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國台辦:造台企發展高地 續推統一

<轉載自20251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昨(15)舉行2025年首場記者會,發言人陳斌華介紹今年的對台工作要點,包括繼續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及反「台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並加強與台灣有關政黨、團體交流。

新華社報道,陳斌華表示,陸方今年將着眼台海形勢和兩岸關係發展變化,與台灣有關政黨、團體和代表人士不斷「加強交流、凝聚共識、鞏固互信」。

至於對台經濟工作,今年將不斷完善惠及台人、台企政策措施,優化涉台營商環境,助力台人、台企在大陸高質量發展。此外,今年將推進兩岸產業合作平台建設,打造台企集聚發展高地,提升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水平。

加強人員往來方面,陸方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廣泛團結台灣各界人士,持續推動兩岸交流往來正常化、常態化,不斷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推進祖國統一匯聚磅礴力量。

陳斌華還提到去年反「台獨」工作成果,包括開展「聯合利劍」系列演習、發布「懲獨22條」等,形容「愈來愈多的島內民眾看清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發出希望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正軌的呼聲」。

香港經濟的漫漫長夜有否黎明?(下)

<轉載自202511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宋恩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民智行動設計智庫共同創立人>

香港這次經濟危機從2019年開始,至今長達6年。迄今本港實質總產值仍未回復2018年水平,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漫長經濟衰退。但在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努力採取對應措施後,社會經濟已出現好些亮點,包括輸入人才計劃反應空前踴躍、人口止跌回升、外地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目也止跌回升等。

本文是〈香港經濟的漫漫長夜有否黎明?〉的下半部。上半部(刊202519日《明報》)分析了這次經濟衰退為何如此嚴重,本部分則分析目前經濟亮點及政府的對應措施是否能驅去經濟危機的長夜而帶來黎明。

「搶人才」政策的亮點與盲點

上半部提到,香港過去也多次發生過十分嚴重的經濟危機,惟那時香港人口仍有增長,成為經濟危機中的重要支撐。2019年社會風波後卻出現二三十萬人外移,香港人口及勞動力都顯著下降。况且過往香港人口結構較年輕,面對危機的適應力及韌性較強;如今人口急劇老化,而年輕及高技術的港人卻正是外移傾向最高的一群。不少年輕夫婦及孩子移民外地,使香港成為「留守老人」的城市。要扭轉人口下跌及老齡化趨勢,香港必須大量輸入年輕人才,方能克服這次經濟危機。目前政府的輸入人才計劃得到超額響應,正是危機中的最大亮點。

政府「搶人才」計劃在疫後復常的2022年底開始實施,至去年底已來港的人才多達17萬,加上18萬受養人,已來港人數有35萬。此外還有二三萬輸入勞工,總數十分龐大。

香港人口2019年底達到752萬高峰,隨後出現移民潮,疊加新冠疫情期間有大量人離港,人口於2022年中減至735萬的低點,跌了17萬人。此後恢復通關,大量疫情期間離港的人回流,人口於2023年中升至754萬,一年間增加19萬人,稍為突破2019年底752萬的高峰。

「搶人才」計劃在疫後復常的2022年底才開始接受申請,於2023年中之前已抵港的人才數目不多。因此從2022年中至2023年中增加的19萬人,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離港的人回流,加上單程證持有人、外籍家庭傭工、學生等趕開關來港,還有不少早年已遷徙海外或內地、因疫情阻隔而長期未能回港的港人也趕開關回港探親,使人口在一年間大增19萬。人口增加與「搶人才」計劃無關。

此後從2023年中至2024年中,其間雖有大量輸入人才及受養人來港,人口卻出乎意料跌了4300。「搶人才」計劃未能使人口增長,反映不少來港的人才其實沒有留港。此外,這一年間人口外移也特別多,除了港人一如既往繼續遷移海外和內地,還有早年已遷徙海外或內地的港人乘恢復通關之便,回港探親後便離港。總括而言,其間「搶人才」計劃並未能令人口出現增長,這也是這一年香港消費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

