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何不食肉糜」現代版

<轉載自 2011430日 經濟日報 副刊 欄名: 雲海漫遊 撰文:藍海寧>
 
關愛基金動用逾七億元推出十個項目,其中一項是資助清貧的中、小學生參加境外遊學,每名學生最多可獲資助三千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致光揚言,如果立法會財委會五月批准撥款,合資格的學生便可趕及在這個暑假遊學。
 
家母歎氣:「應做嘅唔做,應趕嘅唔趕,唔趕嘅卻又無情白事趕住上馬,呢個政府究竟想點?香港愈來愈混亂,毫無方向,管治真係一年比一年差。」我頗有同感。
 
我想問,中、小學生有必要遊學嗎?再者,當真有迫切性趕在這個暑假讓清貧學生遊學去?他們暑假不能遊學,是人生中的大憾事?
 
我在機上招待過不少遊學團的學生,跟他們談論遊學的經歷與得着,他們答:「我學到了甚麼?……我多了使用英語\普通話,還有看了一些名勝古迹。」
 
雖然不少遊學團的收費昂貴,家長們也心裏有數,子女參加遊學團,未必有助學業進步,但在社會盲目追捧和吹噓遊學的好處下,許多父母都忍痛大破慳囊。只有一種人深信子女參加遊學團,便能擁有精采的人生經歷,獲得更廣闊的世界視野——蠢人。
 
三千元資助,杯水車薪,根本不夠錢支付非假期的機票和燃油附加費,還竟敢奢望在暑假這旅遊高峰期遊學?這簡直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笑話。
 
我曾是清貧學童,讓我告訴各位在溫室長大的高官,清貧學童面對的最嚴峻問題,絕非能否出境遊學,而是如何應付昂貴的書簿雜費、交通費、食物費、醫療費、補習費和家庭各項的生活開支。

要扶貧,請給我足夠的食物;要相助,請讓我不用擔心書簿雜費,還有那令人叫苦連天的房租。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富人忙着移民 政改勢在必行

<轉載自20114月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高速增長,內地富人階層迅速崛起,財富快速積聚,福布斯最新公布的華人富豪榜,中國內地就以115位全球富豪,佔據了華人富豪榜半壁江山,佔了54%

在通過房地產、股市、辦企業、開採煤產資源、或灰色收入等方式賺取了大量財富後,富人不是已經移民,就是在考慮移民中,他們的下一站是美國、加拿大、澳洲……

420日,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內地有50萬人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元,他們的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可達到18萬億元,當中有60%計劃移民。該報告受訪的億萬元富翁之中,約27%已經完成了投資移民,有47%稱,正在考慮投資移民。

「富二代」「官二代」 移民潮主力

中國怎樣了?盛世之下,中國市場遍地黃金,為甚麼富人還要瞎折騰辦移民?圖的是甚麼?

調查稱,子女教育、保障財富安全以及為退休作準備,是富人投資移民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社會制度、法制環境、民粹主義、權貴資本主義等等,相信也是內地富人考慮投資移民的重要原因。

中國大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更預測,2030年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按PPP(見下文)實值計算的經濟規模在2016年將達到19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然而,隨着財富的迅速積聚,富人向外移民的意慾不斷攀升,當中,「富二代」和「官二代」群體,成為了這一波移民浪潮的主力。

政制左右角力 民眾焦慮日增

內地經濟開放改革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但政治改革卻原地踏步,嚴重滯後,在向左轉與向右轉的思潮角力中,民眾的不安和焦慮感愈來愈大,移民成為了新富階層的共同選擇。現在,無論是澳洲、加拿大,還是美國,不少豪宅都給中國富人買走了,他們是在為移民準備。

事實上,近期的唱紅歌,彷彿是在走回頭路,讓人回想起文化大革命,這怎不叫富人擔心:唱紅歌,結果可能是把富人也唱走了。

現在是全民的焦慮的時代,無論是富人、工薪階層還是窮人。富人忙於賺錢投資移
民,網民則每天在網絡上抱怨和發牢騷。

內地環境污染嚴重,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饅頭、墨汁粉條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來,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淪亡。此前,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直言,「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在沒有安全感和對未來缺乏信心下,富人們開始用腳投票:離開中國,集體向海外投資移民,轉移財產。移民潮是國家整體財富的流失,也表明了他們對中國未來的不信任,對自己財富安全充滿疑慮,以及對社會制度和現狀的不滿。

年帶走100億失人才損就業

富而移民,似乎成為了潮流,也是富人階層的共識,未來10年,內地富人移民,財富向海外流動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有專家估計,2009年海外移民就帶走了100億元人民幣。

內地已進入權貴資本主義時代,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嚴重,貧富差距離不斷擴大。如此環境,怎不叫富人盡快移民?

