網頁在沒有真憑實據下表述這兩點,不免草率;即使屬實,與警隊在六七暴動的角色又有何干?還有,這兩點顯示警隊有取態和立場,偏離了政治中立的要求。因此,刪節了這兩點,是修正了舊版的不恰當之處。
血腥暴行性質嚴重 六七暴動不能翻案
關於六七暴動,迄今仍然是敏感議題,且看曾任鬥委會主任的楊光獲頒贈大紫荊勳章時,就曾經觸發極大爭議;到他病逝,部分輿論仍然咬住不放,充分說明六七暴動在主流社會的認知。回歸之後,一些左派人士對當年受到的待遇感到「委屈」,要求政府做一些事讓他們「平反」。不過,六七暴動的暴力性質極其嚴重,破壞社會治安,無辜市民要付出沉重代價甚至生命(例如北角清風街兩名小姊弟在寓所外玩耍時被炸彈炸死);當年暴徒的暴行,不可能因為回歸而變為放炸彈有理、殺人有理的行為。這一段歷史已經有定論,不能改、也不應該改。
警務處長盧偉聰表示,擔心更新網頁會失掉部分信息,因此正整合更全面、「原汁原味」的警隊歷史,完成後將連結上載網站。「一哥」應對迅捷,相信可以阻止此事繼續發酵,消弭一場風波。盧偉聰既然有言在先,則警隊怎樣炮製更全面和原汁原味的警隊歷史,備受矚目。其實,警隊只要回歸史實,直接描述當年發生過的事,呈現警隊在應對暴動的角色和職能,就可以免卻爭議;倘若屈從政治壓力,修改歷史紀錄,則將必然觸動主流社會反彈,引發抗爭。警隊須好自為之。

Police must not give in to political pressure

THE POLICE have updated their official webpage. The new version contains a toned-down description of the 1967 riots. Though the police stress that the amendments are not politically motivated, some basic facts of the riots have been deleted or rewritten. It seems what the police have done is more than simplification and amendment. In fact, in the old version, some of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riots were not relevant to the role of the police, and their inclusion was itself debatable. However, it will naturally arouse suspicions if such descriptions are rashly changed, especially if events on which society has already formed its views are toned down. Society simply cannot be indifferent to such changes. In this light, when the police did that, even if they had no political axe to grind, they acted rashly and fail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ssue in Hong Kong today. The police ought to have a review and make improvements in earnest.
The webpage in question is about the police's history. It outlines the changes the police have undergone, the tasks they have perform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they have made over the past 170-odd years. Such a framework means that the writer made choices of different levels as to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how events should be presented and what views should be expressed. The 1967 riots lasted around eight months. The rioters planted more than 9,000 bombs (of which 1,167 were real). The poli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uelling the riots. If the police want to record the events in detail, there will certainly be no lack of materials. In the old version of the police webpage, the 1967 riots are recorded with about 600 Chinese characters. It was a sifted and highly condensed account. The old version is certainly not the whole truth although it includes some facts of and some views on the riots.
The leftist riots were conducted on a large scale. They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That shows the bloody struggles were extremely fierce. Neither the old version nor the new describes the casualties in detail. They only mention mainland militants opened fire on the border, killing five policemen and injuring nine. Neither the old version nor the new mentions that, in the riots, about 800 people were injured and 46 were killed (of whom five were policemen). They fail to mention that some rioters were beaten to death when they were in police custody or in jail. This shows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versions of the police's history of the 1967 riots are only partial accounts that involve deliberate omissions.
Police Commissioner Steven Lo has said he is worried that certain information will be missing in the updated version of the webpage and, for that reason, a more comprehensiv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police force's history is being compiled and will be uploaded to the website on completion. We believe the top cop's prompt reaction will stop the affair from fermenting and help end the trouble. As Steven Lo has made such a promise, it is worth our attention how the police force will writ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riginal history of itself. In fact, to avoid controversy, the police need only base their account on historical facts and write exactly what happened and what roles and functions they played in dealing with the riots. If the police give in to political pressure and alter historical records, they will certainly provoke a backlash from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and trigger a confrontation. The police must mind their step.
警隊寫六七暴動史 切勿屈從政治壓力
警隊更新網頁,新版淡化了六七暴動內容,雖然警隊強調不存在政治目的,但有一些基本事實也刪改了,似乎並非精簡內容和訂正語句那麼簡單。其實,舊版描述六七暴動的一些內容,偏離了警隊角色,本有值得商榷之處,只是這些內容若貿然改動自然會引起猜疑,特別是社會早有定見的情節,卻見淡化操作,很難令社會淡然看待。警隊今次舉措即使無政治目的,但是做法草率,並未顧及此事於此特定時空的敏感性,應該切實檢討改善。
警隊的歷史網頁,簡述了170多年以來警隊的變遷,包括歷來工作和貢獻。按此框架,哪些素材入史、怎樣表述、表達什麼觀點等,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抉擇。六七暴動持續約8個月,暴徒放置的真假炸彈超過9000個(真炸彈1167個),警隊在平亂鎮暴擔當重要角色;若要詳細記錄,肯定不乏素材。舊版警隊網頁以約600字描述六七暴動,是經過高度濃縮和篩選,雖然反映了整個暴動的一些事實與認知,但是肯定並非事實的全部。
這場左派大規模暴動,釀成的總體傷亡嚴重,說明血腥鬥爭極其激烈。不過,舊版和新版於此着墨不多,只記錄了內地武裝力量向本港邊境開火,5名警員中彈身亡,9名警員受傷。在暴動中約800人受傷,46人死亡(其中5名為警員),新舊版網頁都無提及,其中有暴徒被捕拘留或在監禁期間遭虐打死亡,更是付之闕如。這一點說明:無論新版舊版的警隊六七暴動史,只是片面呈現,都經過取捨抉擇。

警務處長盧偉聰表示,擔心更新網頁會失掉部分信息,因此正整合更全面、「原汁原味」的警隊歷史,完成後將連結上載網站。「一哥」應對迅捷,相信可以阻止此事繼續發酵,消弭一場風波。盧偉聰既然有言在先,則警隊怎樣炮製更全面和原汁原味的警隊歷史,備受矚目。其實,警隊只要回歸史實,直接描述當年發生過的事,呈現警隊在應對暴動的角色和職能,就可以免卻爭議;倘若屈從政治壓力,修改歷史紀錄,則將必然觸動主流社會反彈,引發抗爭。警隊須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