按最近發表的數字,「搶人才」計劃亦未能扭轉勞動力下降趨勢:去年10月香港勞動力有383萬人,比疫後復常的2022年底的385萬人,仍跌了2萬人;比2018400萬的高峰更跌了17萬人。

政府宣稱有大量外來人才來港,可是人口仍稍為下跌,勞動力更減了2萬人,反映許多來港人才未有長期留港,也沒有積極投入本地勞動力(按統計處的統計方式,來港人才只要認真尋找工作,無論是否成功就業,都會計入勞動力)。

輸入人才計劃的「水分」,相信十分嚴重。據傳媒報道,部分高才通申請者根本不打算在港找工作,只是為了取得初時的兩年簽證方便來往香港;部分是為了子女在港受教育,家長則繼續在內地工作。來港人才是否真正會在港扎根, 現在根本說不準。內地與香港有一定文化差異,內地來港人才大部分未能掌握流利廣東話;本港產業結構也較狹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出入口等行業,內地人才未必容易在港找到合適工作。

2024年下半年香港人口變化的統計,料要到今年2月才發表,筆者相信屆時數字將顯示人口有所增加。雖然來港人才未必真正留港工作,惟他們的子女一旦在港受教育,香港人口便會增加,也會成為支撐經濟及消費的因素。若來港人才能夠真正留港工作的話,香港的得益肯定會多很多。

搶人才、留人才及吸引港人回流

現時社會有不少有關如何鼓勵高才通人士留港的建議,包括提供工作配對信息、提供子女入學信息等。篇幅所限,本文不會詳細討論這些建議。筆者想強調的是:能夠留住本地人才的社會,也能夠留住外來人才;反之,倘不能留住本地人才,恐怕也難留住外來人才。留住本地人才與吸引外地人才,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

除了吸引內地人才,政府也努力吸引其他地區人才來港工作。如今不少香港金融界人才遠走新加坡、倫敦、紐約等地;許多在這些金融中心工作的外國專才,都會認識來自香港的朋友。外國人對香港的觀感,自然會受海外港人,特別是出走的港人所影響。若香港人才繼續出走,本港要吸引外國人才來港將加倍困難。從這個角度看,吸引港人回流意義重大——不單因為香港缺人、回流港人容易融入香港環境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更是因為港人在出走後回歸,是最有說服力、最動聽的「香港故事」。

任何在短時間吸引大量外地人移入的社會,都容易出現本地人與外來人的矛盾;若大眾感覺到政府政策偏袒外來人,更容易引起排外情緒。特區政府需倡議開放、多元、公平、包容及共融的文化,一方面幫助外來人融入社會,另一方面也促進社會和諧。

國際教育樞紐:從大專到中小學

香港大專院校成功吸引大量內地生就讀,是近年經濟長期不景中的亮點。政府也着意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不過卻沒有着重吸引外地生來本港中小學就讀。其實不少內地人才申請來港,是希望子女能接受香港中小學教育。本港不少私立或自資中小學採用國際課程,對內地生有吸引力;至於主流中小學主要用廣東話,並受政府資助,不適合吸引內地生,以免用公帑資助外來人。

對內地家長而言,本港中小學吸引力可能超過香港大專院校的吸引力,主要因為大專生年紀的子女較成熟,家長可以放心他們遠走歐美,卻難以放心讓中小學年紀的子女遠赴他鄉。香港在地理及文化上與內地較接近,對於較年幼的內地學生,香港是比外國更好的選擇。

現在香港私立或自資中小學吸引內地生的最大困難,是缺乏相應政策及設施,特別是缺乏學生宿舍。倘內地家長無計劃來港工作,只是希望安排他們較年幼的子女來港受教育,特區政府便需容許這些少年人申請學生簽證來港入讀中小學;而吸引內地生的中小學,也需興建足夠的學生宿舍。

香港「五行欠土」,覓地興建中小學外地生宿舍有一定困難。但從大灣區融合的方針而言,這是值得考慮的發展方向。何况從吸引人才來港扎根的角度出發,少年人來港就學,容易融入香港文化及生活,留港發展的機會也較大。現時內地每年雖有不少大學本科畢業生來港讀碩士學位,惟他們年紀較大,通常難融入本地生活,也難以在短短一年的就學期間掌握廣東話。他們來香港的大專院校「鍍金」後,大部分回內地工作,留港比例不高。

境外企業駐港公司回復增長?