近期,從李庄、結石寶寶之父趙連海、到現在還下落不明的藝術家艾未未,這讓大家對中國內地的法治充滿疑惑,怎不讓民眾感到心寒?

目前,內地不太可能會發生社會大動盪,也不會出現新的「革命」。但是,在樓價高企,物價高漲等種種壓力下,民眾的焦慮感和不安與日俱增,而在過去30年裏賺到巨額財富人群階層,正在忙着離開這個國家。

內地如果不打擊權貴資本主義,不盡快推進政治改革,以及不尊重法治,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義的社會,社會精英和富人海外移民浪潮只會愈演烈。在精英和富人紛紛離開的同時,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財富,帶走就業機會,還有更寶貴的人才。

「盛世移民潮」現象,值得深思。

﹏﹏﹏﹏﹏﹏﹏﹏﹏﹏﹏﹏﹏﹏﹏﹏
知識庫︰PPP用作比較各國GDP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等值系數,使我們能夠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關愛基金助遊學 不知庶民苦

<轉載自2011 427 經濟日報國事港事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撰文:三十會 莊綺雯精算師>

關愛基金向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每人撥款3,000元參加遊學團,引起社會爭議。政府用公帑來支援清貧學生,公眾大抵沒甚麼異議,但以遊學團作為資助項目彷彿是方向正確,手法錯誤之選。

兩餐也艱難 「想要」不同「需要」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凡事均有先後次序,對清貧學生/家庭來說,出國遊學是否他們需要資助的首選?

中學經濟科第一堂已教我們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更要我們分辨必需品和奢侈品,那麼出國遊學是需要還是想要,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答案因人而異吧!對一班飲紅酒如飲清水的高官和關愛基金督導委員來說,出國遊學也許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看看他們的子女哪個沒有參加過遊學團?數萬元的遊學團費對他們是如斯的微不足道,但對於一群「人出雞,我出豉油」的清貧家庭來說,哪怕他們連那點點的豉油也負擔不起,試問他們還哪有資格將遊學變成必需品?

也許政府認為,若小孩的朋輩有機會參加遊學團,自己卻不能出國,會產生自卑感。很欣賞政府的慈悲心,但這未免有點天子不知庶民生活艱苦的無知。對於一個清貧家庭來說,能夠「不太吃力」地應付每日的生活開支,已十分感恩。他們當然希望脫貧,但在這天來臨之前,他們只會默默耕耘,逐漸地改善生活,絕不會「充大頭」令自己過着有錢人的生活。高官們,你們可知庶民的真正需要嗎?

事事依賴政府 港未來堪憂

其實,我也曾嘗試站在督導委員會的角度想:學費的負擔有學費減免,交通費的負擔有車船津貼,書簿費的負擔有書簿津貼,生活的負擔也有綜援,另外還有校服津貼、上網津貼等,那麼清貧學生還需要甚麼的資助呢?

委員會早前已解釋,關愛基金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先推爭議性較小的項目,但這就代表委員會可以草草找個現時沒有資助的項目來推行(以免被人譴責項目有雙重資助),以向公眾、向納稅人作個交代嗎?