投資推廣署及政府統計處每年進行境外企業駐港公司統計調查。境外駐港公司的數目,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重要指標。境外駐港公司最具指標作用及經濟效益最大的,是駐港地區總部。

歷年駐港地區總部,約有一半來自中國內地、美國及日本三大地區。境外駐港地區總部的數目於2019年達到1541間的歷史高峰,其後輾轉下降,2023年跌至1336間,跌了205間(13.3%)。其中來自內地的公司仍升了31間(14.4%);來自美國及日本的公司分別減少64間(23%)及26間(11.2%),來自其他地區的則跌了146間(17.9%),跌幅十分顯著。

最近發表的調查卻顯示,從2023年到2024年,境外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目回升了74間(5.5%),至1410間。其中來自內地的公司大增63間(25.5%);來自日本的公司卻仍輕微下跌,減少了6間(2.9%);來自其他地區的則輕微上升了11間(1.6%)。外地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字雖有回升,但仍遠低於2019年的高峰。

因日本經濟長期疲弱,來自日本公司的駐港地區總部數目繼續下跌是意料中事。具指標作用的,是來自其他地區的駐港地區總部變化。此數字有輕微回升,是相當正面的信息。「其他地區」主要涵蓋歐洲及東南亞,說明在中美關係緊張下,這些地區的企業仍願意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惟特朗普回朝,將帶來更多震盪及挑戰,我們需關注最近境外駐港企業回復增長的趨勢是否會持續。

官員需正視香港經濟的空前危機

香港經濟正在經歷結構轉變,過程會相當漫長及痛苦。創新科技投資的回本期長,國際競爭也十分激烈。况且本文上半部已說明,過去10多年來政府在創新科技的投資雖增長迅速,卻未能顯著帶動私營部門投資。

歸根究柢,「人的因素第一」。香港是沒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城市,人才是最重要資源。大量內地人才申請來港,是十分正面的發展;但來港人才會否留港發展,還要看香港能否提供有利發展的環境及誘因。高才通的亮點是否真正會帶來香港經濟的黎明,還要看政府能否實施深入細緻的政策留住來港人才。

香港經濟發展主要決定於政治經濟基本因素,不會因為官員「唱好」而真的變好,也不會因為反對派「唱衰」而真的衰落。政府官員需實事求是,切忌文過飾非、報喜不報憂。只有香港官員能夠正視香港經濟的空前危機、認真查找不足,本港經濟的漫漫長夜才會出現曙光。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香港經濟的漫漫長夜有否黎明?(上)

<轉載自20251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宋恩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民智行動設計智庫共同創立人>

香港這次經濟衰退,從2019年社會風波開始,其後疊加新冠疫情及中美對抗的風險,如今已經6年,其間香港總產值一直在低位徘徊,至今未能回復2018年水平。6年不景氣長夜漫漫,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漫長的經濟衰退。市民情緒深受困擾,是意料之內。

根據和富社會企業去年12月發表的調查,香港整體開心指數只有5.63分(以10分為滿分),是近7年最低;經濟狀况成為最困擾市民的因素。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狀;其中,重度抑鬱比例高達三成,是歷年新高。在這樣的情况下,市民對「由治及興」的說法,恐怕難以認同。幸而中央及特區政府正在努力採取相對應的措施,社會經濟也出現了好些亮點,包括輸入人才計劃反應空前踴躍、人口止跌回升、外地公司駐港區域總部的數目同樣止跌回升等。