香港現時已有一批埋怨「無樓,女朋友不肯結婚」的大學生,亦有一批抱有「有事,政府會包機接返」心態的成年人,現在關愛基金亦準備培育一班擁有「無錢,政府會資助出國遊學」思想的小孩。究竟香港將來會變成怎樣?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敏感季」兩岸交流深入細化

<轉載自 2011 426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歐陽五>

隨着台灣2012年大選「選手」漸次開跑,島內進入又一波「選舉季」。而全台選舉與「五都」地方性選舉最大的不同,恐怕就在於兩岸議題的分量更重,因而大陸與台灣的交流與合作正在同期進入複雜的「敏感季」。

國台辦主任王毅日前指出,今年是兩岸關係承前啓後的「關鍵年」,這一定位可謂意味深長。

在島內政壇再次「臨戰」的特殊時期,大陸與台灣的互動並未因為「敏感」而踟躕不前。相反,雙方交流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內容更加深化。細觀近期雙方紛繁熱絡的交流往來,無論是安徽、廣西等省區高層密集訪台,還是台贈大陸兩對珍貴動物,抑或頻繁舉行的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文化活動,都體現出今年兩岸交流「穩重求進」的特點。

青、工、婦交流意義不可小覷

同時,繼國民黨青工總會50餘人赴內地參訪之後,2011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台灣澎湖縣婦女團體則前往上海等地走訪聯誼。據悉大陸婦聯高層也有意赴台參訪。

兩岸青、工、婦團體如此熱絡往來,其意義不可小覷,這三類組織都具有廣泛聯繫基層的特點,說明兩岸交流已經逐步細化,並具有相當的深度。這種交往不在於規格高低、規模大小,而在於方便務實,細水長流,有望逐步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從「制度化」走向「日常化」。

如果說民間交流和行業合作構成了兩岸關係的第一層,那麼第二層則是海協、海基「兩會」主導的事務性協商與交流。今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參訪台灣南北、「經合會」順利運行,透露出「兩會」已經不再僅是談判機構,而是更多發揮溝通平台的作用。這一點從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忙於會晤大陸訪客的日程中可窺一斑。

推動大陸與台灣關係發展的第三層即「頂層平台」,便是即將於下月召開的「國共論壇」。對於國民黨而言,如何藉此擴大和平紅利,如何使大陸「十二五規劃」與馬政府「黃金十年」的設想銜接,乃至如何在兩岸議題上爭取更多選票,都是亟待思索的問題。而對於北京來說,既要適當把握對台交流的時機與節奏,也要研判「後2012時代」兩岸局勢變化的可能性。雙方一舉一動值得關注。

一般認為,兩岸由於經濟上快速融合、文化上高度關聯、民意認同逐步加深,和平發展的大局已經難以逆轉。而在島內,選舉畢竟是最大的政治,歷史因素、多元政見與現實利益錯綜複雜,兩岸交流難免受到選情影響。尤其在今年底、明年初,大陸方面在協調有關交流事宜時料將更多考慮島內選戰日程,而將更多活動提前舉行,「國共論壇」的舉辦時間即比前兩年提前了兩個月。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日本巨災北非動亂 削美對華包圍

<轉載自201146日 經濟日報國事港事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今年來一季未過,全球便發生了兩宗前所少見的重大事件,一是中東、北非突出亂子,目前的焦點是利比亞;二是日本的震嘯核三重災。這兩件大事還在發展中,結局如何尚難逆料,何況這還是在歐美金融海嘯衝擊未有消除,且或仍在深化中發生者。由此所引起的地緣政經戰略意義,和對中國的影響均值得注意,故作初步評析。

美日韓與中俄朝 成軍事對峙

美國原來的全球戰略是在不失控的情況下逐步退出伊阿反恐戰的泥淖,以便應付其他的重大事項,特別是中國的迅速崛起。中國不單在經濟及國際政治上力迫美國的「一哥」地位,連美國本有最大優勢的軍力上亦追趕甚急。因此去年美國實施「重回亞洲」戰略,實即是籌建對華包圍圈,借「天安號」事件把日韓綁上美國戰車,然後再進一步拉攏澳洲、印度以至越南等加入,故去年東亞地區十分緊張,從地緣戰略角度看是個分水嶺,反映美國要傾全力遏制中國崛起,並以此作為外交工作首要目標。

正因此,東亞實質上已形成了以中俄朝為一方,和以美日韓為另一方的軍事對峙局面。雖然情況未如冷戰時般明顯,但亦已暗流洶湧。幸而中美對立都未想公開決裂,故只容許面和心不和的「可控」對峙。