因篇幅所限,本文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集中分析這次經濟衰退為何如此嚴重;下半部則分析目前的經濟亮點及對應措施,是否能夠驅去經濟危機的長夜並帶來黎明。

近年香港經濟增長 全球排名敬陪末席

20182024年的6年間,香港的實質GDP(本地總產值)下跌了0.2%,表現差劣。同期全球GDP增長17.4%,全球發達經濟體GDP增長9.7%,遠超香港。比較全球41個發達經濟體從20182024年的實質增長率,香港排第40位(倒數第二);台灣排第4,增長了22.4%;美國排第9,增長了15.4%;新加坡排第10,增長了15.1%;韓國排第14,增長了13.5%。香港是斯人獨憔悴,負增長0.2%,表現不忍卒睹。

與其他發達經濟體比較,香港經濟疲弱,不能籠統歸咎新冠疫情、人口老化及勞動力增長停滯(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樣面對這些情况)。香港經濟表現特別差, 相信受到以下特殊因素影響:

12019年社會事件及其後引發的移民潮。

2)「中國因素」對香港的影響特別大,包括內地經濟近年疲軟、疫情後期香港的開放步伐因內地「清零」政策影響而過於緩慢。不過最近內地的刺激經濟措施,對香港經濟也有良好影響,特別是香港股票市場出現反彈。

3)香港處於中美對抗的前線,地緣政治風險特別高。

香港自1961年開始有正式的GDP統計,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分析經濟危機嚴重程度。201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拖得很長,至今已經6年,打破了1961年以來的歷史紀錄。

是次經濟危機打破香港歷史紀錄

回顧歷史,1967年香港受內地文革影響而發生暴動,出現了移民潮、住宅物業價格下跌及政治經濟危機。不過當年世界經濟因越戰的刺激而十分繁榮,香港出口也因此暢旺,香港的實質總產值在危機衝擊下仍然有輕微增長。

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深度衰退,香港經濟亦受波及,當年失業率曾經高達雙位數字。不過實質總產值沒有出現負增長,主要是當時人口增長迅速,支撐了總體經濟增長。

1983年中英展開有關香港前途的談判,引起港元大幅貶值及經濟動盪。不過當年正值國家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出口蓬勃,該年香港總產值仍有6%的良好增長。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港元於1998年被狙擊,引發金融及經濟風暴。當年實質總產值下降5.9%,是1961年有紀錄以來香港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不過當年特區政府迅速擊退炒家,負增長只出現了一年,兩年後(2000年)香港實質總產值已經超過1997年水平。其後2001年的美國「911」恐襲及2003年的SARS疫情,雖然使香港增長率下降,卻未至於出現年度負增長。

今次經濟危機打破歷年紀錄,有多方面原因。過往香港人口增長較快,能夠在危機中支撐經濟增長;2019年後三數年間,卻有二三十萬港人外移,成為經濟萎縮的主要原因。况且,過往香港人口結構較年輕,面對危機的適應力及韌性較強;如今人口急劇老化,而今天年輕及高技術的港人,卻正是外移傾向最高的一群。不少年輕夫婦攜同子女移民外地,以其年輕的適應力及韌性在外地建立事業,撇低缺乏適應力及韌性的父母,使香港成為「留守老人」的城市。

要扭轉人口下跌及老齡化趨勢,香港必須大量輸入年輕人才,才能夠克服這次經濟危機。目前政府的輸入人才計劃得到超額響應,正是危機中的最大亮點。

政府開支支撐的增長 不能持續

香港經濟近年的增長主要由政府開支支撐,結果是政府財政赤字纍纍,情况根本不能持續。 2024年首3季的增長為例(去年第四季數字預計要到今年2月才會發表),從去年首3GDP主要開支組成部分的實質增長率(與2023年首3季比較)來分析, 其間私營部門的投資及消費全面萎縮(分別萎縮4%0.6%);公營部門投資(主要是基建開支)大幅增長15%,政府消費(主要是公務員薪金)輕微增長0.5%;貨物出口及服務輸出則有溫和增長(5.7%)。

總括而言,其間本港整體經濟有所增長,是因為政府開支及出口的增幅,超過私營部門開支的跌幅,整體開支仍有少許增長。

香港是小型開放經濟,外來需求(出口)不可或缺。不過在特朗普回朝的情况下,香港出口展望並不樂觀。香港需要「兩條腿走路」,除了外部需求,還需要來自私營部門的內部需求,才能夠維持健康增長。可是在去年首3季,私營部門的需求(投資及消費總計)萎縮了0.14%;其間內部需求仍然有所增長,是完全依賴公營部門需求的支撐。這樣的經濟增長,根本不可持續。

除了政府財赤嚴重,港鐵及房協亦相繼出現財政困難。面對財赤,政府不能「落雨收遮」,急速削減公共開支。不過政府必須設計一個按部就班、有說服力、有透明度的減赤方案,恢復財政紀律,否則投資者會對香港失去信心。

商界對香港未來極度悲觀

私營部門的投資,是推動香港生產力上升的引擎。近年私營部門在房地產以外的投資迅速萎縮,跌破1966年有紀錄以來的水平。從過往趨勢可知,香港私營部門在「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的投資(以下簡稱為「機器及設備」的投資;註1)佔總產值的比例,與香港的政經風險密切相關。例如文革十年(19661976年)中國大陸政局動盪,其間香港私營部門在「機器及設備」的投資佔總產值比例(以下簡稱「此比例」),平均只有7.9%1979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此比例便上升至1980年的10.1%。其後,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引發嚴重危機,此比例下跌到19811982年的8.5%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此比例回升至199514%的高位。不過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3SARS期間,此比例回落至10%左右。

20192023年的5年間,此比例下跌至只有平均4.5%的歷史低點,跌破香港1966年以來所有政治經濟危機的低點。在2024年首3季,此比例更進一步下跌至3.4%,反映香港商界對前景十分悲觀。

雖然私營部門在「機器及設備」的投資跌破歷史低點,惟公營部門在這方面的投資(其中四成以上是在研發活動的投資)卻有可觀增加,其佔總產值的比例從20121%,上升至2024年首3季破紀錄的的1.7%(註2),主要反映公營部門在研發開支的投資急劇上升。可是公營部門投資的急劇擴張,卻沒有帶動私營部門投資。除非香港私營部門的投資能夠重拾健康增長,否則本港經濟的漫漫長夜不會出現黎明。

為了政治正確,香港不少商家都懂得嘴裏響應中央號召,也懂得「說好香港故事」及「唱好香港經濟」。不過無論嘴裏說什麼,身體最誠實。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求商家「表忠」,他們恐怕只會陽奉陰違。久而久之,決策者也容易被報喜不報憂的合唱所誤導。

私營部門研發開支跟不上公營部門

「機器及設備」的投資包括研發開支,也包括研發活動以外的機器及設備投資。若單單計算研發開支,香港2023年研發開支只佔總產值1.1%,遠低於新加坡的2.5%和深圳的5%。不過深圳的研發開支九成來自企業,市政府只佔一成;香港研發開支卻一半以上來自公營部門。香港公營部門的研發開支增長,其實十分迅速:從20122023年,香港研發開支來自公營部門的比例,從55.1%升至60.7%;不過來自工商機構的比例,卻從44.9%下降至39.3%。香港公營部門的研發開支,其實已達到深圳市政府的水平,問題癥結是香港私營部門研發開支跟不上公營部門研發開支的增幅。

無論是「機器及設備」的投資,或研發方面的開支,特區政府的積極行動都未能有效帶動私營部門。創新科技投資固然是較高風險的長遠投資,往往需要「交學費」一段時間才有成果,可是政府已經交了10多年學費,效果卻小得可憐。

政府必須深入研究為何其政策未有達到預期效果:究竟是因為政府在創新科技的投資模式不得其法,研發活動未能轉化成為商業成果;還是因為近年地緣政治風險太高,使商人對長遠投資卻步;還是尚有其他原因。