對峙雙方除了頻繁軍演以製造氣氛外,還出現了令對抗深化及關係惡化的實質行動。

一是中國加強了對釣魚島的監察,除了定期以漁政船作經常性巡邏外,據日方報道,今年來還作出歷來首次以軍機及軍艦進迫釣魚島海空。同時,中國又公開宣布了中海油的東海春曉油田採油,過去因事關敏感故只採不說。這些事件清楚反映中方已準備與日方硬碰的強硬態度,也表示了中方對日本已不存和解的幻想。

二是日俄關係因北方四島紛爭迅速惡化。過去一直不受關注的小島忽然熱鬧起來,俄國總統及高官陸續登島視察,並計劃部署最新式防空導彈,還拉中國等的外國企業到島上開發海產,令日本暴跳如雷。顯然,俄方想借中日交惡之便增強佔有北方四島的事實,並藉此提高與日本在外交關係上的議價能力。無論如何,中俄間擺出了互相支援對日領土糾紛的姿態,令日本在南北夾擊下壓力更大。

巨災重擊 打亂「返亞」部署

美國在上述紛爭中站在日本一邊,稱釣魚島屬《美日安保條約》涵蓋範圍,並指北方四島為日本領土,招致俄國抗議。由此美國又捲入了日本對外的領土領海紛爭中。美國如此取態自然是想拉住日本,通過《安保條約》再加上韓國,形成包圍中國的東亞軍事核心組織,也是美國「重回亞洲」戰略的核心部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去年的苦心部署,今年初便受到日本巨災的重擊。當然,對巨災的影響要作仔細的科學分析,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其程度。

首先,美國利用日韓建立反華包圍圈的遏制中國戰略不會改變,還會繼續努力鞏固美日韓軍盟。日本方面,在巨災後仍抱反華心態,特別是在人道救援上竟然一再阻撓,如中國願派出百人搜救隊到日本災區,但日方只批准15人,又否決了中國派醫療船前往救援等。可見日本在危急關頭,仍不以本國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慮因素,而只顧搞國際政治鬥爭。這與中國在災後以人道主義立場出發,不計兩國關係惡化而盡力提供援助的取態相比,已清楚反映兩國文化根本份別︰中國有泱泱大國風度,而日本仍抱島國的閉塞心態。同時日本在危難時刻還去惹事︰一是派軍艦到中國東海油田查察,被中國直升機驅離卻還要抗議,可謂惡人先告狀。二是日前文部省批准,把韓國獨島及中國釣魚島在教科書上說明是日本領土,自又招來抗議。

中東北非事變 美國不免分心

另一方面,縱使美日有心遏制中國,但形勢卻會力有不逮。第一是美國多少要花精力應付中東北非事變,不免分心。第二是日本在巨災後,在35年間必須全力救災及重建,對政府的精力及財力等都將形成巨大壓力,在外交及軍事上搞些小動作尚可,卻難有大作為。

顯然,今年初的中東巨變及日本巨災兩宗突發事件,都大為削弱了美日聯手遏制中國的能力,令兩國在這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給中國帶來了較多的伸展空間。但同時中國要保持高度警惕,並趁機更充分的準備反制美日遏制。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國防白皮書首倡兩岸軍事互信 「避免骨肉同胞同室操戈」

<轉載自 201141日 明報 中國版>

中國昨日發表《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提到「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大校在發布會上表示「兩岸的中國人應當盡力避免骨肉同胞同室操戈、兵戎相見的局面」。中國政法大學軍事法研究中心叢文勝教授對本報表示,這是大陸軍方首次提及兩岸軍事互信,反映兩岸和平已經是大勢所趨。

白皮書在中國國防的目標和任務中,與2008年的白皮書的「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不同,只強調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未提「統一」2字,但仍指「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強調主權利益 未提「統一」

在白皮書的新聞發布會上,有台灣記者問及解放軍在海峽對岸的軍事部署的調整時表示,耿雁生答道,「如果有的話,我想也是正常的。我們一直強調,大陸的軍事部署絕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有關軍事部署的問題,可以在兩岸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時候加以討論」。

對於大陸方面的倡議,台灣國防部昨晚表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議題,因協商的主客觀條件尚未成熟,目前尚非推動時機。