如果政府不能認真查找不足、找到政策無效的癥結,那只會長期繼續浪費公帑。歸根究柢,除非私營部門認真投資創科活動,否則香港經濟的漫漫長夜難有曙光。

如前所述,近年香港經濟並非完全漆黑一片,在決策者的努力下,也出現了明顯亮點。因為篇幅所限,目前的經濟亮點及對應措施,是否足夠驅去經濟衰退的長夜及帶來黎明,還待下回分解。

1:筆者關注「機器及設備」投資,是源於羅祥國博士〈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一文(2023316日「灼見名家」)

22012年梁振英就任特首,他重視創新科技的發展,任內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海警萬噸南沙艦現黃岩島周邊4天

<轉載自2025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海警發言人塔瑞耶拉(Jay Tarriela)昨晚在社交平台X發帖稱,中國海警5901號「南沙艦」()4日起出現在三描禮士省對開海域,昨已連續第四天「闖入菲方專屬經濟區」。

菲方連日派船監視南沙艦,昨同時發現一架編號「47」解放軍海軍直9艦載直升機在菲船上空盤旋,菲稱保持克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昨針對菲方稱南沙艦在「菲專屬經濟區內」活動一事,表示「中國海警依法在相關海域巡航執法,無可非議」。

海警南沙艦排水量達1.2萬噸,有「怪物」之稱,近日在南海游弋,三描禮士省對開海域即為黃岩島周邊。中國政府去年已正式公布黃岩島領海基線。近日內地自媒體紛紛發文,聲稱黃岩島戰略「下一步就填島」,又以「施工現場曝光後,菲律賓徹底慌了」等標題引起網民熱議。

自由亞洲電台2日曾報道,南沙艦元旦抵達黃岩島附近海域;菲律賓海軍3日回應媒體查詢稱,元旦當天沒有監測到這艘巨型中國海警船出現在黃岩島海域。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黃岩島升五星旗起飛直升機 海警宣主權

<轉載自2025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持續加强控制黃岩島海域,中國海警川山艦元旦清晨舉行新年首次升國旗儀式,央視也曝光中國海警首次在該海域起飛艦載直升機,訓練海上搜救,宣示領土領海主權。

伴隨2025年第一縷海上日出,正在黃岩島海域巡航的中國海警川山艦,在晨曦中舉行升旗儀式。央視形容現場執法員「面向國旗肅立,莊嚴敬禮」,伴隨《義勇軍進行曲》的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象徵新年的開始。川山艦執法員黃宗柳表示,新的一年裏,「我會堅守在祖國的海疆,不斷為海警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央視還披露了中國海警艦載直升機在黃岩島海域起降執行任務。短片可見,編號5303海警船上的直9艦載直升機,在黃岩島上空盤旋數十分鐘,實現海空管控全面覆蓋,重點演練科目包括繞艦航行、低空飛行和快速起降,顯示中方有能力快速抵達相關空域並駐留現場空中。

菲撈無人潛航器 憂中方深入內部

中國國際戰略學者楊霄稱,有關舉措實際上是針對美菲長期在南海的戰略部署。他指出,菲方日前一架C208型機非法侵入黃岩島領空,中國海警依法警告驅離。

基於兩國南海爭端持續熾熱,菲方高度警惕中方動向。據法新社報道,菲律賓漁民周一在位於馬斯巴特省(Masbate)海域撈起一艘無人潛航器,約兩米長,外形類似魚雷,黃色外殼上印有「HY-119」字樣,配有天線和攝像頭。

當地警方表示,翻查資料後發現「HY-119」是中國的水下導航通訊系統,認為該無人潛航器構成「潛在國家安全影響」,已於翌日移交菲海軍。

馬斯巴特省位於菲律賓中部,菲方擔憂中國已控制潛航器深入內部。



















中國海警持續加强對黃岩島控制,海警川山艦1日清晨在黃岩島海域舉行新年首次升國旗儀式(上圖),央視也披露海警在該海域搭載直升機進行海上搜救訓練(下圖)。


 


