台稱協商時機尚未成熟

不過,白皮書仍指「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和威脅」,並指摘美國繼續對台售武,「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軍事法研究中心叢文勝教授對本報表示,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及「兩岸軍事互信」,今次是大陸軍方首次宣布,而且發布形式莊重,反映兩岸和平發展、互信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他還說,雖然白皮書未重點強調「統一」,但「不談不等於放棄」,「統一」是國家《憲法》內容,也是軍隊歷史使命,軍隊必須服從憲法。

新國防白皮書中透露了中國陸海空軍和第二炮兵(戰略導彈部隊)的發展,指出二炮的戰略威懾和防衛作戰能力逐步提高,已成為一支核常(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兼備的戰略力量。

二炮「核常兼備」作戰力增

有記者提到,中國國防政策是防禦性的,但今年中國軍隊研發和裝備了很多進攻性的武器,包括殲-20、航空母艦和東風21導彈。總裝綜合計劃部綜合局副局長范建軍大校回應稱,「攻和防既對立又統一,可以相互轉換,純粹防禦性的武器裝備也是不存在的」。

增研進攻武器 攻防互轉換

當記者問及「中國正在建造航母」問題時,耿雁生迴避作答,只說目前沒新補充。白皮書也披露了中國軍隊在海外參加救援和護航情。耿雁生表示,中國軍隊共參與了20聯合國維和行動,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白藍黃皮書性質各異

 <轉載自 2011 4 1 日 明報 中國版>

X皮書」通常按封面的顏色而被分為白皮書、藍皮書、黃皮書等。

在中國,白皮書通常是政府的官方報告,闡述和解釋政府立場,如人權白皮書、國防白皮書、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等。

藍皮書通常是學術組織、行業聯會等研究機構所做的綜合研究報告,例如房地產藍皮書、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社會藍皮書等。
 
黃皮書也屬藍皮書一類的研究報告,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在2011年曾發表過《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

台北札記﹕誰將代表民進黨對抗馬英九?

<轉載自 2011 年 4 月 1 日 明報 中國版 作者:金柚子>

蔡英文與蘇貞昌宣布競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月底民調,下月初公布結果,兩人初選廣告陸續在媒體曝光,廣告訴求的差異,突顯其不同的政治性格。這次初選結果同時涉及政黨轉型,對台灣政黨政治有深遠影響。

蔡取中間選民 蘇攻擊性強

蔡英文是在黨內外氣氛低迷情下接任黨主席的,歷經幾次勝選穩住陣腳。這次初選她提出「信任、勇氣、強韌、理性」的口號,也反映其個人特質。其冷靜理性與財經專業,足以爭取中間選民與對馬英九政策不滿者的選票,但她行政歷練不足、選戰經驗有限,溫和的個性在需要強烈爆發力的競選中難以激發選民熱情。

蘇貞昌則與陳水扁同屬美麗島律師世代,擔任過各級民意代表與兩縣縣長、民進黨主席、總統府秘書長與行政院長,公職資歷豐富,除了總統大位,也沒有哪個位值得他再披戰袍角逐。去年參選台北市長主要也是為維持黨內地位,與蔡英文競爭的用意甚於與郝龍斌的競選。蘇選戰經驗豐富、爆發力強,能有效凝聚綠營向心力並激發支持者熱情,但也因攻擊性太強,不利爭取中間選民。

蔡眼於爭取中間選民,等於在競選策略與選票成分上改造民進黨;蘇則是凝聚舊有政治資本重新出發,以其個人聲望喚回支持者熱情。就與國民黨競選的戰術上而言,蘇較具優勢,但政黨競爭的戰略上,蔡則較具前瞻性。

民調決定初選 恐難協調

民調技術上誤差與敵對政黨的干擾可能影響準確性,現在民進黨初選結果完全交由民調決定,有相當風險,恐未能以協調機制來決定最可能勝選的組合。至於支持者擔心初選心結會阻礙未來的合作,以蘇蔡兩人的風格與氣度來說倒是問題不大。

今次民調取樣不限於綠營支持者,對蔡較為有利,蔡一旦勝出,可吸引更多中間選民,可能會大幅改變民進黨的草根型政黨性格。蘇若贏得初選,則顯示未來「台灣認同」仍將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主軸,意識型態與族群對立在總統選戰時勢必困擾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