菲律賓中部海域發現潛航器,懷疑是中國派出的無人偵察裝置。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海軍拖輪組隊演練 料助海警南沙執法

<轉載自2025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解放軍海軍南沙守備部隊近日首次出動軍用拖輪組成編隊,演練海上對抗,有關拖輪功率大、動力強勁,並安裝了高壓水炮,被認為有望輔助海警在南沙群島的海上執法行動。解放軍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以「一線備戰新格局」為題披露,南沙守備部隊某大隊近日組建臨時編隊展開海上實戰化訓練,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編隊的成員全是「小傢伙」,並稱「小傢伙也有大作用」。

配高壓水炮 360度轉向耐衝擊

圖片顯示,「南拖192」、「南拖193」等南部戰區海軍拖輪參加了演習。有關拖輪外部有一圈黑色橡膠墊,用於弱化與其他船體碰撞衝擊;配有全景駕駛艙,方便360度觀察海况;船上設置一門高壓水炮,演習期間有射水訓練。

演習開始,編隊接到對「敵」偵察指令,各船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鎖定目標艦船,雷達兵報告「發現不明目標向我方位靠近」,一場防禦作戰演練拉開序幕,編隊緊貼實戰先後完成海上補給、對潛防禦、支援他艦損害管制等多個訓練課,檢驗複雜條件下完成任務的綜合能力。

有廣東海事系統人員表示,拖輪配有大功率推進主機,能原地360度轉向,抗橫傾能力強,船體結實耐衝擊。拖輪主要用於移動其他船舶,比如泊岸、航行出港等,也有臨時作為接駁艇,屬於後勤類船舶。海軍出動拖輪用於「一線任務」十分罕見,不過以拖輪特性,相信有助阻礙非法漁船、輕型艦艇進入礁盤。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修漁業法護國家漁權 列明執法職責 海警有權驅罰外國漁船

<轉載自202412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漁業法》修訂草案昨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此次修法因強調「深化涉外漁業治理」、維護國家漁業權而備受關注,包括草案增設「監督管理」一章,對漁業執法機構(中國漁政)和海警機構的執法職責,以及監督檢查時可以採取的措施等作出規定。外界預料,有關修法將引起菲律賓、日本等國關切。

據中國人大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王翔表示,《漁業法》於1986年制定實施,2000年、2004年、2009年、2013年修改過部分條款;這次修改的主要考慮是,更好地統籌養殖業、捕撈業發展以及漁業資源增殖和保護;深化涉外漁業治理,促進漁業對外交流合作,依法維護國家漁業利益。

修訂草案共788條,主要修改內容包括嚴格漁業捕撈管理、深化涉外漁業治理、強化漁業監督管理等6項,亦修訂了法律責任規定。農業農村部長韓俊受國務院委託,昨在會議上說明《漁業法》修訂。

深化涉外治理 可罰款沒收魚獲船舶

中新社報道,涉外漁業治理方面,草案與《海警法》的規定相銜接,進一步列明中國海警的漁業執法權限,並規定對違法進入中國管轄水域從事漁業生產等活動的外國漁船,責令離開或者驅逐,沒收魚獲、罰款甚至沒收船舶。

草案規定漁業執法機構對外國漁船實施港口國、沿岸國監督檢查;外國漁船到中國港口裝卸魚獲應當經港口主管部門批准,到指定港口停泊並接受口岸檢疫、檢查;被認定為從事非法捕撈活動的外國漁船,禁止進入中國港口。

中國在東海、南海不時與日本、菲律賓發生漁業糾紛,其中南海近期在仁愛礁、黃岩島等海域發生多次中菲海警船衝突碰撞。

中越在西沙群島也常出現漁業糾紛,不過兩國官方近年低調處理。中國海警局代表團昨結束6天訪越程回國,此行參加中越海警高級別會晤,與越南漁監局會談等。